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絮
愛丁堡像一冊收錄奇遇的舊詩集,詩篇關(guān)于奇幻、愛情或懸疑,當每首詩終了,人們意猶未盡地回到詩的第一行,那是與愛丁堡一見鐘情的地方。
與廣袤原始的蘇格蘭高地相比,蘇格蘭首府之城愛丁堡則顯得精致而古典,蘇格蘭人總是戲說——愛丁堡只有兩座山,也只有兩條街。在亞瑟王座山和卡爾頓山兩座相隔不算遠的山之間,滿城的建筑都染著一層久遠歷史留下的暗色,從王子街上紀念蘇格蘭詩人司各特的哥特式尖塔,到皇家英里大道盡頭的愛丁堡古堡,一直蔓延向北大西洋的福斯灣。
然而愛丁堡就像是一冊裝訂精致的舊詩集,泛黃的書頁上寫著自公元六世紀建城以來,數(shù)百年間發(fā)生在這座古城中的奇遇故事。那一段段奇妙的相遇或許與蘇格蘭威士忌交匯于杯中,或許隨著悠然的蘇格蘭風笛聲一同飄遠,或許像依著山勢堆砌的石階那樣成為走向古城深處的必經(jīng)之路。
霍格沃茨專列的始發(fā)站
從倫敦國王十字車站(London Kings Cross)駛向愛丁堡威瓦利車站(Edinburgh Waverley)的列車連接著英格蘭和蘇格蘭的中心,也是人們到訪愛丁堡的重要方式。即使國王十字車站并沒有《哈利·波特》魔法故事中奇幻的九又四分之三站臺,霍格沃茨專列那樣的深紅色蒸汽火車也早已被高速列車所取代,但當列車進入蘇格蘭之后,車窗外整齊的田野轉(zhuǎn)而變?yōu)槠鸱绮ㄒ话愕谋叹G草場,站滿綿羊的山坡忽而遙遠又忽而咫尺,讓人不禁想起了哈利·波特初次乘坐霍格沃茨專列時的情景,J.K.羅琳在書中描繪的“大片的樹林、彎彎曲曲的河流和暗綠色的山丘”一如此刻的沿途風光。羅琳關(guān)于《哈利·波特》的創(chuàng)作構(gòu)想也確實誕生于旅途的列車上,而愛丁堡既是《哈利·波特》的誕生之地,也是圓滿之地。
愛丁堡好像生來就帶著傳奇和魔力,灰棕色的中世紀建筑遍布城中各處,從車站旁繁華的王子大街(Princes Street)到對面的陡峭山壁,這讓整座城市在低沉的陰云之下看起來像一幅色調(diào)晦暗的古董畫。而王子街花園就是這幅畫中充滿生機的一抹色彩,這個下沉式花園在十八世紀以前曾是一片沼澤,它將愛丁堡新舊兩城分隔開來,改造者在坑洼溝壑中填滿綠植和鮮花,穿著蘇格蘭方格裙的人在花園一隅自顧自地吹奏著風笛,仿佛與草地上來來往往的人們不在同一個時空。
雙層巴士緩緩經(jīng)過王子街花園上空的橋,由盤亙于山的公路駛向建在峭壁上的愛丁堡舊城。巍峨的愛丁堡城堡(Edinburgh Castle)就矗立在舊城盡頭的火山巖上,一側(cè)是石頭鋪就的皇家英里大道(Royal Mile),一側(cè)是臨著王子街花園的懸崖,易守難攻的地形讓它從公元六世紀起就成為了蘇格蘭皇室的堡壘,后來開啟了蘇格蘭與英格蘭共主邦聯(lián)時代的詹姆士六世及一世于1566年在此出生。
皇家英里大道是貫穿愛丁堡舊城的主干道,路邊的建筑都還保持著十四五世紀建成時的模樣,狹窄的巷弄和石階散布在大道兩側(cè),像是伸向舊城深處的觸手。窄巷大多僅一人之寬,兩人在巷中相逢時須得側(cè)身而過,巷中石砌的墻縫里長滿了苔蘚,腳下的石板也被踩得光滑發(fā)亮,它們隨著地勢深入地下或者曲折往復,神秘得仿佛步入了魔法世界里古怪的對角巷,又讓人想起流傳于城中的窄巷驚魂傳說。
當你沿著幽暗的窄巷前行,豁然開朗之后會發(fā)現(xiàn)自己一下子從平坦的大道來到了懸在半空的橋上,或許還正對著另一幢房屋三四層的陽臺,而橋下的坡道和眼前的路上仍舊車水馬龍,這在依山而建的愛丁堡是再平常不過的事。
羅琳創(chuàng)作第一部《哈利·波特》時常常光顧的大象咖啡館(The Elephant House)也在這樣一座橋上,紅色的臨街店面在老舊的建筑中十分顯眼,店門口的牌子上寫著“哈利·波特的出生地”,咖啡館被整片的橙紅色填滿,墻上掛著羅琳曾在此寫作的相片。當時的羅琳是一個單身母親,靠著救濟金維持著自己和年幼女兒的生活,這樣一間溫暖而便宜的咖啡館對于她而言是一個可以安心創(chuàng)作的去處。大象咖啡館因此而遠近聞名,自稱“收到過霍格沃茨錄取通知書”的人們從世界各地來到愛丁堡,想要在這里體驗一番羅琳創(chuàng)作時的奇遇,人們猜測著羅琳描摹的霍格沃茨是否有愛丁堡古堡的身影,窄巷的石墻中是否真的暗藏玄機。
二十年后,當羅琳帶著哈利·波特系列的最后一個故事,重回愛丁堡這個魔法世界的誕生之地時,她已經(jīng)不再需要大象咖啡館的廉價咖啡了。羅琳在威瓦利車站旁的五星級酒店巴爾莫勒爾酒店(Balmoral Hotel)包下一個昂貴的套房,并在這里完成了《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當年的552房間如今已經(jīng)被命名為“J.K.羅琳套房”,套房外門的黃銅貓頭鷹門環(huán)和寫字臺上刻著她姓名的赫耳墨斯半身像提醒著過往的旅人這個房間里曾發(fā)生的魔法奇遇。
如果他不在貝克街221B
不同于舊城的錯綜迷離,專屬于喬治王時代建筑的平衡感和對稱美學讓建于十八世紀的愛丁堡新城顯得利落有序,在愛丁堡這座歷盡滄桑的城市里,新只是相對于中世紀的舊而言的。喬治亞新城就在王子街花園的另一側(cè),繁華的百貨大樓和普通的住宅樓房都緊湊地排布在王子大街旁,但當人們沿著王子大街向西越走越遠,相似的路口又時常讓人恍惚,誤以為自己回到了剛剛路過的街角。
在連綿的陰雨天氣里,帶著周身濕漉漉的氣息走進街角的一間酒吧里,從酒保手里接過一杯蘇格蘭威士忌來驅(qū)趕潮濕的寒意,這在愛丁堡是最平凡的生活場景。不過如果你走進的街角酒吧恰好名為柯南·道爾(the Conan Doyle)的話,那么這份平常里或許又多了些奇妙,不用懷疑,這間誤打誤撞的酒吧確實得名于那位大名鼎鼎的作家柯南·道爾。而他筆下的傳奇神探福爾摩斯的銅像就立在酒吧對面,正以他最具標志性的模樣——戴著獵鹿帽,穿著斗篷,握著煙頭,低頭沉思著。
柯南·道爾就出生在這間酒吧所在的皮卡迪利街區(qū)(Picardy Place),他的故居已經(jīng)不再了,愛丁堡也沒有他的紀念館,全世界的福爾摩斯迷都涌向位于倫敦的貝克街(Baker Street)221B,去尋找福爾摩斯和柯南·道爾留下的蛛絲馬跡。而事實上,愛丁堡才是柯南·道爾與福爾摩斯相遇的地方。
1876年,柯南·道爾進入愛丁堡大學開始了他的醫(yī)學生涯,彼時他的老師約瑟夫·貝爾(Joseph Bell)不僅是一位技術(shù)高超的外科醫(yī)生,還負責刑事案件的尸體解剖和案情偵查,柯南·道爾一邊給貝爾當助手和書記員,一邊從他身上捕捉偵探故事的創(chuàng)作靈感——約瑟夫·貝爾正是福爾摩斯的原型人物。
“他很瘦,狡猾中帶著陰郁,瘦削的臉上有一雙洞察力極強的灰色眼睛,肩背棱角分明,走起路來疾步如飛。他的強項是觀察和判斷,不僅僅是疾病,還有人的職業(yè)和性格。”柯南·道爾曾這樣形容貝爾醫(yī)生,而這看起來確實與貝克街的大偵探如出一轍,福爾摩斯最擅長的演繹推理法,也正是貝爾醫(yī)生最常用的方式。坊間有這樣的傳聞,震驚英國的“開膛手杰克”案案發(fā)時,全國正在盛行著“福爾摩斯熱”,警方將證據(jù)整理給了“福爾摩斯”貝爾醫(yī)生,在他推理出嫌疑人名單后不久,頭號嫌疑人就離奇地自殺了。
窗外越來越大的雨好像是這離奇故事的舞臺幕布。一整年的時間里,愛丁堡的窗外都是這陰雨霏霏的模樣,難得一見的陽光哪怕只有片刻也十分寶貴。坐在酒吧的落地窗前看雨,一邊喝著威士忌一邊聽著奇妙的傳聞,卻讓人好像忽然明白了福爾摩斯身上那種獨有的陰沉和安靜從何而來,也明白了為何福爾摩斯客廳里焦急的當事人,總能喝上一杯威士忌蘇打再將案情慢慢道來。
圣斯威遜節(jié)的一期一會
愛丁堡的夏天是極為短暫的,從北大西洋吹來的風讓愛丁堡長年都浸潤在冷意之中,即便是在夏天也會讓人不由地裹緊外套,人們在7月15日,圣斯威遜節(jié)(St.Swithin's Day)這天期盼著不要下雨,據(jù)說如此,往后40天也不會是多雨的夏天。
城中心不遠處的荷里路德公園(Holyrood Park)里,亞瑟王座山(Arthur's Seat)的山風更加猛烈,野草在潮濕寒冷中無拘無束地生長著,蔥蘢茂盛地覆在遠古時期的死火山巖上。亞瑟王座山是愛丁堡的制高點,但其實山并不高。上山的路途卻是極為陡峭的,既沒有設置護欄也從不修砌梯級,人們不得不一面在叢生的野草中辟出自己的路來,一面抵御著愈來愈強勁的狂風向上攀緣,遇到險要之處甚至需要手腳并用來維持平衡。當人們攀上山巔時,就好像登上了古不列顛傳奇亞瑟王的寶座,整個愛丁堡城都匍匐于腳下,就連氣勢磅礴的愛丁堡城堡都變得渺小起來。
電影《一天》(2011)中,在主人公愛瑪和德克斯特初次相遇后的那個清晨,他們爬上亞瑟王座山想要再看一眼在臨別之際促成兩人奇遇的愛丁堡,愛瑪在山間瀟灑輕巧地走著,笑著落在身后的德克斯特,而跟在后面的德克斯特在抱怨,“我穿著布洛克鞋沒辦法爬陡坡”。那時與德克斯特并肩站在山上俯瞰整座城的愛瑪說,“不管明天發(fā)生什么,我們擁有今天?!焙孟耧L再大也吹不散年少時的熱烈。
1988年的圣斯威遜節(jié)正好是愛丁堡大學的畢業(yè)典禮日,即將分別的學生們穿著學士袍,在如墨的夜色中沖下愛丁堡曲折狹窄的石階,歡笑和交談聲打破了深夜的寂靜冷清,愛瑪和德克斯特在此刻相遇,本以為兩人之間只是一夜情緣,卻因此而成為了至交好友。此后的很多年他們各自生活也一同旅行,從倫敦到希臘再到巴黎,每年圣斯威遜節(jié)這一天他們都會重逢,談論各自的理想、工作和愛情,直到他們意識到對方才是自己一直以來所深愛的人。某種意義上講,這就像是圣斯威遜節(jié)的隱喻——這一天的天氣將維持上很長一段時間——感情也是如此。
在愛瑪故去多年以后,德克斯特帶著女兒回到愛丁堡,這是他和她奇遇故事的開篇。他們沿著曾經(jīng)的路登上亞瑟王座山,漫山的野草依舊被疾風吹得傾倒,深灰色的龐大城堡和遙遠的福斯灣都一如往常,德克斯特在這里訴說著他對愛瑪?shù)乃寄?。直到故事將近尾聲,多年前那個清晨的故事才以插敘的形式慢慢浮現(xiàn),作者大衛(wèi)·尼克斯想讓這相隔二十年的時空在碧色的山谷中交匯重疊。而這須臾數(shù)年于亞瑟王座山只是短暫的一瞬,它比千年的愛丁堡城還要古老得多,它就在那里沉默不語地傾聽著愛瑪和德克斯特的相遇與分別,也傾聽著愛丁堡城中所有散落在風中的相遇與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