•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跨境電子商務中食品安全治理

      2021-04-17 14:26:36王雪顧成博
      食品工業(yè) 2021年2期
      關鍵詞:非政府共治跨境

      王雪,顧成博

      江南大學法學院(無錫 214122)

      根據《2019中國進口食品消費白皮書》的數據統(tǒng)計,在2009—2018年10年間,我國進口食品規(guī)模以17.7%復合增長率高速增長[1]。在國民消費升級驅動下,通過電商平臺購買進口食品的消費者人數占全部消費者的74.2%,電商平臺成為進口食品銷售和選購的主要渠道[2]。這種跨境食品銷售模式既給消費者帶來便利,同時也給食品安全治理帶來新挑戰(zhàn)。2019年9月3日,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發(fā)布的《涉外食品安全案件審判白皮書》[3]指出:網購食品安全糾紛占該院受理的全部食品安全案件數量的64.4%,五成以上涉及進口食品問題,其中以代購名義銷售未經檢驗檢疫的進口食品現象突出。

      1 跨境電子商務中食品安全治理的現狀

      我國《食品安全法》第四條規(guī)定:食品安全工作實行預防為主、風險管理、全程控制、社會共治,建立科學、嚴格的監(jiān)督管理制度。該條款的制定意味著我國以法律形式在食品安全領域引入“社會共治理論”。社會共治理論強調多元化的社會主體在社會權力的基礎上共同治理社會公共事務,并通過協商和民主等手段發(fā)起集體行動實現社會公眾的共同利益。該理論旨在解決政府單獨監(jiān)管模式產生的效率低、成本高、漏洞多等問題。因此,社會共治理論在食品安全領域中的應用必然要求食品經營企業(yè)、消費者、監(jiān)管機關、社會組織等利害關系人共同參與食品安全的治理工作[4]。在社會共治理論基礎上發(fā)展和形成的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理論是指出于有效治理食品安全的需要,政府根據法律規(guī)則和制度安排,引導和激勵食品安全利益相關者利用自身資源和優(yōu)勢主動履行治理責任和義務[5]。其主要關注和解決3個方面的問題:1)食品安全社會共治體系的主體范圍及各主體之間的關系;2)食品安全社會共治體系的主體的法律責任及如何實現主體權利與責任的統(tǒng)一;3)食品安全社會共治體系的運作機制如何構建及如何確保該機制的有效運作。

      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理論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強調治理主體多元化、治理方式多樣性及合作式的治理機制。為實現政府單獨監(jiān)管模式向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模式的轉變,基本思路就是簡政放權,強化執(zhí)法責任,引入社會力量參與食品安全執(zhí)法檢查[6]。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應強化政府的治理能力,以政府為中心協調各方力量發(fā)揮監(jiān)管性作用[7];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應尊重市場規(guī)律,鼓勵食品生產和經營企業(yè)、其他組織和社會公眾廣泛參與,充分發(fā)揮社會監(jiān)管輔助作用;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應通過完善的制度建設確保食品市場的有序運行。需要強調的是,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理論在傳統(tǒng)商務環(huán)境下的應用已相對成熟,但該理論在跨境電子商務環(huán)境下面臨著新挑戰(zhàn)。為此,對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理論在跨境電子商務環(huán)境下應用問題進行探討。

      1.1 跨境電子商務環(huán)境下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的主體關系

      主體法律關系是構建跨境電子商務環(huán)境下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理論的邏輯起點,其主要解決2個問題:一是主體的范圍;二是各類主體的關系及地位[6]。就治理主體而言,《食品安全法》第六章確立進出口食品安全治理體系,該體系的主體包括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境外出口商、境外生產企業(yè)、進口商等?!峨娮由虅辗ā返诹鶙l則對電子商務市場治理體系的主體做了明確規(guī)定,該條款規(guī)定:國家建立符合電子商務特點的協同管理體系,推動形成有關部門、電子商務行業(yè)組織、電子商務經營者、消費者等共同參與的電子商務市場治理體系。結合以上條款的規(guī)定可知,跨境電子商務環(huán)境下的食品安全治理主體應包括衛(wèi)生行政、食品安全監(jiān)督管理、出入境檢驗檢疫、海關等政府行政部門,和境外食品生產商、境外食品經銷商、食品進口經銷商、電子商務經營者、消費者、社會組織、新聞輿論等非政府主體。鑒于各類主體在食品市場中具有不同的控制力、影響力和利益訴求,其相互間的關系也有所不同。具體地講,治理主體間的關系主要表現為競爭關系和協同關系。一方面,治理主體相互獨立,基于不同的治理定位和角色相互制約與影響,產生競爭關系。另一方面,各主體為實現治理目標而相互合作,進而形成協同關系。各主體之間的競爭與協同不斷發(fā)展,最終促進食品安全治理目標的實現[8]。因此,要保證各主體的良好競爭與協作,既需要相應的利益疏導,妥善解決多元主體的利益沖突問題,又需要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動力機制,充分發(fā)揮非政府主體的積極作用[9]。

      1.2 跨境電子商務環(huán)境下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的責任體系

      責任體系是跨境電子商務環(huán)境下食品安全社會共治體系的核心。只有對食品安全共治主體的權責做出科學明確的制度設計,才可能實現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的預期目標。在跨境電子商務環(huán)境下,食品安全社會共治責任體系應主要解決3個問題:一是清晰界定政府及其部門的權力和職責,明確政府與其他非政府主體的邊界,厘清政府與市場、社會的邊界;二是明確其他非政府主體的角色定位及其責任義務;三是細化相關主體的責任與義務,增強責任體系的可操作性[6]。

      1.2.1 政府在食品安全治理中仍占主導地位

      政府扮演著制定者、監(jiān)管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制定者身份要求政府主體制定相應的法律制度和規(guī)范,增強食品安全立法的可操作性;監(jiān)管者身份要求政府主體創(chuàng)新監(jiān)管方式,提高治理效能,規(guī)范和控制食品生產經營者等市場主體的生產、流通、消費等行為[10];引導者身份要求政府主體簡政放權,還權于市場,引導跨境食品生產企業(yè)、電子商務經營者等主體積極參與。

      1.2.2 跨境電商食品生產企業(yè)是食品安全治理的第一責任人

      其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協助政府主體完成保障食品安全的公共任務,在國家制定的規(guī)則和框架下實施自我規(guī)制,明確其在自我規(guī)制中的責任,處理好企業(yè)責任與社會責任的關系[11]。必須注意到的是,跨境電子商務環(huán)境下的食品安全共治難以直接規(guī)制境外食品生產商、境外食品經銷商等境外企業(yè)的生產經營行為。因此,在界定境外企業(yè)的責任義務時,應綜合運用多種方式,直接和間接調整其生產經營活動。

      1.2.3 跨境電子商務平臺是電子商務的重要參與者

      其具有2種屬性:一是向交易雙方提供經營場所的居間屬性[12];二是直接向他人出售商品或服務的經營者屬性。前者發(fā)生的侵權責任規(guī)定在《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四條和《電子商務法》有關條文中,主要適用附條件的不真正連帶責任[13]。后者則是作為食品生產經營者,其生產經營活動直接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食品安全法》有關條文和《電子商務法》第三十七條的調整,承擔侵權或違約責任。

      1.2.4 非政府組織是食品安全共治的認證者

      與政府相比,非政府組織具有認證和檢測能力,具有廣泛籌集社會公益資源的能力,能夠公正、有效地將信息提供給市場[14]。

      1.2.5 消費者及新聞媒體作為食品安全問題的發(fā)現者

      其應具備良好的消費權益和監(jiān)督意識,可提高企業(yè)違法成本和政府執(zhí)法能力。

      1.3 跨境電子商務環(huán)境下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的運作機制

      明確的基本規(guī)則和透明的合作程序有利于改變各方主體的成本與收益,使合作成為各方主體的最優(yōu)策略,從而實現成功的集體行動[15]。運作機制是確保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制度正常運行的制度設計,包括激勵共治主體的利益機制、保證利益機制運行的保障機制[16]。利益機制在于協調政府、食品生產經營企業(yè)、電子商務平臺等主體間的利益博弈,因“利”制宜,激發(fā)各治理主體發(fā)揮內在動力。保障機制包括市場機制、信用機制、獎懲機制和信息機制等內容。該機制不僅有利于確保利益機制的正常運行,還有利于減少治理主體間的信息不對稱,促進主體相互合作[16]。

      1.3.1 市場機制

      市場機制的3個基本要素是指市場主體、市場客體和市場行為。

      市場主體要素強調從事食品生產經營活動的主體資格,包括食品生產經營許可證、進口資格備案等資格證明;市場客體要素強調食品進入生產流通領域的資格。進口食品進入我國市場應當符合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經過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的檢驗,且需加貼合格中文標簽,才可進行流通;市場行為要素強調食品相關企業(yè)從事食品生產經營行為符合法律規(guī)定和市場規(guī)律。

      1.3.2 信用機制

      誠實信用是市場健康有序發(fā)展的道德基礎,能有效約束企業(yè)的生產經營行為,彌補市場機制的缺陷。食品安全信用機制應當從幾個層面展開:一是實施統(tǒng)一的信用評級標準;二是制定明確的信用制度規(guī)范;三是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和傳播平臺;四是堅持以市場為導向。

      1.3.3 獎懲機制

      一方面,通過經濟、稅收等多種獎勵措施,引導治理主體主動履行治理責任;另一方面,運用民事、行政和刑事等手段對食品安全違法違規(guī)行為進行相應制裁,預防和制止食品相關企業(yè)和人員的違法亂紀行為。

      1.3.4 信息機制

      食品生產經營企業(yè)和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是產生食品安全風險的主要原因。如果相關主體掌握充分和完整的食品信息,則能夠有效避免發(fā)生食品安全事件。完善的信息機制應具有多向互動、公開透明、及時有效的特征,實現信息公開、共享、交流和反饋為一體。

      2 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環(huán)境下食品安全治理的問題

      2.1 食品安全立法滯后的問題

      我國應對電子商務環(huán)境下食品安全問題的法律主要有《食品安全法》《電子商務法》。盡管現行食品安全監(jiān)管體制被稱為是史上最為嚴格的監(jiān)管制度,但仍不足以應對跨境電商帶來的挑戰(zhàn)。

      2.1.1 食品安全法的調整范圍存在缺漏

      2018年12月29日修正的《食品安全法》仍沒有關于網絡進口食品監(jiān)管的法律條款。然而,跨境電子商務環(huán)境下的食品安全治理是由跨境和進口雙性結合的食品交易方式。雖然大多數情況下可通過援引《食品安全法》得以解決,但由于跨境電子商務食品交易糾紛日益增多,且具備復雜的商業(yè)模式和行業(yè)特征,急需基本法律加以規(guī)范和調整[17]。

      2.1.2 食品安全法缺乏具體制度和措施設計

      如《六部委關于完善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有關工作的通知》(簡稱《通知》)第三條規(guī)定:對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商品按個人自用進境物品監(jiān)管,不執(zhí)行有關商品首次進口許可批件、注冊或備案要求。這似乎給嬰幼兒奶粉、進口保健品等特殊商品需要履行注冊備案手續(xù)開了口子。但是該條款如何實施及如何與《食品安全法》相關規(guī)定進行銜接,《通知》及后續(xù)的監(jiān)管規(guī)范均并未作出具體規(guī)定。

      2.1.3 食品安全法的國際食品標準采用率低、技術指標落后[18]

      我國現有的國家標準只有40%左右等同或等效地采用國際標準,無論是框架體系還是標準的主要內容和指標,都與國際標準存在較大差距[19]。世界主要經濟體,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的國際標準采用率達80%以上,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國際標準更嚴格。

      2.1.4 食品安全法規(guī)定的責任偏輕,重典治亂威懾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揮[20]

      綜合《食品安全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行政責任和民事責任規(guī)定來看,法律責任明顯偏低,不利于實現法律對違法行為的阻卻功能。

      2.2 政府單獨監(jiān)管不足的問題

      自2015年《食品安全法》修正以來,為實現政府單獨監(jiān)管模式向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模式轉變,我國政府致力于改革市場監(jiān)管體系,簡政放權,創(chuàng)新監(jiān)管措施和方式,取得良好成效。但從食品安全治理現狀來看,政府仍承擔主要治理責任,存在單獨治理的局限性。

      2.2.1 政府部門監(jiān)管缺乏連續(xù)性

      我國對進口食品實行以流轉環(huán)節(jié)關鍵點為劃界標準,輔以食品類型進行主管部門設定的監(jiān)管形式。這樣的職能設置導致主管機關過多,分工模糊,有悖于國際食品監(jiān)管全程化的管理要求,削弱了食品監(jiān)管的連續(xù)性[18]。

      2.2.2 政府部門間配合度不高

      食品安全問題需要各級政府、衛(wèi)生部門、海關、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和農業(yè)局等部門相互配合,合作治理。但不同行政部門具有不同的任務目標,并且其專業(yè)知識、信息來源、慣于使用的監(jiān)管方式等皆不相同,因此部門協調合作也頗為不易[7]。

      2.2.3 監(jiān)管方式和技術難以滿足監(jiān)管需求

      我國進出口食品交易量日益增多,進口來源多元化,產業(yè)鏈延長且復雜,政府監(jiān)管依然面臨監(jiān)管量大、監(jiān)管人員少、技術更新慢等困難。此外,由于跨境電子商務的商業(yè)模式層出不窮,我國對跨境商品的監(jiān)管主要集中在關稅和貿易方面,注重“快速通關”,對跨境電子商務環(huán)境下的食品安全監(jiān)管尚處于探索階段。

      2.3 私主體缺乏治理積極性的問題

      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理論強調發(fā)揮食品生產經營者、行業(yè)協會、新聞媒體等非政府主體的力量。但是,由于我國長期處于政府本位的單獨監(jiān)管模式,非政府組織等社會力量薄弱,難以有效參與食品安全治理。

      2.3.1 非政府組織發(fā)展滯后

      一方面,我國非政府組織發(fā)展較晚,欠缺足夠的組織管理和人力資源能力,缺乏支持其快速發(fā)展的社會土壤和組織文化;另一方面,在傳統(tǒng)政府本位的監(jiān)管模式下,非政府組織具有鮮明的“行政化”色彩。政府過度介入非政府組織的運行,削弱了非政府組織運作的有效性[21]。在這一背景下,非政府組織的性質、法律定位和功能界定尚不明確,在進口食品安全治理中的作用難以得到發(fā)揮。

      2.3.2 私主體的責任規(guī)制條款過于原則性

      我國食品安全法對食品生產經營者、行業(yè)協會等非政府主體的法律規(guī)制,屬于原則性條款[11]。如《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四條規(guī)定:進口商應當建立境外出口商、境外生產企業(yè)審核制度。該條款將直接規(guī)制境外食品生產經營者的行為調整為間接規(guī)制,尊重經營者的自我決策,至于如何建立有效的境外企業(yè)審核制度缺乏具體規(guī)則設計。《通知》中的原則性規(guī)定更多。如《通知》規(guī)定跨境電商企業(yè)應建立商品質量安全風險防控機制、網購保稅進口商品質量追溯體系等制度,但就如何實施,如何與其他私主體配合,以及企業(yè)不作為應承擔何種法律責任,《通知》均未提到。

      2.3.3 激勵機制單一

      食品安全領域未能建立起足以讓私主體放棄當前短期利益、追求長遠利益的自我規(guī)制的制度體系[22]。從利益機制理論的角度來看,我國《食品安全法》對市場主體的違法行為設計了一套懲罰性制度,但沒有建立正向激勵私主體參與食品安全治理的制度。這種制度的缺失使私主體難以形成主動參與食品安全治理的認同感[23]。實際上,私主體參與食品安全治理最直接的動力除了規(guī)避懲罰和制裁外,還在于通過食品質量管控等規(guī)制行為能提高產品的美譽和企業(yè)的聲譽,從而獲得更高的收益[24]。而我國現行激勵機制以懲罰制裁為主,導致私主體對自我規(guī)制的認同感較低,缺乏參與治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4 跨境食品信息交流不暢的問題

      跨境電子商務環(huán)境下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理論要求信息機制具有多向、全面、及時和有效的特征。但在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實踐中,這樣的信息機制不存在。

      2.4.1 信息交流以信息公開為主

      我國建立的信息交流以信息公開為主,信息單向流動的特征明顯,較少考慮其他主體的認知特點和信息回饋[25]。如在政府單獨監(jiān)管模式下,食品安全信息更多地只是從政府單向傳遞給企業(yè)和社會公眾,并不注重企業(yè)和社會公眾接收信息的實效。

      2.4.2 跨境食品信息內容不全面

      造成跨境食品信息內容公開不全面的原因有很多:一是跨境食品在進口時未加貼中文標簽。據海關總署的數據統(tǒng)計顯示,2017年未準入境食品中標簽不合格的占16%[26];二是主體信息公開不全面。如境外食品生產商缺乏對企業(yè)主體和生產經營內容的公開;三是由于新型商業(yè)模式所造成的。如在“種草—拔草”模式下,他人的分享更注重個人體驗及感受,缺乏對相關產品注意事項和存在風險的提示。

      2.4.3 食品安全信息公布機制不完善

      其主要表現在:私主體與政府協調統(tǒng)一的食品信息交流平臺尚未建立,信息孤島現象突出;食品安全信息公布不夠及時,一些監(jiān)管部門的信息平臺存在信息滯后、長期不更新的現象,不能滿足食品安全預警和治理監(jiān)督的需要。

      2.4.4 忽視食品營養(yǎng)和功能等內容

      現有的食品信息交流渠道主要是圍繞食品安全事件而建立,其忽視食品營養(yǎng)和功能等內容。然而,食品營養(yǎng)和功能等內容實際上是消費升級背景下國民健康需求的重要內容。

      3 構建跨境電子商務環(huán)境下食品安全治理體系的具體措施

      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環(huán)境下食品安全治理的現狀反映傳統(tǒng)食品安全治理模式的不足,因此科學構建食品安全治理體系才是應對跨境電子商務環(huán)境下食品安全問題的有效措施?;诖?,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理論可發(fā)揮建設性的指導作用,從而使食品安全治理體系在跨境電子商務環(huán)境下更為科學和有效。

      3.1 完善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的法律體系

      食品安全治理體系的科學構建需要以完善的法律體系為基礎,應采取以下措施。

      3.1.1 對現有相關法律制度進行評估

      我國食品安全法律體系呈現出整體性不強、開放性不足、運行效率不高的局限性[20]。因此,立法機關和政府有必要對當前食品安全法律制度進行評價,修改不合時宜的法律內容,對尚未明確的問題及時制定法律制度加以規(guī)制。

      3.1.2 補充和擴大《食品安全法》的調整范圍

      網絡進口食品不同于國內食品,具有不同的規(guī)范要求。如進口食品需經過海關部門檢驗檢疫,應當具有原產地證書的,還應當具有原產地證書?!妒称钒踩ā冯m然規(guī)定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對食品經營者進行實名登記,并對其食品生產經營許可證件進行審查的義務等,但是這些規(guī)定不能滿足治理進口食品安全問題的需要。因此,《食品安全法》應當在食品進出口一章中增加跨境電子商務食品安全治理的特殊規(guī)定,尤其是增加關于跨境電子商務食品信息的披露和公示制度,以及網絡進口食品加貼中文標簽的具體規(guī)則。

      3.1.3 加緊出臺跨境電子商務食品安全專門法

      2015年5月,國家質監(jiān)局發(fā)布《網購保稅模式跨境電子商務進口食品安全監(jiān)督管理細則》(簡稱《細則》)征集意見通知,《細則》首次對部分跨境電子商務銷售進口食品做出細致化規(guī)定,對治理跨境電子商務食品安全問題具有重要意義。但由于多方原因,該細則尚未正式出臺。故應盡快組織立法調研,適當擴大《細則》的適用范圍,明確跨境電子商務食品安全的監(jiān)管范圍,細化各食品安全共治主體的權利義務責任,制定配套法律制度和標準,建立和完善權威統(tǒng)一的跨境電子商務食品安全監(jiān)管和治理體系。

      3.1.4 加大對食品安全違法違規(guī)行為的懲治力度

      食品安全形勢日益嚴峻,社會各界普遍呼吁提高食品安全標準,加大處罰力度,嚴懲違法違規(guī)行為。因此,必須進一步提高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推行更嚴格的食品市場準入制度和質量安全控制制度,提高食品安全違法成本[27]。

      3.2 厘定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的主體權利義務邊界

      食品安全社會共治不是簡單的政府與其他社會主體自下而上的職能疊加,而是政府、企業(yè)與社會之間的對話、競爭、妥協、合作,最后采取集體行動的制度[28]。集體行動的前提在于厘定共治主體的權利義務邊界,明確政府與其他非政府主體的責任邊界,厘清政府與市場、社會關系。可采取措施如下。

      3.2.1 加強監(jiān)管部門間的協調與合作

      機構整合絕不是部門間的簡單組合,而是在遵循市場規(guī)律的基礎上,打破以往的利益壁壘,順應治理和監(jiān)管的需求??缇畴娮由虅帐称钒踩O(jiān)管應著眼于調整監(jiān)管部門間職權配置結構,加強食品安全監(jiān)督管理司、抽檢監(jiān)測司、衛(wèi)生監(jiān)管、海關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確保合作中的信任和公平,提高監(jiān)管水平和治理效率[29]。

      3.2.2 細化食品供應企業(yè)的治理責任

      境外食品生產企業(yè)及境內服務商作為進口食品生產、加工、運輸等環(huán)節(jié)的實施者,具有直接控制食品質量、運輸環(huán)境和跟蹤監(jiān)控的能力,及時處理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隱患和風險[9]。因此,跨境電子商務食品安全監(jiān)管應明確食品供應企業(yè)的治理地位,細化其治理責任,提高其社會責任意識,鼓勵其實施更嚴格的質量控制措施。

      3.2.3 建立以跨境電子商務平臺為主的網購食品安全風控體系

      安全風控體系應包括食品精準溯源、信用分層管理、公開風險信息及提示風險、維權管理等技術措施??缇畴娮由虅掌脚_可依靠海量數據優(yōu)勢,運用大數據技術收集、整理、分析、預測相關數據,建立“問題食品”數據庫??缇畴娮由虅掌脚_與監(jiān)管部門實現信息共享與交流,幫助其建立網購食品安全預警和追溯系統(tǒng),提升對跨境食品監(jiān)管的針對性和靶向性[30]。

      3.2.4 增強食品安全非政府的治理能力

      通過相關立法明確規(guī)定非政府組織的性質和地位,打破其與政府部門的附屬關系。其次,政府部門要簡政放,將部分技術類、咨詢類等權力下放至非政府組織,拓寬其參與治理的空間;加強非政府組織自身能力建設和規(guī)范化管理,增強其獨立參與食品安全治理的的能力[31];鼓勵非政府組織學習域外經驗,加強與國外NGO組織的交流,提升其公信力。

      3.2.5 創(chuàng)新我國公眾參與食品安全治理的形式

      食品安全立法過程中,應暢通公眾表達利益訴求的渠道;執(zhí)法監(jiān)管過程中,應鼓勵公眾的監(jiān)督和舉報;司法機制上,建立和完善公益訴訟制度和懲罰賠償制度;社會環(huán)境上,開展消費者宣傳教育,提高其維權意識,倒逼企業(yè)安全生產[32]。

      3.3 健全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的激勵機制

      健全有效的食品安全社會共治體系需要市場機制、政府機制和激勵機制相互協調配合,共同發(fā)揮安全治理作用[33]。市場機制和政府機制涉及共治主體及其權利義務邊界的界定問題,而激勵機制則是關于激勵各共治主體持續(xù)盡責履職的機制??缇畴娮由虅帐称钒踩鐣仓沃贫热绻芸紤]各共治主體的利益訴求,必然會激發(fā)各主體參與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健全跨境電子商務食品安全共治的激勵機制。

      3.3.1 充分認識到各共治主體的利益訴求,全面反映各主體的意愿

      政府是公共事業(yè)的管理者和監(jiān)督者,參與食品治理的目的在于彌補市場失靈,保護公民的權利和利益,追求社會福利的最大化。食品生產經營者追求利益最大化,但不代表其不關注食品質量。食品品質是企業(yè)品牌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企業(yè)的生產業(yè)績。食品生產經營決策者基于長久經營的目的,具有樹立好品質的內在動力。行業(yè)協會追求維護整個行業(yè)平穩(wěn)、有序、健康發(fā)展。其他社會組織基于不同的設立宗旨而具有不同的利益訴求,如消費者組織基于維護消費者利益的目的而成立。各個共治主體的利益訴求能否通過食品安全社會共治體系的構建得到實現,將直接影響其參與治理的意愿和發(fā)揮作用的效果[34]。因此,跨境電子商務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的激勵機制應充分重視不同共治主體的利益差別和對立,以“利”為導,尊重不同利益訴求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推動作用。

      3.3.2 建立多元主體參與的社會組織,實現各主體之間的利益平衡[35]

      社會組織由雙方或多方共治主體代表組成,平等參與、共同管理組織事務,其功能主要有2方面:一是為成員各方提供利益表達的渠道,使得成員方充分表達有關政策制定、標準更新、執(zhí)法措施以及新型問題的意見;二是當成員方出現分歧和沖突時,協會組織通過既定程序和機制能妥善解決成員方的利益沖突。

      3.3.3 實施形式多樣的利益誘導機制,激發(fā)共治主體參與治理的積極性

      一方面,構建相應的制度措施,鼓勵私主體主動實施自我規(guī)制行為,允許企業(yè)將其作為宣傳手段,增強私主體對自我規(guī)制的認同感;另一方面,健全獎勵機制,創(chuàng)新正面鼓勵引導機制,通過提供關稅減免、信貸優(yōu)惠、資金資助等經濟獎勵,開展樹典型等活動,提升食品進口商、電子商務平臺參與食品安全治理的積極性。

      3.4 建立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的信息披露和共享機制

      高效的信息披露和共享機制是解決跨境電子商務環(huán)境下食品信息不對稱的關鍵。這里的信息不僅指政府部門在履行食品安全管理過程中所形成的,以一定形式記錄和保存的信息,還包括食品生產企業(yè)、消費者、行業(yè)組織所擁有的與食品安全相關的信息。建立高效的跨境電子商務食品安全信息披露和共享機制。

      3.4.1 完善進口食品信息公制度

      具體地講,完善食品信息公開的主體、范圍、程序及法律責任制度,實現食品安全信息公開透明化、責任化[4]。

      3.4.2 完善政府部門間的信息交流共享平臺

      由于食品供應鏈的流動性、傳遞性及擴散性、食品安全監(jiān)管的團體合作特征等,跨境電子商務食品安全監(jiān)管部門之間的資源相互依賴程度日益增強。因此,應完善統(tǒng)一的食品安全監(jiān)管系統(tǒng),將各部門產生的監(jiān)管信息資源整合起來,統(tǒng)一公布主體,使得各部門能夠進行信息共享與知識協同管理[36]。

      3.4.3 拓寬信息交流傳播的渠道

      信息發(fā)布必須與接收者的行為選擇具有實質關聯,符合信息接受者獲取信息的習慣,否則只是信息發(fā)布者的獨白[37]。因此,食品安全信息交流傳播應以有效傳播為目標,貼合公眾獲取信息的習慣,拓展信息傳播渠道,提升信息使用的使用效率。

      3.4.4 健全以新聞媒體和社會公眾為主體的監(jiān)督反饋系統(tǒng)

      一方面,要保證信息反饋監(jiān)督渠道暢通無阻,使信息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另一方面,政府要為社會共治主體提供信息和教育培訓,鼓勵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食品安全治理中。

      4 結語

      跨境電子商務的迅速發(fā)展使得食品安全問題日趨復雜,也為我國食品安全治理問題帶來嚴峻的挑戰(zhàn)。在跨境電子商務環(huán)境下,政府需要進一步整合各種社會力量,共同應對日益突出的食品安全問題。在新型食品安全治理體系中,政府、跨境食品生產經營企業(yè)、社會組織、消費者及相關公眾等利害關系人應相互配合,在協調一致的基礎上共同發(fā)揮食品安全治理作用。需要進一步強調的是,科學有效的食品安全治理體系需要以完善的法律制度為基礎,科學配置各共治主體的權責義務。其中,政府簡政放權,激發(fā)跨境食品生產經營企業(yè)、社會組織等非政府主體的治理積極性是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的核心。在“市場失靈”情況下,政府監(jiān)管能有效減少損失。但是倘若堅持政府單獨監(jiān)管的模式,僅僅著眼于政府內部的制度設計和監(jiān)督治理,那么這種單一的視角很容易造成執(zhí)法資源不足、監(jiān)管效率低、漏洞百出的局面。在這個意義上,依托食品社會共治理論,以簡政放權、激活非政府主體為切入點,完善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的法律體系,明確各共治主體的治理責任,健全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的激勵機制,建立高效的食品信息披露和共享機制,是構建跨境電子商務食品安全社會共治體系的重要措施。

      猜你喜歡
      非政府共治跨境
      “多元共治”樂融融
      跨境支付兩大主流渠道對比談
      中國外匯(2019年20期)2019-11-25 09:54:56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銀企直聯
      中國外匯(2019年14期)2019-10-14 00:58:28
      關于促進跨境投融資便利化的幾點思考
      中國外匯(2019年21期)2019-05-21 03:04:14
      當前我國非政府組織管理體制研究
      “社會共治”中的話語權爭奪戰(zhàn)
      論非政府組織在災后重建中的功能與培育
      探索代建制 共治團結閘
      跨境直投再“松綁”
      中國外匯(2015年11期)2015-02-02 01:29:27
      非政府組織參與農村公共服務初探
      泽州县| 凤山市| 墨竹工卡县| 海南省| 尚志市| 宜春市| 汨罗市| 惠来县| 秦皇岛市| 合川市| 鹿邑县| 启东市| 朔州市| 德化县| 青岛市| 土默特右旗| 繁峙县| 翁牛特旗| 穆棱市| 锡林浩特市| 防城港市| 广汉市| 宝鸡市| 合江县| 岚皋县| 来凤县| 乾安县| 绿春县| 永德县| 密山市| 云浮市| 达日县| 枝江市| 宜君县| 泸州市| 长葛市| 余庆县| 青海省| 平乡县| 中西区| 图木舒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