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本雄
綜合實踐活動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跨學科實踐性課程。學校和教師要探索綜合實踐活動校本化實施的有效途徑,為課程實施提供高質量、常態(tài)化的資源支撐。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產生了諸多影響。隨著疫情的穩(wěn)定,學校逐漸步入正軌,面對現(xiàn)狀,只有不斷探索和嘗試,才能優(yōu)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質量。
一、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的重要性
1.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在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模式中,學生是被動接受的一方,無法充分發(fā)揮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而素質教育的提倡和實施,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的實施,為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提供了一個多元化的學習和實踐平臺,有助于學生提高能力、提升素養(yǎng)、發(fā)揮個性等,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進步。
2.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營造良好學習氛圍。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是教學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的資源來源于學生熟悉的學校、來源于學生的生活、來源于學生的實際需求,尊重學生的個性,基于學生的特長、愛好、需求、潛力等綜合因素,活動的形式充分展開,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的興趣,從而使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探索,在學校中營造出好學善學的氛圍。
3.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提升教學水平。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對教師的能力和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活動主題的選擇、課程的開發(fā)、過程的跟進、效果的評價等,都是一項全新的嘗試和探索,有利于教師加深對課程內涵和教育教學的理解,轉變教學角色,增強資源的開發(fā)意識,為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提供了一條良好的途徑,從而切實提升教學水平。
4.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凸顯學校辦學特色。一所學校的教學理念和辦學特色,往往與學校所處的地理位置、環(huán)境、文化積淀、思想觀念、教育資源的特殊性等密切相關。學校的辦學特色,要從學校的實際情況為出發(fā)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的實施正是致力于打造特色的一種有效實踐,在活動中不斷實踐、思考和探索,不僅能實現(xiàn)課程目標,而且能夠形成學校辦學特色。
二、后疫情時期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現(xiàn)狀
1. 疫情對學校課程實施帶來的影響。突然而來的疫情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帶來一定的沖擊,以學校為本、以學校為基礎的課程開發(fā)需要進行一定的調整和優(yōu)化。網課的形式無法營造良好的學校學習氛圍,管理、檢查和評價的實施也受影響。但是,正因如此,讓教師更加關注學生的需求,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開發(fā)課程,覆蓋面更廣,更有針對性,時間安排、活動的形式更富有彈性。對學生而言,疫情下的在線教育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極大提高了對學習主動性的要求,這正是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必備的學習品質。隨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學校也開始逐漸步入正軌,疫情期間一些好的方式得到延續(xù)和推廣,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的實施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2. 管理層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重視不夠。目前,國內許多學校都設置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一方面是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內容的明確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教學理念轉變的體現(xiàn)。但在實際中往往只是流于形式,并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這主要是思想不夠重視,沒有真正認識到課程的價值,尚未把它當成重要的學科落實。
3.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開展仍存在不少困難。如缺乏專業(yè)化的教師隊伍、無法確保全員的參與、活動主題內容的創(chuàng)新不夠、教學模式較為單一、與社會生活聯(lián)系不夠緊密等,這些都成為制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開展的諸多不利因素,亟須改進和提升。
三、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的實施策略
1. 思想重視,合理安排。只有領導層面思想高度重視,認清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的重要意義和價值,結合學校實際情況,打造專業(yè)化的師資隊伍,明確教學職責,協(xié)調好關系,在政策上予以一定的支持,全面規(guī)范,帶頭參與,保障課時,明確考核,從上至下形成良好的活動氛圍,才能使活動課程真正得到有效開展和實施。
2. 建立制度,管理創(chuàng)新。加強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的管理,建立相關的制度,是活動實施的重要保障。在領導思想重視的前提下,成立由主要負責人(校長或分管校長)牽頭,教務處、班主任、專業(yè)教師等組成的管理領導小組,全面負責活動的開展和實施,從制度上保證活動常態(tài)化開展,并在一定程度上,給予參與者物質或精神上的獎勵,充分調動參與者的積極性,從而在管理上不斷創(chuàng)新,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探索,使活動最終形成科學化、成果化、常態(tài)化、動態(tài)化,更好地推進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實施。
3. 開發(fā)資源,突出特色。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的實施,需要學校、教師廣泛開發(fā)各種資源,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不斷開發(fā)、創(chuàng)新和豐富課程的主題、內容和形式,將校內資源、校外資源、社會資源、地方資源、文化資源等進行篩選和整合,讓課程貼近生活、貼近科學,以小見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使素質教育的理念落到實處。資源的不斷優(yōu)化將最終形成特色,使學校教學得到有益補充和提升。
4. 注重過程,多元評比。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的實施,不僅要重視效果,更要注重過程。課程評價是活動開展、實施和實現(xiàn)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不僅影響著實施的目標,而且影響著實施的效果。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校本化要秉承立足過程、促進全面發(fā)展的素質教育理念,采用多元的評價方式,達到科學、合理、持續(xù)化的發(fā)展。
5. 反思問題,提升能力。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的實施是一種動態(tài)的形式,具有鮮明的開放性、靈活性、自主性。因此,活動的開展不僅要符合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更要符合學生的綜合發(fā)展需要,結合學生實際創(chuàng)新性開展實踐活動,并在活動的實施過程和評價結果中,反思存在的問題,不斷改進,提升教學能力和活動水平,真正實現(xiàn)活動的效果和目的。
總之,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具有開放性、靈活性、自主性、實踐性、創(chuàng)新性,對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在后疫情時期,面對影響和存在的不足,只有不斷進行嘗試和探索,使活動最終形成一種學科化、成果化、常態(tài)化、動態(tài)化的課程,才能更好地實施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
(作者單位:福建省連江縣教師進修學校第二附屬小學 責任編輯:林彥 劉貞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