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姣姣
摘 要: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以及語文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應明確閱讀教學的目標,引導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還應設計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教學過程,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文章針對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及影響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對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進行論述。
關鍵詞:語文教學;閱讀教學;有效性;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07-0084-02
閱讀能力不僅在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更是學生獲得其他學科知識內(nèi)容的關鍵能力。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學已經(jīng)從原來的“知識本位”轉變成在知識教學基礎上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素養(yǎng)的提升。在這個背景下,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模式已經(jīng)無法滿足這些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提升。因此,教師必須更新教學理念,在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他們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一、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
從學生的角度來說,閱讀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能,閱讀能力也是讓學生更好適應學習、體會語文人文內(nèi)涵的重要能力。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勢必要進行大量的文字資料閱讀,因此閱讀是學生學習的基本技能。而學生想要“學好”,不僅要具備對文字資源的信息搜索能力,更要具備對于隱藏在文字背后信息的挖掘能力,進而形成“會學習”的能力。
從語文教學角度來說,閱讀是實現(xiàn)語文“聽說讀寫”有關“讀”的部分內(nèi)容,是實現(xiàn)語文有效教學的重要基石,而“聽說讀寫”本身有著非常緊密的聯(lián)系。通過“讀”,學生可以快速積累“寫”的技巧與文字表現(xiàn)能力;通過“讀”,學生可以準確“聽”出語言文字其背后的內(nèi)涵;通過“讀”,學生能夠積累海量“說”的資源。除此之外,閱讀中還會涉及朗讀這種訓練學生口語能力的重要形式,因此做好閱讀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影響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1.“教”的方面因素
從“教”的角度來說,其主要影響因素主要集中在教師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上。首先,從教師的教學理念來說,受傳統(tǒng)教學理念以及“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部分教師常常主宰課堂,將學生的思維活動把控在自己手中,使課堂氛圍處于一種沉悶壓抑的狀態(tài)。雖然教師會在課堂上通過提問的方式與學生進行互動,但是大多是單方面的互動,學生也缺乏互動的積極性,使得閱讀教學效果不好。其次,從教師的教學方法上來看,一些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仍然采用“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方法。而這些教學方法,大多是直接將知識或是已經(jīng)整理好的學習資料交給學生,通過讓學生進行記憶來實現(xiàn)教學目標,限制了學生的閱讀思維培養(yǎng),缺乏知識的有效內(nèi)化,導致學生沒有掌握閱讀的真正要領。再次,缺乏有效的閱讀延伸。從閱讀資源上來說,部分教師忽視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有效跟進。雖然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會提及課外閱讀,但是大多是以布置任務的形式讓學生自行完成,缺少必要的指導環(huán)節(jié)與監(jiān)督環(huán)節(jié)。另外,教師沒有對閱讀進行有效的延伸,聯(lián)系語文教學中其他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進一步降低了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2.“學”的方面因素
首先,學生缺乏良好的閱讀興趣。在一些學生的眼里,閱讀是學習任務,而不是獲得知識的途徑。這種主觀認識上的錯誤,導致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并不會將自己的經(jīng)驗、想法帶入其中,只是單純完成信息搜集,而不是對信息進行提煉。再加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學生會認為閱讀本身就是比較枯燥的,不會在閱讀及教學中釋放更為積極的情緒。其次,學生沒有掌握良好的閱讀方法。閱讀方法在學生閱讀學習中有著較為重要的地位,是形成良好閱讀習慣以及自主閱讀能力的關鍵。但學生并沒有掌握閱讀的方法,對一些課文與閱讀材料只是粗略地瀏覽,等到回答問題時又下意識地翻開閱讀材料。
三、提升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1.更新教學理念,明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
突顯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是教育改革的重要要求。教師應秉持“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使學生真正感受到閱讀的魅力,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為了更好地體現(xiàn)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讓他們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教師可以將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元素放到閱讀教學中。例如,在《開國大典》的閱讀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快進入閱讀狀態(tài),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時為學生展示相關視頻資源。教師可在課前節(jié)選相關紀錄片或相關電影片段等,讓學生能在課堂上直觀感受開國大典的盛大場景,并讓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相對于通過表述交代背景的形式,視頻形式的教學導入更具真實性與帶入感,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2.豐富教學方法,提高閱讀教學效果
教學方法關乎語文閱讀教學的質(zhì)量。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的過程中應當做到因材施教,而不是看什么方法新穎就用什么方法。也就是說,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要從學生閱讀水平以及教學目標出發(fā)進行思考。高年級學生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自主思考能力,因此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教師應將對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目標。部編版教材將每篇文章結合一定的共性特點安排到同一個單元中,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制定一系列探究主題開展單元閱讀教學。例如,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主要是以節(jié)日風俗為依托來進行闡述的,但運用了不同的表現(xiàn)手法。教師就可以給學生布置閱讀任務:通過閱讀,探討這些文章的共同話題,并分析不同文章在表現(xiàn)這個話題上是通過什么手段來進行的。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探究,從而降低學生的探究難度,提高學生的閱讀信心,改善學生的閱讀效果。
3.注重閱讀教學的有效延伸,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
做好閱讀教學的延伸,能夠充分發(fā)揮閱讀在語文教學以及學生綜合發(fā)展中的作用。例如,在閱讀《景陽岡》時,不少學生都對閱讀內(nèi)容產(chǎn)生了較大的興趣,在閱讀后產(chǎn)生了意猶未盡的感覺。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故事之后的走向進行想象,并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想象進行故事續(xù)寫。這樣,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延伸閱讀《水滸傳》,使學生在興趣的引導下閱讀更多的作品,從而逐步提高閱讀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
4.重視閱讀方法的滲透,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閱讀方法是理解文本內(nèi)容,從中接受信息所采用的手段或途徑。適合的閱讀方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提高學生對閱讀方法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僅要教授學生默讀、速讀、朗讀、細讀等閱讀方法,而且要讓學生學會使用這些閱讀方法,并感受不同閱讀方法的魅力。對于一些內(nèi)容復雜且線索繁多的文章,教師要讓學生先速讀,后細讀、精讀,并在閱讀過程中標記重點。而對于古詩詞的閱讀,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從而體會古詩詞的韻律美及表達的情感。只有用對了閱讀方法,學生才能不斷提高閱讀能力,更好地體會閱讀文本的美,并從中汲取營養(yǎng)。
四、結語
總之,高效的語文閱讀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明確教與學之間的關系,更新教學理念,明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豐富教學方法,提高閱讀教學效果,注重閱讀教學的有效延伸,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重視閱讀方法的滲透,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從而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陳智華.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的研究[J].中國農(nóng)村教育,2019(32).
[2]楊玉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提高策略[J].甘肅教育,2019(13).
[3]唐美文.新課改下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觀察,2019(17).
[4]宋穎萍.淺談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天津教育,2019(15).
[5]施玉琴.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小學教學研究,20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