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輝
摘 要:威海市文登區(qū)博物館館藏圣旨為明工部尚書叢蘭家族所有,叢蘭作為明中期的重臣,其家族圣旨對研究封建官吏封贈制度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文章由叢氏三幀圣旨入手,通過對叢氏圣旨內(nèi)容的藝術、文物價值剖析及研究,可以掌握明朝封贈制度的第一手史料。
關鍵詞:叢蘭;圣旨;封贈制度
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qū)博物館現(xiàn)藏有三幀明代圣旨,是弘治帝、正德帝先后追贈給南京工部尚書叢蘭夫婦及其父母、祖父母的誥(敕)命。這三幀誥(敕)命對于研究中國封建社會統(tǒng)治階級維護中央集權(quán)的政治舉措、封建官吏的封贈制度、古代公文的撰寫程序、明代圣旨的考究等方面都是珍貴的第一手史料,有著獨特的文獻價值、書法價值和文物價值。
叢蘭(1456—1523),字廷秀,號豐山,山東布政司登州府寧海州文登縣人(今威海市文登區(qū)),明朝中期軍國重臣。弘治三年(1490)庚戌科登進士榜列三甲第三十八名,弘治三年(1490)進士,授戶科給事中,進兵科右給事中,遷通政司參議、左通政。正德四年(1509)冬,出理延綏屯田。劉瑾伏誅,擢通政使,不久任戶部右侍郎督理三邊軍餉,還理部事。正德七年(1512)奉命巡視居庸、龍泉諸關,督宣、大軍餉,進右都御史總制宣、大、山東軍務。正德十年(1515)夏,改督漕運,兼撫江北。正德十五年(1520)遷南京兵部尚書。嘉靖元年(1522)三月十七日致仕,次年卒,年六十八,贈太子少保。叢蘭乃三朝元老,因其為官廉潔耿直,才能卓越,深得三朝皇帝的賞識。
1 叢蘭父母圣旨
弘治十年(1497)正月三十日,明孝宗敕贈時任戶部給事中叢蘭之父叢春為征士郎戶部給事中,敕贈其母劉氏為太孺人。
此幀敕命品相一般,為白色織錦品,軸已失,現(xiàn)存載體長286厘米,寬33厘米,卷首為升降龍所環(huán)繞的“奉天敕命”四字,全文由館閣體正楷書寫,后有頒發(fā)時間,鈐印“敕命之寶”“廣運之寶”兩枚朱文方印。敕命內(nèi)容如下:
奉天承運,皇帝敕曰:國家推使臣之禮,原教子之功,官賞既加其身,褒封必及其父,道實通于今昔,制不異于存亡。爾叢春,乃戶部給事中蘭之父,林泉素養(yǎng),詩禮傳家,義方已兆于賢科,嚴訓復征于諫省,宜加恩典,用示追崇,特贈為征士郎戶部給事中,冥漠有知,服斯寵命。
敕曰:母之德固多于鞠育,有教者存子之職,不限于旨甘,惟名是顯,肆我推恩之命,用成報德之心。爾劉氏,乃戶科給事中叢蘭之母,端莊有則,婉順無違,征令子之才名,式彰慈訓,援朝家之彝典,宜有褒章,茲特封為太孺人,爰被寵光,益隆壽祉。
弘治十年正月三十日
圣旨是對皇帝授官或賜爵詔令的一種俗稱。這種詔令有誥命和敕命兩種。一至五品官員皇家授以誥命,六至九品授以敕命,叢蘭時任戶部給事中,為從七品,因此封贈叢春夫婦為敕命。明代文官父祖封贈主要有兩種:一是常規(guī)封贈,亦即考滿封贈;一是特例封贈,包括旌忠、旌勞和基于多種國家大慶典的覃恩封贈。弘治三年(1490)叢蘭被授戶部給事中,封贈叢春夫婦為弘治十年(1497),此敕命應為叢蘭六年考滿稱職的常規(guī)封贈。
按史料記載“其應封一代者,父與子同,妻從夫貴。應封二代者,祖降父一級。應封三代者,曾祖降祖一級”。叢蘭時任戶部給事中為從七品,叢春被授予從七品的征士郎、母劉氏被封為太孺人,遵從“父與子同”“妻從夫貴”的原則。
明代的封贈制度,對尚在世的稱封,已死的稱贈。由“贈”“用示追崇”“冥漠有知”等詞可知,敕命頒發(fā)之時,蘭父叢春已過世;“封”“爰被寵光”“益隆壽祉”則顯示蘭母劉氏尚在,這亦是“太孺人”之“太”所蘊含的信息:“外命婦之名號,因子孫登封者加‘太字,若丈夫尚在則不加”。
2 叢蘭夫婦圣旨
正德六年(1511)四月十五日,明武宗誥封戶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叢蘭為通議大夫,誥封其妻為淑人,誥命內(nèi)容如下: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少司徒卿輔之班,式司邦計,都御史風憲之長,丕振臺綱。兼茲職任之隆,膺我邊儲之寄,疇咨已試,特畀殊恩。爾戶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叢蘭,操行端良,授才明達,峻登中第,顯列朝行,諫署超登。論事必先乎大體,銀臺累陟;奉公備舉乎彝章。矧隨事而奏功,每竭誠而盡職。朕心簡在輿論翕歸,屬兵荒多故之秋,被臺省兼官之命,往臨邊境總理糧芻,乃能正已率人,殫心體國,檢防有道,號令肅而奸弊寖除,區(qū)畫多方,倉場充而軍輿不乏。忠勤備著,慶典方行,預加褒錫之恩,用表殊常之績。茲特進爾階通議大夫,賜之誥命。棜戲!榮兼二秩,已征歷試之能,望重一時,佇有超遷之寵,尚其自勵,光我命詞,欽哉。
初任戶科給事中
二任復除本科給事中
三任兵科右給事中
四任通政司右參議
五任本司左參議
六任復除本司左參議
七任本司右通政
八任本司左通政
九任本司通政使
十任今職
制曰:婦專饋祀,儀刑不出于閨門,國重褒封,寵命必均于伉儷。顧乃名臣之嘉配,可無推錫之殊恩?戶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叢蘭妻,封宜人。邢氏,言容有常,禮法自守,秀鐘大族,德媲英流,茂著閫儀,有儆戒相成之益;早膺褒典,無貴驕自恃之心。眷夫秩之峻升,宜國恩之載畀。用旌內(nèi)助,式耀中閨。茲特加封為淑人,尚敦祗慎之風,益迓駢蕃之寵。
正德六年四月十五日
依明制,正三品文官初授嘉議大夫,升授通議大夫,加授正議大夫,授予誥命時,夫妻封贈于同一軸上。該幀圣旨有紅、青、赭石、淺黃、明黃五色,織錦地紋為卷云五爪龍,全幀圖案工巧絕倫,色澤淡雅有致。其卷右首織有蔭紋雙龍圍護“奉天誥命”四字篆書,祥龍形態(tài)逼真,栩栩如生。
該幀圣旨行文洗練,其書寫有行云流水之美,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明代圣旨的誥命和敕命,都是由翰林院撰擬的,書寫者稱為“庶吉士”,是在進士中擇其最優(yōu)秀者,由皇帝親自評點,明代著名書法家董其昌就曾被錄用為“庶吉士”。所以,圣旨的文字書寫端莊秀麗、圓潤飄逸,行文極為洗練,幾乎達到無可增刪的程度,其內(nèi)容又具有極其珍貴的史料價值。
3 叢蘭祖父母圣旨
誥封叢蘭夫婦之同日,明武宗同時誥贈叢蘭祖父叢實榮為通議大夫戶部右侍郎,誥贈其嫡祖母馬氏為淑人,誥贈其祖母孫氏為淑人。此幀圣旨為五彩圣旨,長436厘米,寬33厘米,殘布長44厘米,寬33厘米。誥命內(nèi)容如下: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祖之積善,余慶必鐘于后人;臣之效忠,榮名必及其先世。蓋天道可信而報施之無差,肆禮制通行而幽明之罔間。爾叢實榮,乃戶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左僉都御史蘭之祖父,直誠無偽,廉謹自持,周貧恤匱,于一鄉(xiāng)每多義舉,委祉儲祥于再世,卓有賢孫,司國計而振臺綱,勛庸茂建,推慶源而頒布國典,寵渥惟新,理所當然,朕奚容恡?茲特贈為通議大夫戶部右侍郎,遠貽賁飾之光,永庇鼎來之胤。
制曰:錫類推恩,朝廷舉勸功之典,尊祖及妣,子孫追懷遠之情,蓋溯流者必求其源,而觀德者必論其世,事關風教,禮備情文,爾馬氏,乃戶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叢蘭之嫡祖母,質(zhì)本端莊,性惟貞靜,化行閨閫,惠彼族姻,秉正道以相夫,心實勤于內(nèi)助,佐義方以成子,恩不異于所生,眷慶澤之延長,肆賢孫之登用,薦更十任,歷事兩朝,屬茲布德之時,肇舉追崇之典,是特贈為淑人,匪徒慰柔靈于九原,亦以彰懿范于奕世。
制曰:推母德而上,必有淵源,錄臣職之勞,特隆寵錫顧命,秩既登于三品,而褒章必逮于重闈,在古則然,于今尤重,爾孫氏,乃戶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叢蘭之祖母,惠和成性,恪謹禔身,賢聲素播于族姻,懿范遂征于孫子,卿班峻陟,偉嘉績之告成,世澤延長,信慶源之有自,肆頒恤命,庸慰幽靈,茲特贈為淑人,遠貽門祚之休,永示云仍之式。
正德六年四月十五日
洪武二十四年(1391)定:“一品封贈三代,二品、三品二代,四品至七品一代?!庇纱丝梢?,文官官職的品級直接決定推恩父祖的代數(shù)。這也是叢蘭之父母的封贈早在弘治十年(1497),而祖父母的封贈晚在正德年間的緣故。
在一夫多妻的社會,身為文官母親的女性可能不止一人,存在嫡庶之分。洪武十六年(1383)五月定:“凡正妻在日所娶側(cè)室皆謂之妾。正妻歿,諸妾不許再立為妻。若以禮聘良家女為妻,許受封贈?!泵稚系膮^(qū)分致使她們在封贈制度內(nèi)的地位輕重不一。“應封父母者,嫡母在而所生之母不得封,嫡母亡得并封。若所生母未封,不得先封其妻”。叢蘭嫡祖母、祖母的封贈正是嚴格按此執(zhí)行。
4 結(jié)語
中國古代宗族觀念盛行,千百年中,宗門大族、書香世家為治家修身、沿襲榮寵,多定規(guī)立范,經(jīng)幾世繁衍,承祖訓、遺家風,以貽子孫,叢蘭一族當推為此間佳例。一族的興衰往往是幾代人修身齊家、苦讀不輟的結(jié)果,而明代文官的父祖封贈制度是整個封贈體系最為重要的部分,通過封贈制度,實現(xiàn)了士人“光宗耀祖、顯親揚名”的人生理想以及封建王朝“勸忠勸孝”的雙重意圖,圣旨則是驗證封贈制度的權(quán)威證據(jù)。
昔日太子少保南京工部尚書叢蘭的許多文物都湮沒于歷史的長河中,唯圣旨歷五百余年滄桑流傳至今。叢氏家族這三幀圣旨作為古代皇牘文化的原件實物,既是研究明代封贈制度的第一手史料,也有著彌足珍貴的文獻價值和文物價值,亦彰顯著叢氏家族昔日的輝煌與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