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安婷
居麻一家為了順應自然的意志,每年冬天都要隨著南下的羊群遷徙,去到他們的冬牧場。
居麻家的冬牧場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區(qū)的一個角落。新疆以天山為界分為南北疆,阿勒泰位于新疆最北端,緊鄰中亞地區(qū)與俄羅斯。
冬牧場不像想象中那樣靜謐而豐饒,在綿延數千里的遠山與戈壁上,零星散落著群居的牛羊。仔細看,或許還有寥寥幾戶人家。它是廣闊而單調的。牧民們通常住在“地窩子”里,那不過就是曠野上的一個大地坑。他們會帶足幾個月的生活用品,其中定然會有酒和奶酪。在“地窩子”里,依靠著羊群留下的天然燃料——羊糞取暖,度過一整個冬天。
2010年冬天,作家李娟跟隨一家哈薩克族牧民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場,度過了一段艱辛迥異的荒野生活,有了這本《冬牧場》。我自小在新疆長大,雖不曾到過阿勒泰,但我見過那樣的生活。在新疆,有牧草的地方,就有游牧民族。他們不停地跟隨大自然的腳步北上、南下,不斷地出發(fā)與告別。這樣奔波的生活雖然辛苦,可牧民們樂在其中。
但在阿勒泰,一些地方施行了“退牧還草”的政策。許多牧場被迫關閉,其中就包括居麻家的冬牧場。政策施行后,大批牧民能夠得到一塊新的土地,從此過上穩(wěn)定的生活。等科技入駐這片土地,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習慣和生產方式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后,還會有多少人愿意放棄那車水馬龍的大千世界,投身于這一片蒼涼之地?游牧將漸漸消失,定居是大勢所趨。
好在,居麻一行人仍然熱愛生活,即使他們已經知道,這是他們在冬牧場的最后一個冬天。他們仍然圍坐一桌,大口喝酒、吃肉,談笑,放歌。因為他們知道,明早起來,羊群還在等待他們,生活還將繼續(xù),一如往常。
《冬牧場》中有一段描寫使我印象深刻:“那時最美的草是一種纖細的白草,一根一根筆直地立在暮色中,通體明亮,它們的黑暗全給了它們的陰影。它們的陰影長長地拖往東方,像魚汛時節(jié)的魚群一樣整齊有序地行進在大地上,力量深沉?!?/p>
正如白草一樣,當地人堅守著他們生于斯長于斯的土地。他們無言,卻把青春與汗水全部獻給這片土地。
這也許就是《冬牧場》觸動我的地方。
雖然我無從知道冬牧場如今的命運,但我期待著,在阿勒泰的某個角落,遇見它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