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濤,李龍飛,高麗娟,郭 勇,張海娥,冀明輝,郝寶鋒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昌黎果樹研究所 066600)
刻芽是當前梨樹密植省力化栽培中引發(fā)幼樹中心干快速獲得大量分枝的主要手段,“逢芽必刻”是當前的主要刻芽方式。
生產(chǎn)中發(fā)現(xiàn),如中心干上刻芽傷口較多,及刻芽后管理不善,極容易造成傷口失水開裂,中心干上當年促發(fā)的枝條較短或極短,不利于幼樹快速成形。試驗發(fā)現(xiàn),采用“繞壓刻”的促分枝方法,充分利用了鋸條深淺相間的鋸齒,在“繞壓”的技術特征下,被刻的芽體上部韌皮部并未完全被切斷,后期易愈合,不會因傷口過深,而造成失水,致使分枝效果不理想。在春季多風、干旱的地區(qū),“繞壓刻”后不需要套管,免除了套管工作,解決了部分地區(qū)套管后日燒嚴重的問題。試驗還發(fā)現(xiàn),在“繞壓刻”的技術特征下,采用“隔芽刻”(每間隔1 個芽)的方式,能達到“逢芽必刻”的近似技術效果,減少刻芽量50%左右。
1.1 刻芽時期 芽體萌發(fā)前1 周左右,最晚在芽體萌動后1 周內完成,此期刻芽效果好。
1.2 刻芽部位 1 年生中心干,距地面50 cm 以上,距頂端20 cm以下的芽,于芽體正上方0.5~1.0 cm處。
1.3 刻芽工具 鋸條。
1.4 刻芽方法 使用鋸條,自芽體左側至右側,繞壓芽體3/4 圈,使芽體位于刻痕的近中央處,并輕按壓至木質部。
1.5 刻芽方式“逢芽必刻”或“隔芽刻”(每間隔1 個芽)。
于建園第2 年(2019 年,平泉市),對梨樹中心干運用上述“繞壓刻”的方法進行刻芽,比較“隔芽刻”與“逢芽刻”的技術效果,并于當年秋季停長后調查其樹相指標,見表1。初步結果表明:“隔芽刻”與“逢芽刻”的技術效果無顯著差異,具體后續(xù)效果有待于進一步跟蹤研究。
表1 2 年生密植梨園樹相指標調查
注意幼樹胴枯病的防控;鋸條可使用修剪工具消毒液消毒;刻芽前結合花前水肥進行效果更加理想;新梢10 cm 左右時,注意防控梨莖蜂大面積爆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