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談道:“要把加強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愛我中華的種子埋入每個孩子心靈深處。”愛國主義始終是激昂的主旋律,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堅定信念和精神依靠,是激勵我國各族人民自強不息的強大力量。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到語文課堂中,可以增強學生對愛國主義的理解、認同和踐行,培養(yǎng)出有愛國情懷的學生。本文擬以民間文學傳承太行精神為研究載體,對愛國主義教育融入語文課堂的有關內容進行研究探討,以豐富語文課堂教學的思想和方法。
【關鍵詞】愛國主義教育;語文課堂;太行精神;民間文學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10-0011-02
【本文著錄格式】劉金蕾.用民間文學傳承太行精神——淺談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語文課堂[J].課外語文,2021,20(10):11-12.
如何讓愛國主義教育回歸到語文課堂?作為一名黨員,一名一線語文教師,我對此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鑒于研究生階段,我的研究方向是民間文學,三年的田野調查經(jīng)歷使我掌握了家鄉(xiāng)文化的一手資料,這成為我日后用民間文學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有利條件。而之所以選擇太行精神作為傳承精神的對象,原因有二:一是太行精神誕生在太行革命根據(jù)地這片土地上,作為一名上黨人,首先應了解自己的家鄉(xiāng),了解自己家鄉(xiāng)的文化;二是太行精神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太行兒女進行頑強、努力拼搏的精神產(chǎn)物,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長治十中文學社成立后,我也有了傳承太行精神的陣地。文學社的學生們對民間文學這門課程表現(xiàn)出極大熱情,基本上做到堂堂座無虛席。他們從單純地“聽故事”“看電影”到被一個個精彩的故事所吸引,被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所打動,被他們的精神所震撼,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洗禮。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把收集到的太行革命根據(jù)地民間文學資料按照體裁進行了分類,根據(jù)專題逐一給學生進行講解。
一、“英雄的革命性格”專題
講這一專題時,我給學生重點講解了武鄉(xiāng)的紅色故事。在講到磚壁村最著名的關家垴殲滅戰(zhàn)時,同學們全神貫注、屏息凝神,教室里呈現(xiàn)出緊張的氣氛。在講到日寇對太行區(qū)開始第二次報復性掃蕩,燒殺搶掠,濫殺無辜時,同學們個個握緊了拳頭,眼中充滿了對日寇的仇恨。在講到突擊部隊沖到敵軍跟前與敵人肉搏,決死一縱隊屢次向敵人發(fā)起進攻時,同學們慷慨激昂地表示,如果他們生在當時,也一定會選擇與敵人決戰(zhàn)。
武鄉(xiāng)的紅色故事里,不僅有與敵人慘烈的戰(zhàn)斗,還有八路軍將士和人民互敬互愛,軍愛民、民擁軍的溫情。在講到武鄉(xiāng)的一口著名的“抗日井”的故事時,同學們被朱德總司令一心一意幫助村民謀利益的精神深深打動。我趁機把一首寄寓對朱總司令的敬愛、思念之情的歌謠讀給同學們聽:“砂石碾,嘟嚕嚕轉,朱老總幫咱推碾桿;碾米壓面講抗戰(zhàn),貼心話兒推下一碾盤。手把碾桿望延安,太行山連著寶塔山。八路軍和咱心連心,朱老總恩情唱不完。”讀了兩遍后,很多同學就把這首歌謠背誦下來了。
緊接著,我又給同學們講了一些革命英雄的故事。在講到神槍武狀元關二如看到鬼子在樹上吃桃子就連發(fā)4槍,打倒4個鬼子時,同學們紛紛為他豎起大拇指。在講到飛行射擊爆炸英雄馬應元通過布地雷,鳴槍誘敵踏雷,斃傷日偽軍91人,繳獲步槍11支、子彈500多發(fā)時,教室里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在講到女民兵李馥蘭被匪徒用盡嚴刑拷打卻逼不出口供,昂首挺胸走進刑場,在最后關頭高喊出“共產(chǎn)黨萬歲!毛主席萬歲!”時,很多同學流下了眼淚。還有擁軍模范胡春花的故事、母子殺敵英雄的故事等等??谷諔?zhàn)爭最艱苦的年代,武鄉(xiāng)很多家庭全家抗戰(zhàn),他們在白色恐怖之下,為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這些生動的內容,都成為我課堂教學中的素材,英雄們作為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如花般綻放著他們精彩的人生,很多同學表示,這些英雄已經(jīng)成了他們心中的偶像和學習的榜樣。
二、“彰顯太行精神”專題
這一專題里,我重點給同學們講了綠茵劇團,一個以沁源秧歌曲牌為聲腔的藝術表演團體。綠茵劇團創(chuàng)作的《出城》《山溝生活》《搶糧》三個劇本,被稱為反映沁源圍困斗爭的三部曲,這些作品生動地再現(xiàn)了沁源軍民不屈不撓、頑強奮斗的抗爭精神。在介紹《搶糧》時,我重點向同學們介紹了綠茵劇團如何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進行創(chuàng)作的故事。當時,劇團不僅面臨著表演服裝、道具匱缺的問題,也面臨著生存的危機,演員與逃難的群眾經(jīng)常是同吃同住。彼時,日寇占領了重要城鎮(zhèn),并大范圍地修建碉堡、布防,這使得退守山上的演員和群眾無法順利下山取糧。被逼之下,這些人只能與當?shù)氐拿癖?lián)合起來,有組織地進城搶糧,正是在搶糧的背景下,綠茵劇團創(chuàng)作了《搶糧》。綠茵劇團創(chuàng)作的革命題材秧歌劇《眾志成城》也是以沁源圍困戰(zhàn)為背景創(chuàng)作而成的。1942年秋天,日寇占領沁源城后,實行慘絕人寰的“三光”政策,沁源城瞬間變成水深火熱之地,老百姓被迫上山避難。面對日寇的侵略,沁源城的百姓并沒有放棄抵抗,而是與民兵聯(lián)合起來,對敵人進行頑強的斗爭,并憑借自身的智慧挫敗敵人的圍困和打壓,表現(xiàn)出了眾志成城的精神,而這種精神也就是秧歌劇《眾志成城》的來源。
除了講解劇本內容,我還把從網(wǎng)絡上找到的革命秧歌戲給學生們播放,劇中宣揚的抗日思想發(fā)揮到了極致,在激起學生的愛國熱情的同時也使學生對“民間小戲”這種民間文學樣式有了初步了解,提高了語文素養(yǎng)。
在講《眾志成城》這部劇時,我讀了劇中的一首歌謠:“日本鬼子似虎狼,張牙舞爪又把人傷。再不能死打硬拼瞎莽撞,謀良方才能夠以弱勝強。”由于民間歌謠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僅讀了一次,就有一些同學能背誦出來,而且還在課下反復讀誦。看到同學們對民間革命歌謠很有興趣,我便專門做了一個歌謠專題給大家介紹民間的革命歌謠。
三、抗戰(zhàn)民間歌謠專題
講到歌謠《愁歌》:“天也愁/地也愁/只愁人間亂不休/東洋倭寇占東北/國難臨頭愁不愁”?!吨袊嗣癫缓闷邸罚骸靶∪毡?是豺狼/三光政策喪天良/小日本/是禽獸/什么壞事他也做/小日本/告訴你/中國人民不好欺/盼望俺孩快快長/長大以后把兵當/永世不當亡國奴/打敗日本小東洋”。同學們深切地體會到了日本帝國主義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無法承受的苦難。他們在中國大地上肆意燒殺搶掠,百姓傷亡無數(shù),流離失所,他們用最卑劣的手段踐踏中國人民世世代代生長繁衍的家園。于是人們在悲憤與覺醒中走上了保衛(wèi)家國的救亡之路。講到《救亡歌》:“打倒帝國主義列強/起來吧/中國四萬萬同胞/團結起來/朝著一個方向/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把日本帝國主義強盜消滅光/全世界人民聯(lián)合起來/把全人類的敵人統(tǒng)統(tǒng)埋葬”。同學們體悟到了飽受戰(zhàn)亂的人們對家園的深切渴望,飽含著濃濃的民族情感,在讀這些歌謠時懷著對日寇的憤恨和堅決戰(zhàn)斗的決心。講到民謠《軍民團結一條心》:“漳河流水清又清/軍隊人民心連心/雙雙軍鞋送親人/親人穿上打日本/哎嗨喲哎嗨喲/親人穿上打日本/軍愛民來民擁軍/軍民親如一家人/軍民團結一條心/抗戰(zhàn)勝利有保證/哎嗨喲哎嗨喲/抗戰(zhàn)勝利有保證”。同學們從這些民間歌謠中領悟到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八路軍積極抗日,人民群眾擁軍支前,軍民患難與共的革命精神。
抗戰(zhàn)民間歌謠專題結束后,我又組織了一場“抗日歌謠大會”,讓學生們自己搜集并展示抗日歌謠。同學們從抗日生活的各個方面搜集到不同內容的歌謠,在大會上暢所欲言,發(fā)表觀點,甚至有學生現(xiàn)場創(chuàng)作民謠,培養(yǎng)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達到了充實民間歌謠素材,堅定愛國信念的目的。
四、結語
雖然革命文化與學生生活環(huán)境相去甚遠, 許多革命精神學生無法深入體悟, 但通過傳承太行精神的教學實踐,運用民間文學這一生動活潑的文學樣式能夠實現(xiàn)良好的課堂師生互動,也實現(xiàn)了愛國主義教育與語文課堂的融合。在這個過程中,我認為作為語文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中做到三點:一是勇于打破學科壁壘,將紅色文化教育資源融入語文課堂教學之中,豐富課題教學的情感性,同時以紅色文化為紐帶,傳承太行精神;二是能充分利用民間文學這一生動活潑的文學樣式和鮮活的第一手民間資源,推動語文教學改革;三是具備教研能力, 能夠將分散的故事片段整合起來,形成兼具知識性和精神性的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領悟知識,傳承精神。
能將所學的民間文學運用到教學實踐中,為學生傳承太行精神,我感到十分幸福。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闭n堂作為傳授知識、培養(yǎng)情感的重要載體,要持續(xù)不斷地做好愛國主義教育。而作為語文教師,要將愛國主義教育充分融入語文課堂中,不斷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增強課堂教學的情感性,確保學生能夠在課堂教學活動參與中感知愛國主義精神、學習愛國主義精神、傳承愛國主義精神。
參考文獻
[1]張萍.紅色基因代代傳——對太行精神的再認識[J].支部建設,2020(22).
[2]孫培俊,趙莉蘋.太行精神:在傳承紅船精神中彪炳史冊[J].黨史文匯,2020(7).
[3]張麗麗.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6).
[4]楊道麟.淺論語文學科的愛國主義教育[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
作者簡介:劉金蕾,女,1987年生,山西長治人,碩士,中學二級,研究方向為民間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