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李桃 編譯
2014年2月17日,一架飛機正從丹佛飛往蒙大拿。突然,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飛機在12秒之內下墜了300多米,相當于從紐約的克萊斯勒大廈跳下來。一位女士從座位上飛出,頭部直接撞到機艙頂部。一個嬰兒往后翻滾了兩排座椅的距離,所幸沒有受傷。一名乘務員因撞擊昏厥,直到飛機著陸還沒有清醒。
事后一名乘客描述了當時可怕的沉寂,并解釋為何當時極其渴望有人能說明情況。駕駛艙中沒有傳來任何消息,而人們逐漸意識到氣流引發(fā)事故的嚴重性,加之飛機著陸時震顫不斷加劇,我恐慌的情緒到達頂點。我想象機長可能在氣流中受傷,是經(jīng)驗不足的副駕駛員在操控飛機著陸,我猜測可能是飛機的機翼或者引擎因為劇烈顫動而受損……總之,因為駕駛艙中沒有任何消息傳來,所以我沒有安全感,只能自己尋找合理的解釋,安撫恐慌的情緒,但這其實是機長的責任。
領導者和下屬不交流,就會產生上述局面——人們的恐懼泛濫,腦海中涌現(xiàn)出各種可能發(fā)生的災難。
領導者或掌權者在與下屬交流時可能會犯三種錯誤。每種錯誤其實都能通過換位思考的方式得以糾正。
第一種錯誤就是交流太少。上述事例中,乘客們受到驚嚇,萬分焦慮,如果機長站在乘客的立場上思考,應該意識到一條簡短的消息就能換得大家的安心。
第二種錯誤就是沒有認識到語言的力量。即便看似無傷大雅的字句,也會夾雜著暗示性的信息。對下屬來說,簡短又意義不明確的要求往往會帶來不必要的擔憂。
這里以上級要求與下級會面為例。新千年伊始,亞當還是美國西北大學的助理教授。一天早上,他遇到研究生蓋爾,說了一句:“今天下午我有一些事情要與你談談,3點到我辦公室可以嗎?”當天下午,蓋爾惶恐地走進亞當?shù)霓k公室。結果,亞當問了蓋爾一些極其瑣碎的事情。蓋爾回應道:“您再也別這樣做了,好嗎?”“做什么?”“告訴我要和我談談,把我嚇個半死,以為自己惹上了大麻煩。”看到這里,也許你會覺得是蓋爾有點兒神經(jīng)質。但是第二天,亞當收到系主任的郵件,要求他當天晚些時候到辦公室會面。亞當焦慮不堪,害怕是自己做錯了什么事。直到和系主任見了面,他發(fā)現(xiàn)沒有什么大事,懸著的一顆心才落地。
解決這個問題很簡單:說清目的,不要給下級帶去不必要的焦慮。當你要求和下級進行談話時,在提出請求的同時說明談話的主題,免除對方的擔心。如果要馬上解釋清楚比較困難,那也應該說一句“今天晚些時候我想和你見面,別擔心,不是什么壞事”,以此消除對方的恐慌。
第三種錯誤就是領導者往往忘記聲音與字詞的能量。當權力不斷變大,即使是一個細微的動作也可能對別人產生重大影響。有人將其稱作“高管放大效應”:高管們的輕度示意會被放大加強。簡單的“謝謝”變成了“感激”,建議性的反饋變成了“批評”。
想一想你的語言會如何影響自己的下屬,這會提升你們交流的頻率和效果。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焦慮與恐慌也會煙消云散。
(林冬冬摘自《怪誕關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