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浩云
提起周華金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或許已很陌生,實際上他是20世紀50至70年代在中國書壇很紅的書法家,他創(chuàng)造的“新魏體”在吸收前人精華的基礎上呈現(xiàn)古樸雄壯、厚重穩(wěn)健的格調(diào),曾風靡大江南北,成為書壇的時尚。
周華金,字矢萌,號竹山,齋名“百忍堂”。1936年生,浙江諸暨人,高級美術(shù)師。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原上海鐵道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自幼酷愛書畫,早年師從虞九城,后受沈尹默、馬公愚賞識和指點,書藝大進。20世紀50年代中期注重研習北魏諸碑,尤愛《鄭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記》。作品多次參加國內(nèi)國際重要的書法展覽,多次入選“全國鐵路書法展覽”并獲獎,或被博物館、紀念館、海內(nèi)外收藏家收藏及被刻碑。其傳略載入《中國當代書法家辭典》《中國文藝家傳集》《世界名人錄》等30多種典籍,上海教育電視臺、浙江諸暨電視臺還拍攝了《周華金書法藝術(shù)》的專題片,出版《怎樣寫新魏書》《毛主席語錄新魏體字帖》《3500字速查新魏體》等?,F(xiàn)為中國當代藝術(shù)協(xié)會終身名譽主席,瑞士皇家藝術(shù)學院榮譽博士。
眾所周知,魏碑體在中國傳統(tǒng)書法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中國唐初幾位楷書大家,如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都是取法魏碑的。20世紀50至70年代,新魏體一度走紅大江南北。記得周華金曾為“上?;疖囌尽鳖}寫過站牌,當這塊站牌豎起來后,不僅引發(fā)了人們極大的關(guān)注,而且好評如潮,迅速地獲得了社會廣泛喜愛。當時人們并不知道書寫者是周華金,也不知如何稱呼這種字體。它看似魏體,又不是傳統(tǒng)的魏體。之后,這種字體流傳越來越廣,學的人越來越多,因為首見于上?;疖囌?,人們便稱之為“鐵路體”“火車體”。
1964年,上海的出版社為滿足社會對這一字體的喜愛,決定將周華金的字體出版字帖。原定內(nèi)容為周華金書寫的蘇東坡詞二首:“大江東去”篇與“明月幾時有”篇。書稿在大連、廣州、北京征訂時大受歡迎。但就在申報審批過程中,1966年,在這樣的政治氣氛下,原來的書稿內(nèi)容不能用了,出版陷于停頓。
周華金 五言書法聯(lián)
周華金《懷德維寧》
周華金《澹泊》
周華金 行草
后來,出版社決定將字帖內(nèi)容改為毛主席語錄。定書稿時,編輯問周華金:“你的字體基礎是魏碑,又有顏、歐的筆意,行書的筆法,叫什么字體好呢?”周華金一時拿不出方案。編輯說:“這樣好不好,根基是魏碑,又有新的東西,就叫‘新魏體行不行?”周華金立即贊同:“好??!就叫‘新魏體?!本瓦@樣,以“新魏體”命名的首本字帖《毛主席語錄新魏體字帖》于1968年5月由上海東方紅書畫社出版了,這也是新中國成立后出版的第一本手寫字帖,之前出版的都是古代碑帖。
在此期間也曾探討是否可稱“新魏碑體”。周華金認為,古代魏碑是經(jīng)過碑刻保存下來,所以有個“碑”字?,F(xiàn)在的新魏體是寫出來的,不是在碑上刻出來的,所以不宜有“碑”字,還是稱“新魏體”好。
周華金說,當時是特殊時期,一沒署名,二沒稿費,這些他都不計較。但這本字帖自己感到寫得很別扭,因為出版社要求每一字每一筆畫都要端正清楚,要利于初學者學習,而這樣的書寫不符合他平時的書寫習慣。
新魏體名稱的來歷,一直是我要探求的,不意在這次采訪中獲得了答案。首本以新魏體命名的《毛主席語錄新魏體字帖》出版,對社會公眾認識新魏體,使新魏體從上海迅速流行到全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從該帖版權(quán)頁注明獲知,該帖總印數(shù)高達180萬冊,是所有同類字帖中印數(shù)最多的。
書法界曾經(jīng)對新魏體有一番爭議,有人說“新魏體不屬書法,是美術(shù)字”,對此周老認為,新生事物的出現(xiàn),總會有人不適應,或反對,歷來如此。據(jù)傳,顏真卿當年開創(chuàng)書法新貌,也曾遭多年的非議,但最終他創(chuàng)造的顏體被后人大為推崇,他也被公認為一位偉大的書法家。新魏體作為一種創(chuàng)新的書體,一時難以被所有人接受,會出現(xiàn)非議,并不奇怪。新魏體多年來一直大受歡迎,廣泛使用,已經(jīng)證明了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之后,有人認為新魏體不是書法的理由,一是筆畫程式化,二是用扁筆寫的。但周老卻有不同看法:一是任何書體的筆畫,如顏、歐、柳等各體,都有其特有的筆畫特征,才形成各自特有的書體風格。如沒有“蠶頭燕尾”這一筆畫特征,你就不能說它是隸書。新魏體的筆畫當然也有其特征,如粗壯凝重,外方內(nèi)圓,撇捺有明顯的頓筆,以及結(jié)體的內(nèi)部嚴謹、外部伸展的特點,形成了新魏體獨有的美感形式,但不能說這是程式化。二是通常寫新魏體,用的就是一樣的普通毛筆,不用剪去筆鋒,也不用刻意捏扁。在有些情況下,例如寫特大的字,會使用其他的工具替代,但不能單以用筆來認定是否書法。金農(nóng)寫“漆書”,就是用扁筆寫的,不都認為是書法嗎?
也有人非議,認為新魏體是“文革”的產(chǎn)物。周老認為,這種非議在今天看來就很可笑了。首先是時間上不對,新魏體這一名稱固然是后來才有的,但這一字體在“文革”前早就存在。就他而言,20世紀50年代中期,他的這一字體就已定型,許多人也學寫他的字體。當然在那個特殊時期,新魏體得到空前廣泛的運用,但其他各種字體的毛筆字在那個年代也都運用得極其廣泛,那是否要將顏、歐、柳等各種字體都拿出來鞭撻一番呢?顯然這是站不住腳的。
今天,已86歲高齡的周華金先生仍然活躍在書壇上,他創(chuàng)造的新魏體2018年已被國家列為非遺保護項目,這恐怕是對周老書法藝術(shù)最好的肯定和褒獎。筆者衷心祝愿他身體健康,藝術(shù)常青。
編輯: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