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黎明
走出火車站的那一刻,目光所及之處是比我更加疲憊的街景。耳旁不時傳來商販們討生活的叫賣聲??勺鳛橐晃粍倎磉@座城市的異鄉(xiāng)人,我不但沒覺得那聲音有多么刺耳和討厭,反倒認(rèn)為正是那些聲音,才使得這座江南小城更加接地氣。這些叫賣的小商販,大部分人和我一樣,都是背井離鄉(xiāng)來到這座城市討生活的異鄉(xiāng)人。
出門在外,腹中饑餓難挨,由不得那么講究了,步入一家小店后問老板:“有什么吃的?”答曰:“包子、面條、涼皮?!蔽覘l件反射性地抗拒。我是典型的南方人,對面食有些“排斥”?!皼銎ぁ?,曾聽過,但從未吃過,感覺新鮮。于是,饑餓感和好奇心驅(qū)使我毫不猶豫地向店家說道:“來一碗涼皮?!?/p>
大約五六分鐘光景,店家便將滿滿一盤涼皮端到我跟前?!斑@就是傳說中的涼皮?”我在心里問自己。它既像一碗面條,但又不完全像,其中還夾雜著多種作料,綠、白、黃、紅等多種顏色相間,看著賞心悅目,聞著香氣撲鼻。
仔細(xì)琢磨,最終只能用一個詞來概括:四不像。
遲疑間,情不自禁地提筷品嘗起來。酸、甜、香、辣、咸等多種味道,按相應(yīng)比例,恰到好處地混雜在一起,吃起來感覺真的很美。一邊吃,我還在心里嘀咕,沒想到?jīng)銎ぴ瓉磉@么好吃,真是名不虛傳。望著眼前的空盤,我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老板,再來一盤?!?/p>
美美地吃完兩盤涼皮,對于之前從不注重飲食的我來說,絕對是一次難忘的美食體驗。自那以后,很長一段時間我對涼皮的味道念念不忘。安頓下來后特地在住所附近找了很久未果作罷,不由得嘆息一盤小吃在南方小城竟也成了“外來客”。
再一次吃到?jīng)銎ぃ窃趲讉€月后的一天。我和往常一樣去菜市場的一個面食鋪買餃子皮,正當(dāng)那老板在稱餃子皮時,我看到旁邊一個塑料筐中層疊如玉的餅狀物。于是我好奇地問老板:“這是什么東西?”
那老板回給倆字:“涼皮?!?/p>
我突然記起自己上次吃的涼皮:“這也不像啊。”
老板隨口答道:“買一張切成條,和黃瓜絲、熟豆芽、油炸辣椒、香麻子、香油、鹽、味精拌一拌就行,來一張不?”
我不假思索地吩咐老板:“給我稱兩斤。”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折騰起來。照葫蘆畫瓢,按照那老板告訴我的作料“配方”,一樣不落地給配齊。涼拌好后,匆匆嘗了一口,結(jié)果卻令我大失所望。自己拌的這涼皮和上次在店里吃的,味道比起來簡直是天壤之別,真是得其形,而不得其神。
不由感嘆其中的差距?!芭浞健狈N類,眼睛看得見,可以輕易模仿而來,可是其中比例是摸不著看不見的。全憑一代一代人的實踐總結(jié),并口耳相傳,才能配準(zhǔn)那個味。
換言之,歸根結(jié)底是那些“龍?zhí)住钡墓凇?/p>
站在自家陽臺上,漫不經(jīng)心地俯瞰樓下行色匆匆的人流,心頭猛然一悟:這座陌生的城市,與這盤涼皮相差無幾,每一個人都在這個盤子中扮演著各自的角色。從分量上來講,在一盤“涼皮”中,面皮無疑是其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借用戲劇學(xué)的專業(yè)術(shù)語來說,是“主角”。至于黃瓜、豆芽雖然占其中很大比重,但終歸沒有“面皮”的分量多。因此,理所當(dāng)然相當(dāng)于戲劇當(dāng)中的“配角”。而香菜、麻子、辣椒、香油、醋、鹽等這些作料,只占其中很少的部分,但各自比例恰到好處。它們在其中,扮演的頂多是“群眾演員”的龍?zhí)捉巧?。我反思自己之所以對那次吃過的涼皮念念不忘,是因為我的味蕾對那些作料所搭配的味道,記憶深刻。
俗話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生活中,大多數(shù)人通常沒有能力和權(quán)利為自己分配稱心的“角色”,但我們都有義務(wù)演好自己。好好生活如同打理自己的王國。古語有云:治大國如烹小鮮。借用陳佩斯在《主角與配角》小品中的一句臺詞“在舞臺上,那還得看誰更有戲”,在生活的“舞臺”上,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無論戲份多還是少,出彩地生活責(zé)無旁貸。只要我們?nèi)σ愿埃锌赡転椤坝^眾”留下刻骨銘心的印象。
(一米陽光摘自《中國青年》/圖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