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平:曾經(jīng)有一位外國記者問我:“你們中國人為什么這么看重一場排球比賽的輸贏呢?”我說:“因為我們的內(nèi)心還不夠強大。等有一天我們內(nèi)心強大了,我們就不會把贏作為比賽唯一的價值?!?/p>
《二十不惑》:我們都是這個世界的實習生,滿懷期待地想給別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溫柔地說一句:“初次見面,請多指教?!?/p>
塞林格:你不管做什么事,如果做得太好了,一不警惕,就會在無意中賣弄起來。那樣的話,你就不再那么好了。
鐘南山:我們成為偶像的目的,是要更好地消除青年人對偶像的盲從。通過偶像,讓年輕人學到他們對問題的看法,更多地問問為什么。
《以家人之名》:長大本來就是一瞬間的事情,18歲那天法律承認你成年了,但那不是真正的長大,真正的長大是一瞬間的事情。那一瞬間你的內(nèi)心改變了,你感受到了生活的重量。那一瞬間,你就一個人悄悄長大了。
鮑勃·迪倫:白日的時光靜寂緩慢,我們注視著前方,努力不使之偏向,就像夏日的紅玫瑰逐日盛開,時光靜寂流逝,永不復(fù)返。
松浦彌太郎:恰如其分地交際,不做八面玲瓏的人。
徐志摩:我的胸膛并不大,決計裝不下整個或部分的宇宙;我的心河也不夠深,常常有露底的憂愁。
嚴歌苓:我從童年,少年,直到如今,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在躲避做一個平凡的人。
余華:外人看來是悲劇,可當事人只拿它當一段人生。
周國平:嫉妒是人性,不因為嫉妒而失態(tài)乃至報復(fù)則是修養(yǎng)。我們無法壓制人性但可以做到有教養(yǎng)。
東野圭吾:其實所有糾結(jié)做選擇的人心里早就有了答案,咨詢只是想得到內(nèi)心所傾向的選擇。最終的所謂命運還是自己一步步走出來的。
錢鍾書:愛情多半是不成功的,要么苦于終成眷屬的厭倦,要么苦于未能終成眷屬的悲哀。
王爾德:你一旦為自己找到一個錯誤的借口,你不久就會再為自己找到一百個借口。
唐家三少:我們不期待奇跡,但要給奇跡一個機會。
桐華:不把自己的悲慘當悲慘,也就沒人敢輕視你。
馮唐:生命太短,最沒有意義的就是不情愿的重復(fù)。所以人生第一要義不是天天幸福,而是不煩,喜怒哀思悲恐驚,酸甜苦辣咸麻澀鮮,都是人生經(jīng)驗。
畢淑敏:如果在家里走來走去找不到家,你地老天荒地尋覓也是白搭。如果你的家不像家,唯一的方法是把它建設(shè)成家。
蔣方舟:多讀點書,要不然你的三觀是由你的親朋好友決定的。
蒙田:如果容許我再過一次人生,我愿意重復(fù)我的生活。因為,我從來就不后悔過去,不懼怕將來。
田中芳樹:每個人都想把手伸向夜空,去捕捉那屬于自己的星星。但卻極少有人能正確地知道自己的星星在哪一個位置。
毛姆:他不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上,非得越過一大片干旱貧瘠、地形險惡的荒野,才能跨入活生生的現(xiàn)實世界。所謂“青春多幸?!钡恼f法,不過是一種幻覺,是青春已逝的人們的一種幻覺。
《島上書店》:每個人的生命里都有最艱難的一年,將人生變得美好而遼闊。
李誕:不好說喜歡,只是看見你會亂。
劉慈欣:所有人的生活方式都是合理的,沒必要相互理解。
三毛:我要你靜心學習那份等待時機成熟的情緒,也要你一定保有這份等待之外的努力和堅持。
村上春樹:假期和朋友,是人生中頂好的兩樣東西??!
饒雪漫:為了討人喜歡去做一些無謂的努力,只會更讓人瞧不起。
《生活在別處》: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是我們都不擅長告別。
北島:生活的悲歡離合遠在地平線以外,而眺望是一種青春的姿態(tài)。
弘一法師:盛喜中,勿許人物。盛怒中,勿答人書。喜時之言,多失信;怒時之言,多失體。
《烏合之眾》: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愿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李開復(fù):千萬不要放縱自己,給自己找借口。對自己嚴格一點兒,時間長了,自律便成為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方式,你的人格和智慧也因此變得更加完美。
山本文緒:比世人的目光還要可怕的,實際上是你自己那顆在乎世人目光的心。
劉墉:“平常心”也是“心平常”,讓你的心總保持在平靜的狀態(tài),才能以不變應(yīng)萬變。所以只有平常努力、平常驚喜的人,才有資格談“平常心”。
老舍:人,即使活到七八十歲,有母親在,多少還可以有點孩子氣。失去了慈母就像花插在瓶子里,雖然還有色有香,但卻失去了根。
雪萊:淺水是喧嘩的,深水是沉默的。
曹德旺:慈善不僅僅是捐錢,更是一個人的品德。必須具備悲憫之心,才會真心地幫助別人。因此悲憫很關(guān)鍵,這是培養(yǎng)一個人的素質(zhì)。有了慈悲心,你就不會對社會失去信心。
尹建莉:暴力教育能讓孩子變得順從,不會讓孩子變得聰明和懂事;能讓孩子變得聽話,不會讓孩子變得自覺和上進。
比爾·蓋茨:我仍然是一個堅定的樂觀主義者。無論是氣候變化、生態(tài)危機,還是瘧疾、結(jié)核病這樣的傳染病,甚至是癌癥,我們都可以通過合作和創(chuàng)新來應(yīng)對挑戰(zhàn)。
劉同:人成長的代價,或許就是漸漸地扔掉一些原則,自己卻沒有察覺。
《三十而已》:先把一個人的日子過明白,才知道自己需要怎樣的另一個人。
薛兆豐:婚姻就是雙方把自己擁有的資源放在一起,然后思考,如何能夠讓日子過得更好。
尼采:倘若可以蓬勃地生活,那么你生命的意義就會閃爍出光芒;倘若消沉地活著,就算是在盛夏的正午,你的世界也會暗淡無光。
夜雨輯自《廣州日報》《遼沈晚報》等 ? 楊樹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