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龍
近期網上爆出幾例“天才”“神童”的舊聞,引發(fā)廣泛關注。網民的關注點驚人地一致:是孩子“神童”,還是家長“神通”?這不是一個問題,而是幾個問題——
16歲少女岑某諾,每天可以“寫300首詞牌”“創(chuàng)作2000首詩”“寫15000字小說”……
云南一小學六年級在讀學生陳某石,他的一項研究課題——《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fā)生發(fā)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斬獲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三等獎。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兩名小學生李某怡和李某卿參加第33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榮獲小學組三等獎,該項目名為“茶多酚的抗腫瘤實驗研究”。
到底是“神童”還是“神通”?網民們自發(fā)完成了這一次的“議程設置”。少年兒童們的“開掛人生”,觸動了公眾的思考神經:這是拼娃還是拼爹?這是坑爹還是坑娃?這是一個個“神童”出世,還是一場場鬧劇登臺?
詩歌是最為常見的文學樣式,日作詩歌兩千首,也就很容易被識破:不眠不休、不吃不喝地寫,一天也只是24個小時,一首詩的創(chuàng)作平均只能用時43.2秒,這是寫詩,還是填字、組詞?顯然是扯淡。而小學生研究癌癥誘發(fā)或防治的課題,必須依靠科學機構的嚴肅調查去釋疑。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組委會辦公室近日發(fā)布調查和處理結果情況通報:“撤銷獎項,收回獎牌和證書?!蔽錆h市科協(xié)官網則回應稱:兩名學生在對比觀察實驗中的簡單操作,均經過指導老師專門培訓;剝離實驗在老師演示教學后,學生能夠獨立完成,并從實踐中得出報告結果。
回應來了,質疑依舊:有個科研爹,可以找人指導,可以直接代寫論文,署上自家孩子名字,發(fā)表在核心期刊上,誰在把關?推薦、申報國家獎勵和評獎,誰在把關?被持續(xù)曝光的案例說明,有作弊嫌疑的“神童”“天才”獲獎并非個例。這些有嫌疑的獲獎參賽者,都來自同一個比賽——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有媒體評論發(fā)問:孩子無知,家長浮躁,學校糊涂,難道賽事主辦方和賽事本身可以獨善其身?
“神童”背后有“神通”,硬核的問題其實不在于作者父母的專業(yè)背景,不在于項目研究報告是不是獨立撰寫、研究報告的專業(yè)程度是否超出作者的認知水平。問題的關鍵在于,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的獎項,可以作為保送上大學的敲門磚,可以成為加分項。可以說,大多數參賽者都是沖著保送加分去參加比賽的。媒體的調查發(fā)現,時至今日,市面上還不乏提供從獎項指導、自主招生、高考咨詢報名等一條龍服務的科技創(chuàng)新類賽事中介。
鼓勵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不排斥比賽的方法,也不排斥考試加分或降分的引導手段。問題是,參賽作品的真實性、獨立性、權威性怎么把關?怎么認定?怎么監(jiān)督?怎么懲戒?加分或降分政策出臺之時,有無科學周到的設計?——這才是值得追問和追究的。
假如賽事主辦方、承辦方為流量所誘惑,只看重參賽人數、賽事回報,把關不嚴的問題能不潛滋暗長嗎?何況參賽者,準確地說是參賽者的監(jiān)護人,更有保送加分的強烈訴求和闖關沖動。
“問題”是多維度的存在,“問題意識”也應來自多層次的探究、追問。發(fā)現問題,梳理問題,分析問題,暴露問題,去偽存真,才是我們當下“增強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的正確打開方式。
(來源:《雜文月刊》2020年第10期)
【閱讀導引】流于表面的撤銷獎項、批評教育、不堵漏洞,恐怕會有更多的人投機取巧。問題具有多面性,揪住內在的推手,才能解決根本。
【微型寫作】類似的現象還有很多,你有什么收獲?請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