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波 田勤儉 王愛國 李文巧* 徐岳仁 高澤民
1)甘肅蘭州地球物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蘭州 730000 2)中國地震局地質(zhì)研究所,北京 100029 3)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北京 100036
2013年7月22日岷縣-漳縣MS6.6地震(圖1)發(fā)生后,開展的大量相關(guān)研究集中于震源特征(張元生等,2013;譚毅培等,2015)、地震破壞與次生災害(王蘭民等,2013;許沖等,2013;鄭文俊等,2013a;Xuetal.,2014)、深部結(jié)構(gòu)探測與發(fā)震構(gòu)造分析(李翠芹等,2013;趙凌強等,2015a,b)、震前異常分析(劉君等,2013;榮代潞等,2013)等方面。這些研究深化了對該地震成因和區(qū)域構(gòu)造模型的認識,但關(guān)于發(fā)震構(gòu)造的研究目前仍相對薄弱(何文貴等,2013;鄭文俊等,2013a,b)。2013年岷縣-漳縣MS6.6地震發(fā)生在臨潭-宕昌斷裂東段的一條分支斷裂——禾馱斷裂上,該斷裂在震后科考時被何文貴等(2013)發(fā)現(xiàn)并鑒定為晚更新世斷裂,岷縣-漳縣MS6.6地震未斷錯地表。
除2013年岷縣-漳縣MS6.6地震外,臨潭-宕昌斷裂上還發(fā)生過1573年岷縣6級地震、1837年岷縣6級地震等強震,以及3次5~6級中強地震、2次4.5~5級中等地震,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災害損失(顧功敘,1983;國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1995)。前人對上述地震開展過史料考證和發(fā)震構(gòu)造研究,由于受到強烈的自然侵蝕和人為改造的影響,斷錯地貌難以保留,針對發(fā)震構(gòu)造的研究仍較薄弱(鄭文俊等,2005,2007a,b;何文貴等,2006)。
盡管臨潭-宕昌斷裂被鑒定為晚更新世—全新世斷裂,但缺乏其全新世活動的直接證據(jù),除個別露頭或探槽的活動性鑒定工作外,未精確限定斷裂活動性定量參數(shù)。深入研究臨潭-宕昌斷裂的新活動特征,有助于認識上述中強地震的發(fā)震構(gòu)造和機理,并進一步深化對西秦嶺構(gòu)造變形的理解。本文將介紹臨潭-宕昌斷裂新活動研究的一些新發(fā)現(xiàn),希望加深對臨潭-宕昌斷裂幾何學、運動學特征和區(qū)域構(gòu)造變形的認識。
晚新生代以來,青藏高原周緣向NE擴展和擠出,受到鄂爾多斯、阿拉善、四川盆地等堅硬地塊的阻擋,在高原邊緣發(fā)生了復雜的構(gòu)造變形(張培震等,2006)。西秦嶺位于松潘-西秦嶺構(gòu)造結(jié)的北部,是上述多個塊體相互作用最強烈和典型的地區(qū)之一。該地區(qū)發(fā)育了大量結(jié)構(gòu)復雜、性質(zhì)各異的活動斷裂,且大地震頻發(fā)(圖1)(袁道陽等,2004;鄭文俊等,2016)。西秦嶺的南北邊界斷裂分別是東昆侖斷裂和西秦嶺北緣斷裂,2條邊界斷裂之間主要發(fā)育2組次級斷裂系,走向分別為NWW和NE,在平面上呈 “V”形排列。較多研究認為,“V”形斷裂系(尤其是NWW向斷裂系)共同吸收和分配了2條邊界斷裂的差異運動(袁道陽等,2004;鄭文俊等,2016)。
臨潭-宕昌斷裂是 “V”形斷裂系中NWW向斷裂系的一條重要分支,其幾何圖像呈向N凸出的弧形,在洮河以西走向為NWW,在洮河一帶走向順時針旋轉(zhuǎn)至NW,并發(fā)散成4條分支斷裂,分別是主干斷裂、禾馱斷裂、木寨嶺斷裂和柏林口斷裂。每條分支斷裂的跡線也較復雜,包含1條或多條分支(圖2)(何文貴等,2013)。
前人對該斷裂的新活動特征研究較少,僅對局部點的活動性質(zhì)和最新活動時代進行了鑒定(何文貴等,2013;鄭文俊等,2013b)。主干斷裂上的貢恰村探槽揭露了2次晚更新世古地震,時間約為(70.7±7.4)kaBP和(12.0±1.7)kaBP;禾馱斷裂是2013年岷縣-漳縣MS6.6地震的發(fā)震斷裂,相當于沖溝三級階地的礫石層被斷錯;在木寨嶺斷裂上發(fā)現(xiàn)一次事件,時間約為(65.6±7.3)kaBP;柏林口斷裂錯斷了洮河三級階地,剖面上斷層泥的熱釋光年齡為(81.9±8.8)ka(何文貴等,2013)。李光濤等(2019)認為臨潭-宕昌斷裂是以左旋走滑為主的晚第四紀活動斷裂。上述研究主要反映了斷裂的晚更新世活動,關(guān)于全新世活動的證據(jù)較少。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分析斷裂的宏觀地貌,調(diào)查研究斷裂的幾何展布、新活動尤其是全新世活動特征,并討論斷裂在西秦嶺變形中的作用。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遙感解譯和野外考察,細化了臨潭-宕昌斷裂的斷層跡線(圖2)。根據(jù)斷層跡線的收斂程度,將臨潭-宕昌斷裂分為3段(圖2)。西段為臨潭-宕昌斷裂的主斷裂,由南、北2支組成,南支走向為NEE,北支走向為NWW,二者向E逐漸收斂。中段總體走向為NWW,跡線收斂,除主斷裂的2條分支外,還包括北側(cè)的合作南斷裂。合作南斷裂的線性特征明顯,在杯龍多一帶發(fā)育典型的斷錯地貌(圖2a,b);主斷裂南、北2支斷裂近平行,從貢恰以西向E延伸至洮河以西,走向穩(wěn)定,跡線較清楚,水系發(fā)生同步偏轉(zhuǎn)。東段斷裂呈帚狀散開,主要由主干斷裂、禾馱斷裂、木寨嶺斷裂和柏林口斷裂組成(何文貴等,2013)。主斷裂位于最南側(cè),走向NW,與中段相比,走向發(fā)生順時針旋轉(zhuǎn),斷裂跡線總體不如中段清晰,但莊子村一帶發(fā)育5km長的線性地貌 (圖10);禾馱斷裂在2013年岷縣-漳縣MS6.6地震極震區(qū)一帶的斷錯地貌清晰(圖2e,f);木寨嶺斷裂走向NWW,與中段走向一致,線性清晰,差異地貌明顯,局部保留典型的斷錯地貌(圖2d);柏林口斷裂局部段線性清晰,保留微地貌斷錯(圖2c)。
3.1.1 區(qū)域條帶剖面
橫跨西秦嶺的條帶剖面(圖3)顯示,臨潭-宕昌斷裂(F8)在洮河以西主要控制宏觀地貌的轉(zhuǎn)折,最大、最小和平均高程曲線均在斷裂位置發(fā)生突變,地形起伏度也相應突變(P1);洮河以東斷裂的宏觀地貌不如洮河以西顯著,斷裂控制了局部的微弱隆起(P2)。
圖3 跨西秦嶺NWW向斷裂系的條帶剖面Fig.3 Swath profiles across the NWW-trending faults in the West Qinling.紅、黃、綠、藍線分別代表最大、平均、最小高程和地形起伏度
3.1.2 區(qū)域山脊點地形剖面
條帶剖面雖克服了線剖面的局部性,但受條帶寬度、條帶位置的影響較大。在較小范圍內(nèi),按一定步長提取的地形極值可能無法真實反映構(gòu)造地貌,因此,我們借鑒王林等(2019)在喜馬拉雅東構(gòu)造結(jié)地區(qū)開展地貌分析所使用的方法,即利用具有統(tǒng)計意義的區(qū)域內(nèi)大量原始山脊點的條帶剖面更真實、客觀地反映構(gòu)造地貌(圖4, 5)。從分辨率12.5m的ALOS DEM提取山脊點,具體步驟為:首先提取不同級別流域的集水域,然后將集水域矢量化,刪除與水系相交的山脊線,將剩余的山脊線轉(zhuǎn)換為山脊點,之后為山脊點添加屬性并轉(zhuǎn)換為三維屬性,最后對區(qū)域山脊點進行三維剖面分析。
圖4 山脊點剖面分布Fig.4 The ridge points and profiles.
山脊點剖面較好地顯示了臨潭-宕昌斷裂的宏觀構(gòu)造地貌特征和分段差異(圖5)。西段南支2條次級斷層控制著新近紀盆地,新近紀盆地高3400~3600m,盆地兩側(cè)為海拔3800~4000m的高原夷平面(圖5 中的P1)。中段主斷裂控制了新近紀盆地,分隔了新近系(臨潭盆地)和主夷平面,致使主夷平面發(fā)生掀斜,前端翹起數(shù)百m,盆地面與主夷平面前端的高差為300~500m(圖4,圖5 中的P2和P3)。主夷平面形成于20~3.6MaBP,其上殘留新近系沉積(潘保田等,2002)。因此,臨潭盆地(新近紀盆地)和主夷平面的形成時代大致相同。在主夷平面抬升前,二者可能位于同一高度,現(xiàn)今的高差(300~500m)代表臨潭-宕昌斷裂的長期垂向位移。以主夷平面的形成年齡20~3.6Ma作為垂向位移(300~500m)的起始年齡,估算得到臨潭-宕昌斷裂自新近紀以來的平均垂直滑動速率的下限為0.02~0.14mm/a。東段斷裂控制著最高約400m的小隆起,形成中間高且起伏大、兩側(cè)低且平緩的地形,中間隆起區(qū)的起伏度約為300m;東段帚狀散開的分支斷層分別控制局部差異地貌,高程差一般為100~200m,斷裂延伸規(guī)模也遠不如西段和中段(圖5 中的P4和P5)。東段主干斷裂控制的差異地貌為300~400m,構(gòu)成隆起區(qū)的南邊界;禾馱斷裂兩側(cè)的高差約為200m;木寨嶺斷裂和柏林口斷裂控制隆起區(qū)北側(cè)邊界,構(gòu)成盆山邊界。
圖5 山脊點剖面與宏觀地貌Fig.5 Ridge points profiles and macro-topography.紅色虛線為深部斷層,綠色實線代表地貌面,綠色虛線代表推測地貌面,藍色虛線框指示地形隆起區(qū)
3.1.3 垂向斷錯的地質(zhì)地貌表現(xiàn)
在斷裂中、東段過渡區(qū),主斷裂斷錯至新近系內(nèi)部,新近系中發(fā)育一系列高100~200m的斷層崖(圖5 中的P6,圖6a)。一些年輕地貌體上也殘留垂向斷錯地貌,例如在貢恰村東15km處的山坡上形成了清晰的斷層陡坎(34.817°N,103.317°E)(圖6b,c)。
圖6 斷裂的垂向運動表現(xiàn)(影像位置見圖2)Fig.6 Vertical offset expressions of the Lintan-Dangchang Fault(see Fig.2 for image location).a 新近系內(nèi)部的垂向斷錯,陡坎高度從ALOS DEM上測量;b 遙感影像上的線性特征;c 晚第四紀坡積物上發(fā)育的陡坎
綜上所述,臨潭-宕昌斷裂的垂向活動明顯,垂向斷錯(從老到新)表現(xiàn)為:中、西段新近系和主夷平面之間存在落差(300~500m)、中段的主夷平面發(fā)生掀斜、東段的新近系被斷錯(100~200m);第四紀以來的地形坡折和晚第四紀以來的地形陡坎。根據(jù)中段的垂向斷錯和主夷平面的形成年齡估算得到臨潭-宕昌斷裂長期垂直滑動速率的下限為0.02~0.14mm/a。
臨潭-宕昌斷裂中段一系列發(fā)源于主夷平面、橫穿主夷平面和臨潭盆地面的洮河支流發(fā)生同步左旋,左旋位移量為數(shù)百m—約3km,說明臨潭-宕昌斷裂具有顯著的左旋分量(圖2a)。在西段和東段也可見水系同步左旋,如東段主斷裂、柏林口斷裂以及西段的南、北分支斷裂,左旋位移量從幾十m—1km以上不等(圖2a)。除了跨斷裂的水系左旋以外,斷裂沿線的小盆地、隆起等伴生構(gòu)造也可能與斷裂的左旋走滑相關(guān)。例如,合作西南的旦爾道盆地正好位于斷裂西段的左階階區(qū)(圖2a),中、東段過渡區(qū)斷裂右階拐彎處的地形隆起(圖5 中的P6)。
在王家墳一帶山脊和沖溝發(fā)生同步左旋,山脊的左旋量為116~252m(通過Google Earth測量)(圖7a)。甘霖溝一帶山脊的最大左旋量達1146m,1條沖溝的二級階地左旋15~25m,沖溝內(nèi)發(fā)育3.6~4.0m高的裂點,在沖溝一級階地的基座中可見斷層破碎帶(左旋量通過Google Earth測量;裂點高度由激光測距儀測量,儀器型號為Leica DistoTMD510)(圖7b—d)。莊子村一帶山脊、沖溝及其階地發(fā)生同步左旋(圖10)。
圖7 斷裂左旋的地貌表現(xiàn)(位置見圖2)Fig.7 Offset expressions related to left-lateral displacement of the Lintan-Dangchang Fault(see Fig.2 for the locations).a 王家墳北山脊和沖溝的同步左旋;b 甘霖溝一帶山脊和沖溝的同步左旋;c 甘霖溝沖溝和二級階地前緣的左旋位錯,d 甘霖溝沖溝一級階地的基座被斷錯并發(fā)育斷層破碎帶,斷層疑似錯動一級階地礫石層
綜上所述,臨潭-宕昌斷裂具有顯著的左旋走滑特征。中段貫穿夷平面和新近系盆地面的洮河支流發(fā)生數(shù)百m—約3km的同步偏轉(zhuǎn),東段王家墳、甘霖溝一帶山脊左旋數(shù)百m,西段旦爾道一帶的盆地和東段斷裂拐彎處的地形隆起等現(xiàn)象反映了斷裂新近紀—第四紀以來的左旋性質(zhì);沖溝和階地發(fā)生數(shù)十m的同步左旋反映了斷裂晚第四紀以來的左旋性質(zhì)。新近紀—早第四紀、晚第四紀的左旋位移均大于垂直位移。因此,臨潭-宕昌斷裂自新近紀以來就開始活動,活動以左旋走滑為主,兼具傾滑性質(zhì)。
在貢恰村一帶,臨潭-宕昌斷裂中段的影像線性特征清晰,發(fā)育斷層陡坎和斷層溝槽等地貌(圖8)。晚第四紀坡、洪積扇上的斷層陡坎高1~4m(由差分GPS測量)(圖8b—d)。何文貴等(2013)在貢恰村西開挖了探槽,揭示了斷層的晚更新世活動。本文在前人探槽東側(cè)約970m處(34.8493°N,103.1516°E)開挖斷面,剖面上顯示3套穩(wěn)定沉積的地層(①、④、⑤)和2套與地震相關(guān)的快速堆積體(②、③)。揭露的地層(圖9)包括:
圖8 貢恰村一帶的斷層地貌(位置見圖2)Fig.8 Offset geomorphology in the west of Gongqia village(see Fig.2 for the location).a 貢恰一帶的衛(wèi)星影像及山體陰影圖,山體陰影圖由分辨率為0.15m的DEM生成;b 線性斷層地貌;c 斷層陡坎高(3.1±0.6)m;d 斷層陡坎高(1.14±0.14)m。P1—P4代表4條差分GPS剖面,剖面位置見圖8a
圖9 貢恰村斷層剖面Fig.9 Fault outcrop in the west of Gongqia village.
① 黑色腐殖土,內(nèi)含3層較薄的紅色礫石(圖9 層①中的黃色虛線),地層傾向S,富含草根;
② 混雜堆積的淺紅色礫石層,無層理,礫石分選性差,磨圓度中等;
③ 倒三角形的充填楔,為黑色腐殖土、淺紅色礫石、暗灰色礫石和土的混雜堆積,無層理,含較多草根;
④ 灰黃色粉砂和黃土,偶含草根;
⑤ 未膠結(jié)、弱分選和中等磨圓的礫石層。
2條斷層(F8-1和F8-2)控制張裂縫和裂縫中的混雜堆積體③和②,至少指示了1次地震活動事件。③是地震發(fā)生前的地表黑色腐殖土,在地震發(fā)生時與崩塌礫石混雜在一起堆積。②代表地震時的快速崩塌堆積,堆積物雜亂,分選差,無層理,應為崩積楔。①代表震后長期穩(wěn)定的地表堆積。①—③代表一次完整的地震旋回沉積,即震前地表腐殖土—地震崩塌—震后穩(wěn)定沉積的過程。根據(jù)①底部、④頂部的14C校正年齡(圖9 和表1),使用OxCal V4.3.2程序(Ramsey,2017)校正得到該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區(qū)間(置信度為2σ)為(2090~7745)aBP。
表1 14C樣品的測年結(jié)果和校正年齡Table1 Dating data and correction results of radiocarbon samples
需要注意的是,該事件的年齡范圍較為寬泛,經(jīng)分析可能的原因有2點:1)地層④沉積后,一段時間內(nèi)沒有沉積物在此堆積,存在一定的沉積間斷期。這種因素具有一定的可能性,因為研究區(qū)所在的甘東南地區(qū)為構(gòu)造活動強烈區(qū),地形抬升和河流下切形成了很高的地形起伏度,侵蝕作用強,沉積作用弱。2)事件發(fā)生時,地層④頂部的沉積物被侵蝕掉一部分,或上盤較老的黃土在此堆積了一部分,導致地層④的年齡偏大。我們更傾向于第2種原因,即構(gòu)造擾動導致地層年齡偏老,從而導致事件的年齡范圍較寬。另外,上述2種原因都支持該事件年齡更接近于上部地層年齡。雖然事件的年齡范圍較寬,卻不妨礙我們得到重要的結(jié)論之一,即斷裂存在全新世活動。
通過大量野外工作,找到了一處相對理想的滑動速率測量點,位于莊子村SW側(cè)450m處。該點沖溝和2級階地(T1,T2)發(fā)育同步左旋,斷錯地貌保存相對完整,T2上殘留斷層陡坎(圖10, 11)。
圖10 莊子村一帶的斷層地貌(位置見圖2)Fig.10 Offset expressions around Zhuangzi village(see Fig.2 for the locations).a 莊子村一帶的線性斷層地貌;b莊子村一帶的地貌解譯;c 清水溝的斷錯地貌;d 莊子村山脊斷錯和線性地貌
圖11 莊子村西的滑動速率點Fig.11 Slip rate site in the west of Zhuangzi village.a 斷層斷錯沖溝和階地;b 二級階地的采樣剖面
基于移動模型構(gòu)建(Structure from Motion,SfM)(Westobyetal.,2012;Johnsonetal.,2014)的無人機攝影測量技術(shù)可用于構(gòu)建數(shù)字高程模型(DEM)。使用深圳大疆Inspire 1 V2.0無人機開展工作,拍攝照片705張,覆蓋面積為0.195km2,飛行高度為40.2m。使用Agisoft Photoscan軟件處理照片,處理流程包括照片對齊、控制點校正、加密點云、建立網(wǎng)格和紋理,最終生成5.92cm/像素的DEM。地形校正時使用12個控制點,控制點數(shù)目符合艾明(2018)建議的最佳控制點個數(shù);地形控制點由Trimble Geoexplorer 6000 XH 后差分GPS進行測量,儀器水平精度為2.5cm+1.2ppm,垂直精度為4cm+1.5ppm。使用該儀器和方法在測量條件更惡劣的白龍江流域得到的DEM具有優(yōu)于0.2m的點精度和0.16~0.33m的剖面精度,完全滿足高分辨率地貌測量的需要。利用DEM生成山體陰影圖和地形等高線圖,用來解譯斷錯地貌(圖12a,b)。根據(jù)Zielke等(2012)開發(fā)的Ladicaoz軟件測量得到?jīng)_溝右岸T2階地前緣的左旋位錯為8.7~11.8m,T1階地后緣的左旋位錯為6.3~6.8m,因此T2/T1階地陡坎的左旋位錯為6.3~11.8m。
同時,通過后差分GPS實測得到的T2階地上的斷層陡坎高(0.55±0.15)m,在DEM上提取相同位置的陡坎剖面的高度為(0.64±0.10)m,兩者接近(圖12c,d)。我們采用實測值(0.55±0.15)m作為T2階地上斷層陡坎的高度。
限定T2階地年齡的樣品來自沖溝左岸人工清理的階地剖面(圖11)。該階地剖面的下部為暗紅色且風化半破碎的礫石層,中部為薄層黃黏土,厚約5cm,上部為厚層黃土層,含少量小礫石(最大礫徑為3cm),富含蟲孔和草根。根據(jù)沉積特征可知,上部黃土層應該是T2階地廢棄后的風成堆積,且受到明顯的生物擾動(植物草根、蟲孔);中部的薄層黃黏土可能代表沖溝內(nèi)的淤泥堆積,屬于T2階地被廢棄之前的沉積。
樣品測年結(jié)果和上述階地剖面沉積分析吻合較好,中部黃黏土層的14C校正年齡為7170~7310a,而上部黃土層底部2個14C樣品的校正年齡分別為315~500a和795~970a,黃土底部的14C樣品年齡明顯不符合沖溝T2階地的經(jīng)驗預期,測試結(jié)果顯著偏小(袁道陽等,1999)。因此,中部黃黏土層的14C年齡可以更好地代表沖溝T2階地的形成年齡。
得到?jīng)_溝右岸T2/T1階地陡坎的左旋位錯(6.3~11.8m)和沖溝左岸T2階地形成年齡(7170~7310a)后,基于鄧起東等(2004)對滑動速率的定義,計算得到左旋滑動速率為0.86~1.65mm/a。根據(jù)T2階地陡坎高度(0.55±0.15)m和T2階地形成年齡,計算得到垂直滑動速率為0.05~0.10mm/a。由此可知,自全新世早期以來,臨潭-宕昌斷裂主干斷裂幾乎為純左旋走滑性質(zhì)。
貢恰剖面的測年結(jié)果及莊子村斷錯地貌等現(xiàn)象證明臨潭-宕昌斷裂是全新世活動斷裂。值得注意的是,歷史地震、中強地震和小地震集中發(fā)生在斷裂東段,而本文發(fā)現(xiàn)斷裂的中、西段在距今2090~7745a間曾錯斷地表,且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臨潭縣城位于斷裂的中、西段附近,因此,臨潭-宕昌斷裂西段和中段的大地震危險性需要關(guān)注。
通過對不同時期地層地貌的水平和垂直位錯開展分析,發(fā)現(xiàn)自新近紀以來,斷裂的左旋走滑分量均大于傾滑分量,斷裂的活動性質(zhì)以左旋走滑為主,該結(jié)果與李光濤等(2019)的結(jié)論一致,與袁道陽等(2004)、鄭文俊等(2016)提出的區(qū)域構(gòu)造模型相符。
臨潭-宕昌斷裂東段的主干斷裂在全新世早期以來的左旋走滑速率為0.86~1.65mm/a,垂直滑動速率為0.05~0.10mm/a;雖然東段的其他3條分支斷裂——禾馱斷裂、木寨嶺斷裂和柏林口斷裂的地質(zhì)地貌表現(xiàn)(圖2)和2013年岷縣-漳縣MS6.6地震的震源機制(李曉峰等,2013)均顯示存在走滑分量,但這些斷裂僅為東段的分支,規(guī)模相對較小,左旋分量可能較小。因此,臨潭-宕昌斷裂的左旋走滑速率可能略>0.86~1.65mm/a,與袁道陽等(2004)估算的2~2.5mm/a總體一致。綜上所述,臨潭-宕昌斷裂在西秦嶺的變形分配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與白龍江斷裂、光蓋山-迭山斷裂等活動斷裂共同分配了東昆侖斷裂東段的左旋走滑分量,實現(xiàn)了東昆侖-西秦嶺階區(qū)變形的協(xié)調(diào)匹配。
由東昆侖斷裂、西秦嶺北緣斷裂、龍門山斷裂等圍陷的西秦嶺次級塊體,其變形不僅發(fā)生在塊體邊界斷裂上,塊體內(nèi)部的弧形斷裂系也發(fā)生相同量級的變形,說明西秦嶺的構(gòu)造變形是跨區(qū)域、分布式的連續(xù)變形,本文的研究結(jié)果傾向于支持連續(xù)變形理論(Englandetal.,1986)。
本文通過斷裂遙感解譯、宏觀地貌分析、斷錯地貌考察與測量、放射性碳測年等方法研究了東昆侖-西秦嶺斷裂階區(qū)內(nèi)的一條重要分支——臨潭-宕昌斷裂的新活動特征,得到如下結(jié)論:1)根據(jù)宏觀地貌和幾何特征,可將斷裂分為西、中、東3段;2)斷裂的運動性質(zhì)以左旋走滑活動為主,兼具傾滑分量;3)全新世以來斷裂曾斷錯至地表,并發(fā)現(xiàn)1次發(fā)生于2090~7745aBP的古地震事件;4)臨潭-宕昌斷裂東段的主干斷裂自全新世以來的左旋滑動速率為0.86~1.65mm/a,垂直滑動速率為0.05~0.10mm/a。臨潭-宕昌斷裂在西秦嶺的變形分配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致謝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王林副研究員在地貌分析方面給予了幫助;研究生王維桐和文亞猛在高分辨率地形數(shù)據(jù)采集方面提供了幫助;審稿專家為本文提出了有價值的修改意見。在此一并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