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淳藝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锻ㄖ芬?,中小學生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確有需求的,須經(jīng)家長同意、書面提出申請,進校后應將手機由學校統(tǒng)一保管,禁止帶入課堂。(2月1日《中國新聞網(wǎng)》)
對于是否應禁止學生帶手機上學,社會上曾有過爭議。支持者認為,學生使用手機的權利不應被輕易剝奪,帶手機進校園可以方便學生查閱學習資料、與家人聯(lián)系。不過,從現(xiàn)實情況來看,中小學生自制力差,很容易被光怪陸離的網(wǎng)絡世界所吸引,從而沉迷于手機,分散學習的興奮點和注意力,降低學習興趣;同時,許多學生淪為“屏幕奴隸”,疏于與身邊的老師、同學交流,不愿參加學校活動,直接影響其人際交往能力培養(yǎng)。此外,過度使用手機還會給青少年帶來記憶力衰退、睡眠障礙、視力下降、頸椎變形等一系列健康問題。
“兩害相權取其輕”,雖然禁止帶手機入校園會給學生生活帶來不便,但允許帶手機入校園的弊端遠遠大于前者。2018年8月,教育部會同國家衛(wèi)健委等8部門印發(fā)的《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提出,嚴禁學生將個人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chǎn)品帶入課堂,帶入學校的要進行統(tǒng)一保管。如今,教育部進一步明確要求,“中小學生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有望從源頭遏制學生使用手機給學校管理和學生發(fā)展帶來的不利影響。
“不得將手機帶入校園”,看似無情卻有情,充分體現(xiàn)了教育部門對于中小學生的善意保護。學生在校期間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大人離開手機尚且坐立不安,自制力差的學生更可能因手機而分心。在教育引導學生理性使用手機的同時,禁入校園的“硬隔離”能夠幫助學生排除外界干擾,專心致志學習,同時也能防止不當使用手機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傷害。
在認真落實校園手機禁令的同時,教育部門還需要做好配套措施。一方面,滿足通話需求,通過完善校內公共電話、公布班主任電話、推廣可通話智能電子學生證等方式,有效解決學生和家長之間的聯(lián)系問題;另一方面,尋求家校合力,做好與家長的溝通工作,引導家長配合學校監(jiān)督學生合理使用手機,從而避免學生離校后無節(jié)制地報復性玩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