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北宋中前期皇子更名現(xiàn)象探析

      2021-04-20 08:17:46
      關鍵詞:皇太子宗室皇子

      武 坤

      (河北大學 宋史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2)

      皇子更名是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的皇帝為其子嗣更改名字,主要方式為皇帝賜新名。學者在研究宋代皇室時對皇子更名現(xiàn)象有所涉及,如范帥的《淺析宋代皇子的賜名、冠禮與出閣制度》[1]較為詳細地介紹了宋代皇子的賜名規(guī)則;朱孟臻在《宋代姓名文化研究》[2]中就兩宋皇帝與宗室子弟用名以及宋代帝王名諱制度進行了詳細研究,認為兩宋是中國避諱由相對寬松趨于嚴格的轉折時期;張澤坤《南宋皇帝改名原因考》中詳細分析了南宋3位皇帝作為皇子時改名的3個階段,認為皇帝“改名與他們身份進階的過程有著很大的關系”[3]。這些成果對研究北宋中前期皇子更名具有借鑒意義?;首幼鳛樗未首宓闹匾M成部分和王朝的潛在繼承人,對宋王朝統(tǒng)治具有特殊意義,了解相關制度對深入研究宋代歷史具有重要作用。

      一、皇子更名現(xiàn)象

      古人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名字作為人際交往中個人特定的辨識符號,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一般情況下,更改名字的現(xiàn)象并不常見,然而作為趙宋王朝統(tǒng)治集團重要組成部分的皇子群體中卻有較高比例的更名現(xiàn)象?;首痈袕V義與狹義之分,下文主要對狹義的皇子更名現(xiàn)象進行探究。

      (一)廣義皇子更名

      宋代君主非常重視家族的昭穆順序,為避免子孫后代重蹈周天子所封姬姓諸侯因不識昭穆而互相攻訐的悲劇,宋太祖在立國之初便頒布了《宋太祖御制玉牒序》,其中提到:“惟弟晉王光義、秦王光美,鼎分三派;每派各分玉牒十四字,以別源流,以示子孫。雖疏遠亦知昭穆,不失次序。吾以一人之身,務同我心,千萬之世,如同一世。”①這規(guī)范了宗室取名,便于理清昭穆順序,以此團結宗室,鞏固王朝統(tǒng)治根基。廣義上的皇子更名與宋代宗室賜名有關,即皇子賜名不再遵循《玉牒》,而是相較于“譜名”進行更改。依《玉牒》規(guī)定,三派子孫字輩分別為:

      “太祖系曰:徳、惟、從(守)、世、令、子、伯、師、希、與、孟、由、宜、順;晉王系曰:元、允、宗、仲、士、不、善、汝、崇、必、良、友、季、同;秦王系曰:德、承、克、叔、之、公、彥、夫、時、若、嗣、古、光、登?!盵4]

      宋太祖為表示對光義和廷美的子女一視同仁,還規(guī)定“凡宣祖本支之在子行者,皆冠‘德’字,賜名授爵,俱無等差”[5]。宋太祖的兒子趙徳昭和趙德芳,趙光義的兒子趙德崇、趙德明和趙德昌等,趙廷美的兒子趙德恭、趙德隆和趙德雍等均為德字輩,且皆稱為皇子。照此,趙光義一系子孫取名應按照“徳、允、宗、仲、士、不、善、汝、崇、必、良、友、季、同”的順序。但自太宗繼位后,陸續(xù)將諸皇子更回“元”字輩,且自真宗朝開始直至北宋滅亡,太宗一系皇子賜名均不再遵循《玉牒》,而是給皇子賜單字名。如宋真宗皇子趙禎,宋仁宗養(yǎng)子趙曙,宋英宗皇子趙頊、趙顥和趙頵,宋神宗皇子趙煦、趙佖、趙佶、趙似、趙俁和趙偲等。有的初次賜名時即賜單字名,有的初次賜復字名日后因各種原因改為單字名。與此相反,太祖系與廷美系子孫以及太宗系旁支子孫則嚴格按照《玉牒》取名,以漢王元佐七世孫南宋名相趙汝愚一支為例,其支系為:元佐、允升、宗惠、仲企、士慮、不求、善應、汝愚和崇憲,就是按照《玉牒》所定昭穆順序取名。

      (二)狹義皇子更名

      狹義更名即指由曾用名改為現(xiàn)名。北宋中前期皇子共有41人,早亡者有15名,其余26名皇子中先后更名者多達12人,占比近46%,更有皇子曾多次更名(表1)。

      表1 北宋中前期狹義皇子更名一覽

      表1中的12名更名皇子中以太宗與英宗朝皇子為多,共8名。其中:太宗朝或為皇子群體更名,或單獨給某位皇子更名;英宗朝僅為皇子群體更名;真宗、仁宗和神宗朝則僅為個別皇子單獨更名。

      1.太宗朝皇子更名現(xiàn)象

      太宗朝共有3次皇子更名事件,且更名皇子數(shù)量逐漸減少。宋太宗共有皇子9名,除九子趙元億早亡外,其余8子均成年,8子中僅有徳崇、德明、德昌、徳嚴和德和先后更名。

      第一次皇子更名是太平興國八年(983),“冬十月戊戌,改衛(wèi)王德崇名元佐,廣平郡王德明名元佑,德昌名元休,德嚴名元雋,德和名元傑。己酉,進元佐為楚王、元佑陳王,封元休韓王、元雋冀王、元傑益王,并檢校太保、同平章事”[6]71。此次更名是宋太宗為出閣皇子,即長子徳崇、次子德明、三子德昌、四子徳嚴及五子德和進行的集體更名活動,與之相伴的是11天后的集體加官進爵。其他3子因年齡尚小或未出生,故不在更名之列。

      第二次皇子更名是在雍熙三年(986)七月,“甲午,詔改陳王元佑為元僖,韓王元休為元侃,冀王元雋為元份”[6]79。此次更名范圍縮小為次子元佑、三子元休和四子元雋。長子元佐不再列入此范圍,主要有兩方面原因:第一,其替趙廷美辯解不得,發(fā)狂傷人;第二,因縱火案被廢為庶人,暗指其已失去皇儲競爭資格。元傑因年齡明顯小于前三子,未被作為皇儲候選人,所以不再列為更名人選。

      第三次皇子更名是在至道元年(995)八月,“壬辰,制以開封尹壽王元侃為皇太子,改名恒”[7]。本次更名皇子范圍進一步縮小,且僅限于皇太子。宋太宗曾向寇準請教皇太子人選,“帝曰:朕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帝俯首久之,屏左右曰:襄王可乎?準曰:知子莫若父,圣意既以為可,愿即決定。帝遂以襄王為開封尹,改封壽王,于是立為皇太子”[6]9528-9529。由此可見,宋太宗在為皇子歷次更名過程中已心有所屬。趙恒被確立為皇太子,實際上是宋太宗為皇子屢次更名并從中進一步選擇皇位繼承人的必然結果。

      總體而言,太宗朝皇子更名在范圍上呈遞減趨勢,由初次更名的5位皇子到二次更名的3位皇子,再到最終僅皇太子單獨更名。呈現(xiàn)出皇子群體更名與個體更名相融合,皇子更名與身份提升相統(tǒng)一的趨勢。

      2.真宗朝皇子更名現(xiàn)象

      宋真宗一生共育有6位皇子,除二子悼獻太子玄祐與六子受益先后更名外,其余4子均因早亡而未及賜名。

      悼獻太子初名玄祐,“咸平初,封信國公。生九年而薨,追封周王,賜謚悼獻。仁宗即位,贈太尉、中書令。明道二年(1033),追冊皇太子”[6]8707。趙玄祐更名存在特殊之處,史載“寶元二年(1039)十月九日,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宗正寺修玉牒官李淑言:悼獻太子名上一字犯圣祖諱,請止書曰祐。從之”[8],即其名是在他死亡后的仁宗朝為避圣祖趙玄朗諱而改為趙祐。

      仁宗更名與其被立為皇太子有直接關系,趙禎為真宗唯一成年皇子,原名受益。大中祥符七年(1014)三月,趙受益被封為慶國公。次年十二月,封壽春郡王。天禧二年(1018)二月,又進封昇王,同年八月“甲辰,立昇王受益為皇太子,改名禎”[7]2122。

      3.仁宗朝皇子更名現(xiàn)象

      宋仁宗的后妃共為他生育皇子3名,皆早亡。仁宗無奈只得將堂兄趙允讓第十三子趙宗實兩度養(yǎng)于宮中,備為皇嗣。終仁宗一朝未再誕生皇子,于是嘉祐七年(1062)八月“戊寅,立(宗實)為皇子。癸未,改今名(曙)”[6]254。趙宗實改名趙曙,與其由宗室子被立為皇子有直接關聯(lián),也暗含仁宗皇帝將他作為接班人的意圖。

      4.英宗朝皇子更名現(xiàn)象

      宋英宗由宗室子被收養(yǎng)為皇子繼而入繼大統(tǒng),即位前已育有4子。除第三子早亡未賜名外,其余3子按《玉牒》分別取名為仲針、仲糾和仲恪。英宗繼位后為3位皇子更名,嘉祐八年(1063)九月,“辛亥,皇子、光國公仲針為忠武軍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淮陽郡王,改賜名頊;樂安郡公仲糾為明州觀察使、祁國公,賜名顥;大寧郡公仲恪為耀州觀察使、鄠國公,賜名頵”[7]4827。英宗朝皇子集體更名是趙曙繼位后,其子身份地位提升的具體體現(xiàn),是對他們作為皇子身份的正名。

      5.神宗朝皇子更名現(xiàn)象

      宋神宗共育皇子14名,前5子早亡,其余諸子中以第六子趙傭為長。元豐八年(1085),“三月甲午朔,立延安郡王傭為皇太子,賜名煦,皇太后權同處分軍國事”[6]313。由此可見,在神宗皇帝病危的情況下,趙傭改名趙煦是與其皇太子身份相適應并區(qū)別于其他皇子的措施,是趙煦作為王朝接班人這一新身份的佐證。

      二、皇子更名原因

      皇子更名既與其身份地位的變化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又與宋代避諱習俗有關,透露出皇帝對接班人培養(yǎng)的綜合考量。

      (一)適應身份地位的提升

      宋代自真宗朝開始,皇子賜名便與宗室子賜名相區(qū)分?;首硬辉俦话凑铡队耠骸焚n名,以此顯示皇子相較于宗室子的特殊身份,這也成為以后宗室子升為皇子后進行更名的重要因素。此外,皇太子作為皇子中的特殊存在,其名字又進一步區(qū)別于其他皇子。由此可見,宗室子到普通皇子再到皇太子,隨著身份地位的提升,名字也逐步趨向于特殊化。

      1.皇太子與眾皇子相區(qū)分

      宋真宗趙恒未被立為皇太子前名元侃,與其長兄元佐、昭成太子元僖和四弟元雋等眾兄弟聯(lián)字。趙元侃被立為太子后改用單名,賜名恒,“而太支八主舊字為行不復改”[1]82-89。其目的就是為彰顯皇太子的優(yōu)越地位,避免將來即位后出現(xiàn)“御名聯(lián)字”的現(xiàn)象,“去聯(lián)文尊王統(tǒng),所以辨名分示等威也”。

      2.宗室子整體升為皇子,與其他宗室相區(qū)分

      太宗朝3次皇子更名均與皇子政治地位的提升以及皇儲的選擇有關。太宗繼位后,陸續(xù)將諸皇子更為“元”字輩,且規(guī)定太祖和秦王之子不再稱皇子而改稱皇侄。太宗朝為皇子更名有兩個目的:一方面在于刻意提高太宗子嗣的政治地位,以區(qū)別于太祖與秦王子嗣,將太祖系與秦王系子嗣排除出皇位競爭;另一方面,通過3次更名暗含立儲之意,最終在諸皇子中確定皇儲人選。

      英宗朝皇子更為單字名的原因主要是體現(xiàn)由宗室入繼大統(tǒng)的皇帝及其近親的超然地位,是為了明正大統(tǒng),加強皇權的權威,使皇子在身份上與采用聯(lián)字制度的趙宋宗室成員形成明顯區(qū)別。

      3.宗室子被收養(yǎng)為皇子身份的體現(xiàn)

      以宋英宗趙曙為例,英宗原名宗實,因仁宗無嗣,于嘉祐七年(1062)八月“戊寅,立為皇子。癸未,改今名”[6]254,其以藩王之子的身份入宮“過繼”給無子的皇帝。與前述由宗室旁支整體提升為皇子不同,宗室子被收養(yǎng)為皇子是作為儲君進行培養(yǎng)。通過授官、封爵和改名的方式來強化皇(養(yǎng))子對自己身份認知的升級,這樣一個漸進的過程也能給皇(養(yǎng))子一個心理緩沖[3]22-23。

      (二)因避諱而更名

      宋代有嚴格的避諱制度,上至王侯將相,下至黎民百姓都需避諱。宋代避諱的特點是一般只避尊長之名,不避其字、號或謚號[9]89。避諱的內容可分為官諱與私諱,官諱又稱國諱,皇子更名現(xiàn)象中所涉及的避諱僅包括官諱。朱瑞熙在《宋代的避諱習俗》中認為,宋代官諱主要包括3部分內容:“第一,皇帝生前的御名(正名)和曾用名(舊諱),這些名死后成為廟諱;第二,有些皇帝的生父和太祖、太宗的幾代祖先之名,也列入廟諱;第三,皇太子、親王以及皇后之父等名諱”[9]89??梢?,臣民必須對皇帝的御名、曾用名、皇帝祖先之名以及皇太子和親王的名諱進行避諱。皇子因避諱因素而更名,主要有以下兩種情況:

      1.為便于臣民避諱而更名

      皇太子與封王的其他皇子的正名都需避諱。為方便百姓避諱,北宋中前期的皇子們在被冊封為皇太子和親王之前大多會更名。

      自真宗朝開始,為便于臣民避官諱,作為未來皇帝和親王的皇子在更名時通常遵循兩點原則:第一,將復字名改為單字名;第二,將常用字改為相對生僻字,其中尤以皇太子更名最具有代表性。若皇太子所更之名使用頻率高不便臣民避諱,則需要改為更加生僻之字,如景獻太子于開禧“三年(1207)十一月戊子,立為皇太子,更名幬。嘉定元年(1208)四月……閏月丁亥……議者以幬字難避,二年(1209)八月甲申,又更名詢”[10],就是因皇太子名難避而另行更名的典型。

      將復字名改為單字名,且把常用字改為相對生僻字,可使避諱字的數(shù)量與難度均有所降低。以宋仁宗趙禎為例,他在即位前任壽春郡王時名受益,則“受”和“益”二字均須避諱,且均為常用字,這給文書往來、科舉作答、著書立說和臣民取名等都帶來極大不便。當他被立為皇太子后,改名禎,則只需避“禎”字即可?!端螘嫺濉酚涊d:“寶元元年(1038)四月四日,翰林侍讀學士李淑言真宗藩邸舊名,請令天下毋得連用,有為名者令改易,從之……治平元年(1064)十一月三日,翰林學士賈黯言仁宗初名受益,請詔中外文字不得連用,從之”[8]2576。由這段文字可知:縱使皇太子日后登基為帝,對皇帝曾用名也僅是禁止連用,而非全面禁止。對于親王的曾用名更是不必再避諱。將復字名更改為單字名,將極大方便官員與百姓避諱。

      2.因避先祖諱而更名

      朱瑞熙認為,“有些皇帝的生父和太祖、太宗的幾代祖先之名,也列入廟諱。前者如宋英宗生父趙允讓(淮安露王)、孝宗生父趙子偁,后者如宋太祖、太宗之父趙弘殷(宣祖)……始祖(圣祖)玄朗”[9]89。盡管宋朝宗室避諱嚴格,但也難免有疏漏之處。因避先祖諱而更名的皇子,史籍記載中僅有宋真宗第二子悼獻太子趙祐1人。趙祐本名趙玄祐,史籍中多稱之為趙祐。玄祐更名原因在于其去世后,仁宗繼位,為避圣祖趙玄朗諱,“寶元二年(1039)十月九日……李淑言:悼獻太子名上一字犯圣祖諱,請止書曰祐。從之”[8]44。

      在宋代皇子更名現(xiàn)象中,皇子因避先祖諱而更名并不常見。因避先祖諱而更名的原因在于北宋初期皇帝為皇子初次賜名不規(guī)范。隨著神宗朝皇子賜名制度的逐步完善,皇子因避先祖諱而更名的現(xiàn)象便趨于消亡。

      三、皇子更名的影響

      北宋中前期,皇子不同的更名目的所產生的影響也不盡相同,并在不同程度上對更名皇子本人和當時的社會以及后世皇室賜名產生了深刻影響。

      (一)鞏固提高皇子名分與地位

      首先,北宋皇子更名常與加官進爵相伴,或早于加官,或晚于進爵。早于加官進爵的更名對皇子而言意味著其政治地位的進一步提高,并暗示不久后的加官進爵。以太宗朝皇子為例,太平興國八年(983)十月戊戌,太宗將長子德崇改名為元佐,次子德明改名為元佑,第三子德昌改名為元休,第四子德嚴改名為元雋,第五子德和改名為元傑。11天后,進封元佐為楚王、元佑為陳王、元休為韓王、元雋為冀王以及元傑為益王,并加檢校太保和同平章事。

      其次,宗室子由于被收養(yǎng)為皇子或整體提升為皇子而更名,在譜系上由旁支升為嫡系,起到了正名的作用,如宋英宗及其諸子。英宗原名宗實,因仁宗無嗣,以藩王之子的身份入宮“過繼”給無子的皇帝,于嘉祐七年(1062)八月“戊寅,立為皇子。癸未,改今名”[6]254,九月被封為齊州防御使及鉅鹿郡公。宋仁宗通過授官、改名和封爵等方式,逐漸強化了趙曙對自己皇子身份的認同感。得到新名的趙曙,同時也獲得了相較于其他宗室子的大宗身份,新名字起到了官方正名作用。

      最后,對于皇太子而言,更名可以彰顯皇太子的優(yōu)越地位,同時避免了即位后出現(xiàn)“御名聯(lián)字”的情況,起到“去聯(lián)文尊王統(tǒng),所以辨名分示等威”的作用。

      (二)便于官員和百姓避諱

      首先,皇子將名字由復字名改為單字名,由常用字改為生僻字,避諱數(shù)量與難度均有所降低,將極大地便于官員和百姓避諱。尤其是作為儲君的皇太子,縱使其登基為帝后,依宋太宗故事“……載易嘉名炅。凡州縣散官、職事官號及人名外。其舊名二字今后不須回避”[11],“皇祐五年(1053)四月二十一日,詔毋得連用太宗、真宗舊名”[11]。相對難避的曾用名只要不連用也不用再回避。假設宋真宗仍名元侃,則“元”和“侃”兩字都須避諱,而改為單字名后,只要“元侃”兩字不連用即可,“元休”和“德昌”這兩個曾用名亦是如此。

      其次,為后世統(tǒng)治者為皇(養(yǎng))子更名起到借鑒作用。以南宋高宗朝為例,宋高宗援引仁宗立英宗故事,于“紹興二年(1132)五月,選帝(宋孝宗)育于禁中。三年(1133)二月,除和州防御使,賜名瑗……三十(1160)年二月癸酉,立為皇子,更名瑋……三十二(1162)年五月甲子,立為皇太子,改名眘”[6]616-617,就是通過授官、封爵和改名相互融合、層層遞進的方式給了孝宗一個心理緩沖的過程。

      北宋中前期皇子長期頻繁的更名現(xiàn)象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并不常見,其中尤以太宗朝和英宗朝皇子更名最多。更名皇子以成年出閣皇子居多,表現(xiàn)為皇子群體更名與個體更名同時進行,復字名向單字名轉變與常用字向生僻字轉化相結合?;实弁ㄟ^為皇子更名以使其適應身份地位的提升是皇子更名的主要原因,同時也有避祖諱以及方便臣民避諱的考量。更名對皇子本人而言意味著身份地位的進一步提升,同時也極大地方便了臣民避諱。隨著皇子賜名制度的進一步規(guī)范,北宋哲宗以降皇子更名現(xiàn)象便只零星出現(xiàn)于個別時期。

      注 釋:

      ① 見泉州趙宋南外宗正司研究會1994年所編《南外天源趙氏族譜》,31-32頁。

      猜你喜歡
      皇太子宗室皇子
      宋代宗室經濟狀況與宗室政策探析
      北宋宗室外出交游受限述論
      重現(xiàn)「皇太子之宮」 毓慶宮原狀陳設復原記
      紫禁城(2020年8期)2020-09-09 09:37:56
      北宋宗室任官制度變遷考
      第二十三回 東阿鎮(zhèn)盛產東阿膠 慈禧后喜得小皇子
      遼代太宗朝并無皇太子
      唐代皇太子冕服考
      要命的隱私
      康熙皇帝教育皇子的得與失
      中華家教(2014年4期)2014-04-29 00:44:03
      試述北魏宗室擔任洛陽京畿長官的情況
      广州市| 江川县| 大连市| 酒泉市| 遂宁市| 赤城县| 张北县| 大新县| 元朗区| 玛曲县| 宽城| 泰和县| 会宁县| 阳谷县| 南昌市| 鹤壁市| 阿巴嘎旗| 朝阳区| 望奎县| 利辛县| 亳州市| 崇仁县| 牡丹江市| 石台县| 阜城县| 西藏| 临夏县| 陆河县| 特克斯县| 开封市| 通州市| 敦煌市| 嫩江县| 逊克县| 元谋县| 太和县| 页游| 津市市| 文山县| 来安县| 兴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