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君豪 楊一帆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激發(fā)了我國新一輪數字化建設的熱潮,也讓老年人的數字化生存問題成為后疫情時代社會治理的痛點?,F(xiàn)有研究表明,人口深度老齡化與社會加速數字化進程之間存在著顯著的代際數字鴻溝,缺乏網絡接入設備和數字素養(yǎng)的老年人被智能社會排擠,進而陷入數字貧困的陷阱中。為了應對這一全新挑戰(zhàn),就要創(chuàng)新工業(yè)范式下的社會治理理論,構建以動態(tài)、包容、協(xié)同和開放為特點的整體性治理機制,整合國際、國家、市場和社會的力量協(xié)助老年人共同跨越數字鴻溝,構建更加老年友好的數字包容型社會。
關鍵詞:數字包容;老年人;老年數字鴻溝;智慧城市;老齡社會;社會治理;可持續(xù)發(fā)展;弱勢群體
中圖分類號:C913.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9-4474(2021)02-0094-08
一、引言
世界正在快速邁入“萬物互聯(lián)”的數字化智能新時代,搶抓“數字機遇”正在成為各國占據未來發(fā)展優(yōu)勢的戰(zhàn)略性選擇〔1〕;這也為全球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zhàn),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老齡化治理難題提供了新的機遇。2014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布《國家新型城鎮(zhèn)化規(guī)劃(2014-2020)》,正式提出了“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將加快建設“智慧城市”上升成為國家戰(zhàn)略〔2〕。2017年10月18日,習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上提出建設“數字中國”和“智慧社會”的目標,進一步推動了數字科技在民生改善、社會保障、優(yōu)質就業(yè)、精準脫貧和社會治理等領域的深度融合發(fā)展。
2020年新春伊始,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大數據、云計算和AI等數字科技有力地支撐了疫情的防控和居民生活所需,表現(xiàn)出了數字科技改造世界的巨大潛力。然而數字化帶來的不僅僅是發(fā)展的紅利,還可能產生出新的不平等。由于數字認知能力有限、受教育水平大相徑庭、精準為老服務程度低、社區(qū)環(huán)境和管理缺乏年齡意識等現(xiàn)實原因,即便有一部智能手機,老年群體也面臨著出行不易、就醫(yī)不便、交往不暢等“數字融入”障礙。相當比例和高度顯示的老年群體數字融入困境,已經成為疫情防控常態(tài)下社會各界關注的痛點和焦點問題。
對此,我國政府做出了強力回應。2020年11月15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下文簡稱《方案》),明確強調要推動兼顧老年人的智慧社會建設,切實解決老年人在智慧技術運用過程中的問題,并就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結合聯(lián)合國千年首腦會議中提出的“不讓一個人掉隊”(Leave no one behind)倡議,我們要加快落實《方案》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SDGs)的相關要求,構建數字包容的政策和制度設計,以老年人需求為導向,探索新的服務場景,提供適老化的技術手段,促成智慧化養(yǎng)老服務體系轉型,帶動為老服務相關行業(yè)和產業(yè)的數字化升級,從而為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奠定堅實基礎。
二、老年數字包容面臨的挑戰(zhàn)和目標
1.數字包容的內涵
根據國際電信聯(lián)盟(ITU)的定義,“數字包容”(digital inclusion)是指確保所有人都享有包容、平等的信息通信技術使用權?!皵底职荨弊钤绯霈F(xiàn)在美國國家遠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發(fā)布的《網絡的落伍者:走向數字包容》報告中,其是作為與“數字排斥(digital exclusion)”相對的概念引申而出的〔3〕。21世紀以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和互聯(lián)網絡的廣泛應用,國外學者對數字包容的研究普遍具有了實踐特征,尤其關注信息與通信技術(ICT)的獲取與使用〔4~5〕。目前,“數字包容”已被廣泛運用于描述彌合數字鴻溝的動態(tài)過程,以及為了縮減數字鴻溝所付出的努力〔6〕?!皵底职荨边@一概念上升為政策議程的標志性事件是2000年7月在日本沖繩召開的八國首腦會議,會上發(fā)表的《全球信息社會沖繩憲章》指出:在信息化進程中,世界各國共同面臨著消弭數字鴻溝和實現(xiàn)數字包容的緊迫需要〔7〕。自此,世界主要國家在信息化建設中日益重視數字鴻溝的治理工作,并將“數字包容”作為數字化進程中的重要政策與社會議題。
2.老年群體數字融入困境
美國國家遠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在《在網絡中落伍:一項關于美國城鄉(xiāng)信息貧困者的調查報告》中最早提出了關于“數字鴻溝”的定義:擁有信息通訊工具的人和那些未曾擁有的人之間的差距〔8〕。隨著互聯(lián)網在全球的快速普及,“數字鴻溝”現(xiàn)象也逐漸引起了學界的關注。Friemel將獲取和使用互聯(lián)網的連續(xù)程度差距界定為一級“數字鴻溝”,互聯(lián)網相關的技術使用、技能和文化素養(yǎng)差異稱為二級“數字鴻溝”〔9〕。何銓、Friemel、Gilly、Dewan研究認為不同代際之間在信息的獲取與使用以及借助數字資源在公共活動參與的程度上存在顯著差距〔10~13〕。以往的研究通常將老年數字鴻溝歸因于信息通信基礎設施的缺乏和老年人自身生理缺陷〔14~15〕,而楊一帆將“老年數字鴻溝”界定為在數字化進程中,隨著物質文化和科學技術的快速進步,由于社會制度與觀念上的遲滯導致的代際間數字化應用能力的差距,強調治理“老年數字鴻溝”關鍵要有數字包容的政策和制度設計〔16〕。
閆慧通過構建“社群數字不平等模型”,以信息通訊技術為核心的系列數字化維度來代替?zhèn)鹘y(tǒng)的經濟、社會、文化維度將數字化時代社群及其成員劃分為了五個層次:數字精英、數字富裕、數字中產、數字貧困和數字赤貧〔17〕。2021年2月最新發(fā)布的第47次《中國互聯(lián)網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到989億。其中,60歲及以上網民群體占比由2020年3月的67%快速提升至112%,規(guī)模達到11億。而2017年6月到2019年6月兩年時間里,60歲及以上網民群體占比僅從48%波動性地緩慢上升至69%。從規(guī)模上看,我國老年群體的互聯(lián)網滲透率在疫情的加速催化下實現(xiàn)了重大突破。這既為老年群體的生存、生活和發(fā)展帶來了新的紅利,也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報告還指出使用技能缺乏(不懂電腦/網絡,51.5%)、文化程度限制(不懂拼音等,21.9%)、年齡限制(太大/太小,15.1%)、沒有上網設備(電腦/手機,13.3%)成為非網民不上網的主要原因〔18〕。此外,中國社科院社會研究所和騰訊社會研究中心共同發(fā)布的《中老年互聯(lián)網生活研究報告》,指出應用程序使用和功能操作、手機系統(tǒng)設置與維護、不知如何下載APP三大基礎性操作是老年人使用手機的最大障礙。與此同時,調查卻顯示老年人對于數字化參與的熱情很高〔19〕。顯然,老年人擁有參與數字化的意識,卻缺乏接入和使用信息通訊技術,獲取、利用、創(chuàng)造信息內容的相關能力,以及數字化的信息素質和數字凝聚力。因此,從現(xiàn)有的數據分析上來看,老年人這一社群屬于典型的數字貧困群體。
3.老年數字包容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
聯(lián)合國數字合作高級別小組發(fā)布的《數字相互依存的時代》報告認為,“數字不平等”現(xiàn)象的加劇將引發(fā)民眾焦慮情緒、侵蝕公眾信任、破壞社會和諧,成為破壞公民人權的重要影響要素,而“數字平等”和“數字包容”的社會治理能夠為國內生產總值、國家穩(wěn)定和公私部門的效率帶來根本性的變革〔20〕。因此,聯(lián)合國2030年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SDGs)將數字包容、賦權、平等原則以及“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的理念置于核心位置。其中直接涉及老年數字包容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有:在世界各地消除一切形式的老年貧困,無論是能力貧困、權利貧困〔21〕,還是數字貧困(SDG1);推廣智能穿戴設備確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使用數字醫(yī)療手段和智慧照護科技促進老年人的福祉(SDG3);為所有老年人提供包容、公平的數字素質教育,形成全民終身學習型社會(SDG4);確保數字弱勢群體能夠平等地利用可用技術,尤其要關注城鄉(xiāng)、年齡和性別鴻溝,以提高數字包容性(SDG5、SDG10);提升數字經濟的包容和可持續(xù)性,支持生活困難的老年人擁有體面工作的機會(SDG8);建設環(huán)境友好、網絡普惠和信息安全的智慧城市及養(yǎng)老社區(qū)(SDG11);保護老年人免受電信、金融詐騙的侵害,為老年人提供便利的司法救濟途徑,并在各級政府建立完善的問責體制(SDG16);在全球各國政府、科技企業(yè)、社會和家庭之間建立更牢固的合作伙伴關系,促進全球共建、全民共享的老年數字包容型社會治理格局的形成(SDG17)。
三、老年數字包容的整體性治理路徑
整體性治理是在反思新公共管理運動導致的過度分權化、碎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帶有信息化時代特色的一種全新治理理論。該理論將公共利益和責任作為最高治理目標,主張加強政府與社會組織之間的合作,重視社會的整合與協(xié)同運作,以此達到高度透明化和整合化的無縫隙治理行動〔22〕。唐皇鳳、吳瑞在研究優(yōu)化新冠肺炎疫情應對路徑時提出了要實現(xiàn)以國家—市場—社會之間伙伴關系和有機協(xié)同為主要特征的整體性治理〔23〕。董石桃在大數據反腐的整體性治理中提出了整合目標、整合內容、整合信息和整合主體的基本分析框架〔24〕。本文借鑒希克斯在《整體政府》中對“整體性治理”的定義,認為老年數字包容型社會的整體性治理要充分利用數字科技的顛覆性作用,對社會治理層級、功能、公私部門關系進行有機協(xié)調,使未來超級老齡化社會的治理不斷從消極走向積極、從單一群體走向社會整體、從部分人群走向社會的深度整合,為包括老年人在內的所有群體提供包容、平等而又異質性的公共服務。
在第四次科技革命的背景下,廣大弱勢群體正在被日益智慧的社會排斥,其中最為突出的是老年數字鴻溝以及由此引發(fā)的數字貧困問題。為了應對人口老齡化與數字化同頻共振帶來的時代機遇與挑戰(zhàn),世界各國和各大國際組織紛紛將數字包容治理納入了政策議程中,但是,現(xiàn)有的治理理念和研究范式仍然是工業(yè)經濟的范疇,缺乏數字經濟范式下的理論和政策創(chuàng)新。本文在聯(lián)合國“不讓一個人掉隊”(Leave no one behind)的倡議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SDGs)的牽引下,立足于數字科技深度滲透、影響廣泛、變革迅速的基本特征,構建了以動態(tài)、包容、協(xié)同和開放為特點的整體性治理機制,通過聯(lián)結國際組織、各國政府、數字平臺企業(yè)、非營利組織和社會以及公民等治理主體,分別從培養(yǎng)老年人終身學習的數字素養(yǎng)、以數字人權觀為老年人增權賦能、打造數字包容命運共同體、構建創(chuàng)新為老服務的全球伙伴關系四個維度展開具體治理路徑,從而確保老年人在數字社會中平等地享有美好生活的權利(見圖1)。
1.動態(tài)治理:培養(yǎng)老人終身學習的數字素養(yǎng)
動態(tài)治理的先決條件在于實現(xiàn)決策內外部環(huán)境的匹配。對此首先應當準確識別技術變革帶來的環(huán)境變化,洞察技術未來發(fā)展的趨勢和規(guī)律〔25〕,支持個體的終身學習來保持社會整體的持續(xù)進步。萬物互聯(lián)即將克服人類社會簡單重復的操作流程和體力勞動,在老齡社會因技術產生的持續(xù)變革中,學習轉化能力將是所有人獲益的關鍵所在。為了應對動態(tài)的技術更迭,老年人繼續(xù)受教育和培訓的權利需要確保實現(xiàn)。除傳統(tǒng)形式的老年大學和電大外,老年教育應更加注重信息化手段的延伸和技術擴散,以信息流帶動代際間的知識經驗、文化傳統(tǒng)、技能的互補〔26〕。
公私部門要在多層面培養(yǎng)老年人數字技能,發(fā)展并完善新的學習平臺,使知識和技能的獲取民主化。政府可以將數字技能作為義務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整個社會的數字化能力提供堅實的基礎。社區(qū)機構可以就近幫助本地成員,引導老人了解和學習數字技能,并提供必要的幫助。企業(yè)和產業(yè)部門應建立完善新經濟業(yè)態(tài)下多元化的勞資雇傭關系,利用彈性工作時間和共享經濟平臺的新業(yè)態(tài)提高老年勞動力參與率,讓老年人積極融入數字經濟的價值創(chuàng)造當中,借助數字化平臺的集成優(yōu)勢最大限度地利用老年人有限的時間和資源進行職業(yè)技能的深度學習,通過優(yōu)化就業(yè)結構,支持老年人參與“銀發(fā)經濟”的生產性活動。
更為重要的是,動態(tài)治理不能以限制數字經濟高速發(fā)展的方式來協(xié)調老年群體相對弱勢的數字化學習能力。相反,政府應全力推動“互聯(lián)網+”國家戰(zhàn)略行動深入發(fā)展、加快5G時代萬物互聯(lián)的變革性創(chuàng)新,促進數字經濟加快成長、減少權力尋租、改善市場投資環(huán)境、利用數字技術優(yōu)化公共服務,以此增強數字經濟范式下社會應對數字排斥問題的韌性,為構建老年數字包容型社會奠定物質基礎。
2.包容治理:以數字人權觀為老人增權賦能
要認識到每個社會成員都有使用和不使用互聯(lián)網的權利,政策和制度設計應該提供公平選擇的機會,而不是代替老年人做出選擇。因此,在全新“數字人權”的視角下〔27〕,包容性治理應當重新確立以下基本原則:
一是平等保護和傾斜保護并舉的原則。此處的平等是指不能給予老年人過度的特權性質的保護,避免造成逆向歧視。與此同時,由于政府和科技企業(yè)在社會集群中對數據和資源的絕對集中形成了絕對的優(yōu)勢地位,因此作為數字弱勢群體的老年人擁有的權利和義務始終處于失衡的狀態(tài),需要通過法律賦能給予傾斜保護措施,通過不對稱的權利義務關系彌補老年人在資源稟賦和社會建構上的弱勢。
二是以人為中心的原則,由于數字弱勢群體所具有的相對性和虛擬性,因此權利的構建需要以“人”作為客體,將抽象的數字權利聚焦到“人”的基本權利,如參與權、知情權、隱私權、數據權和發(fā)展權等。
三是遵循共建共治共享原則。“共建”要求整合社會各方力量在制度框架下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共同參與社會發(fā)展,將原本被動式的社會救濟轉換為主動的參與,才能從根本上扭轉老年人權利受損的不利地位。“共治”意味著城市的規(guī)則和秩序的確立由所有平等主體共同協(xié)商參與,強調主體的多元性和過程的民主化,通過對老年人的增權賦能和對政府、企業(yè)和老年人個體之間的權利、義務和責任進行再分配,縮減原本日益增大的差距。而“共享”不僅是紅利的共享,也是責任和損失的共享,處于數字強勢地位的群體應盡到自身義務支持弱勢群體克服障礙〔28〕。共建共治共享的原則形成了“更具親和力”的社會新秩序,充分體現(xiàn)了對以老年人為代表的弱勢群體的保護。
此外,數字包容性人權與社會的經濟發(fā)展狀況無關,無論在沿海發(fā)達城市還是中西部偏遠地區(qū),地方政府應及時通過立法掃除普遍存在的針對老年人等邊緣群體的數字偏見和算法歧視,在數字司法和社會數字包容性構建方面做出全面努力。在硬件設備上,要加快基本可及的數字成果嵌入社區(qū)等基層單元,加快老舊社區(qū)的智能化改造,將技術融入生活場景的設計框架中,以滿足老年人起居等生活需求為導向,而非技術的濫用和簡單堆疊,將“全齡友好”作為城市新基建建設的重要指標,突破單一的“適老化”思維,綜合考慮兒童、老人、殘障人士等群體的需求。
3.協(xié)同治理:打造數字包容命運共同體
城市政府作為最具權威的治理機構,應發(fā)揮主導性作用,營造公平、透明、有序的市場競爭環(huán)境,促進居民收入均衡增長,享有更加連續(xù)、可及的基本數字化公共服務。通過引入非營利組織和社會企業(yè)等第三部門力量,提供給每個老年人都負擔得起的數字網絡以及數字化的金融和健康服務,確保老年人擁有全面普惠、平等的數字機遇。
在數字產業(yè)化和產業(yè)數字化的進程中,相關企業(yè)應積極承擔部分治理責任,特別是作為共享經濟主要載體的平臺企業(yè),應當在自身“為老”服務能力建設和老年用戶管理上做出探索和創(chuàng)新。要讓數據為社會上包括老年人在內的弱勢群體說話,讓所有人都能共享數字紅利,以往的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在商業(yè)上的應用獲利頗豐,同樣的功能也要應用于基本公共服務更加精準的遞送。進一步整合線上和線下資源嵌入社區(qū),便于老年人就近、及時獲得優(yōu)質產品和服務,在發(fā)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一套相關方公認的以保護老年人為目的的行業(yè)規(guī)則,其中包括服務質量與安全保障、社會征信體系建設、風險管控等諸多方面。充分發(fā)揮企業(yè)聯(lián)盟和行業(yè)組織的橋梁作用,制定老年人數字權益保護的公約和集體行動準則,嚴厲審查、打擊電信詐騙和網絡惡意軟件的傳播,使得老年人基于平臺交易、勞動形成的內生性治理機制成為政府監(jiān)管的重要補充〔30〕。網絡運營商和其余線上服務提供者應進一步加快社區(qū)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將增質降費落到實處。
社區(qū)老年協(xié)會等基層社會組織要充分發(fā)揮數字支持、引導和代理服務功能,提升組織自身數字化應用和服務能力,將日?;顒訌木€下延伸至網絡空間,通過線上小程序和抖音等全新方式進行協(xié)會自治管理。發(fā)揮協(xié)會在基層社區(qū)中的非正式權威,在一定“半徑”內加強數字信任、網絡使用規(guī)范和社區(qū)老年微信群、公眾號運營等數字化社會資本的構建;同時,聯(lián)合高校和社區(qū)志愿者與老年人進行數字化互動,上門對有出行障礙的老年人進行數字“精準扶貧”,定期提供數字掃盲和各類軟件手把手的操作服務。利用“時間銀行”粘合代際之間的不同需求,推動社會成員間的公益互助活動。
4.開放治理:構建創(chuàng)新型為老服務模式
為應對全球性的老年數字排斥現(xiàn)象,各國做出強力回應。美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NSTC)成立了支持老年人的技術研發(fā)工作組,以研發(fā)最新技術來維持未來以及當下的老年人口保持健康、獨立性和擁有參與現(xiàn)代社會活動的機會,最大程度地激發(fā)老年人口在全生命周期的潛力。英國政府發(fā)布了白皮書《工業(yè)戰(zhàn)略:建設適合未來的英國》,其中以人工智能和數字化等創(chuàng)新技術作為重要驅動力,希冀通過變革性的技術力量來重塑老齡化、清潔化和未來移動的城市社會,將英國置于行業(yè)發(fā)展的最前沿〔31〕。歐盟積極推動科技創(chuàng)新來應對老齡化社會的巨大挑戰(zhàn),并提出了以智慧化養(yǎng)老為核心內容的“銀發(fā)經濟”戰(zhàn)略構想,同時制定了健康老齡化創(chuàng)新行動戰(zhàn)略。
2016年1月日本內閣會議審議通過了《第五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2016-2020)》,提出智能“社會50”的概念?!吧鐣?.0”以問題為導向,從產業(yè)變革為切入點來發(fā)展經濟,同時解決面臨的社會難題〔32〕。將工業(yè)生產數字化、高效化作為手段,整合社會中的各個橫向子系統(tǒng),通過智慧服務來積極提升生活各方面的便捷性,以應對高齡少子化以及教育、能源、環(huán)境和社會公平問題。新加坡政府的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新加坡共有88%的50至59歲以及55%的60歲以上中老年人已經使用互聯(lián)網,而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觸網”率在2018-2020兩年來增量高達25%〔33〕。已有越來越多的新加坡老人因為“智慧國家2025”戰(zhàn)略而受益。在該戰(zhàn)略的引導下,新加坡政府成立了數字化轉型辦公室,借此聯(lián)結政府、企業(yè)與個人共同開展老年人數字掃盲活動,近期計劃招募1000名“數字大使”,深入基層社區(qū)幫助超過10萬老年人掌握基礎的數字技能,另有300名志愿者在家庭服務中心和樂齡活動中心向老年人傳授智能手機操作和網絡安全知識。
我國應吸取國外創(chuàng)新為老服務先發(fā)的治理經驗,在數字時代風險性和對抗性日益增長的過程中,融入全球老年數字包容型社會的治理網絡,共享全球老齡化治理的主導權;積極響應聯(lián)合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計劃的目標,參與世界銀行(World Bank)、國際電信聯(lián)盟(ITU)以及國際標準制定組織(ISO)的共同協(xié)商,制定智慧社會治理的規(guī)范、標準;推動無邊界的知識合作機制,由此產生的連通性將為各國社會發(fā)展帶來聚變的乘數效應。老齡化與數字化將是未來影響國際人口流動、公共安全、經濟增長和基本人權問題的全球化議題,即便不同區(qū)域的發(fā)展基礎和老齡化程度不盡相同,各自的經驗教訓、模式和治理路徑仍具有借鑒意義;因此,要積極推動各國政府、私人部門和社會組織、公民大眾等主體共同參與全球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積極開展區(qū)域協(xié)同合作,分享治理經驗。
四、結論
數字科技具有高效的資源整合能力,理應為所有人提供滿足需求、維持其良好發(fā)展的物質條件,但是日益加劇的數字不平等現(xiàn)象卻讓生產力高度發(fā)達的數字經濟發(fā)展充滿矛盾。數字鴻溝、算法歧視、量子霸權等新的挑戰(zhàn)正在分化人類社會,“馬太效應”對弱勢群體的傷害在數字技術的裹挾下被無限放大。隨著社會數字化水平的進一步躍升,針對老年群體的排斥和歧視問題將日益突出。在銀發(fā)與數字交匯的新時代,我們要在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頂層設計中,充分認識到為占比超過20%、甚至達到30%以上的老年社會成員提供更加公平友好的數字環(huán)境,以及帶動全社會不同年齡成員主動參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極端重要性,防止刻板印象→偏見態(tài)度→歧視行為的社會鏈式傳遞。對此,我們應當充分利用技術變革的寶貴契機,采取數字化的包容治理策略,構建以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為核心的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guī)則公平的制度、體制和機制,才能有效保障不同年齡、性別的居民在日益智能的社會生活中擁有平等發(fā)展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權利,從而建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老年數字包容型社會。
參考文獻:
〔1〕胡鞍鋼,王蔚,周紹杰.中國開創(chuàng)“新經濟”——從縮小“數字鴻溝”到收獲“數字紅利”〔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6,(3):4-13.
〔2〕中國政府網.國家新型城鎮(zhèn)化規(guī)劃(2014-2020年)〔N/OL〕.(2020-03-27)〔2020-06-14〕.http://www.gov.cn/wenzheng/wz_zxft_ft07/2014-03/17/content_2644356.htm.
〔3〕閆慧,張鑫燦,殷憲斌.數字包容研究進展:內涵、影響因素與公共政策〔J〕.圖書與情報,2018,(3):80-89.
〔4〕Notley T.Young People, Online Networks, and Social Inclusion〔J〕.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2009,14(4):1208-1227.
〔5〕Real B,Bertot J C, Jaeger P T. Rural Public Libraries and Digital Inclusion: Issues and Challenges〔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2014,33(1):6-24.
〔6〕Riggins Frederick J,Dewan Sanjeev. The Digital Divide: Current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J〕. Journal of American Water Works Association, 2005,12(6):298-337.
〔7〕Summit K.Okinawa Charter on Global Information Society〔EB/OL〕. (2000-07-24)〔2020-07-01〕. http://www.mofa.go.jp/policy/economy/summit/2000/documents/charter.html.
〔8〕郭慶光.傳播學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1:133.
〔9〕Friemel T N.The Digital Divide has Grown Old: Determinants of a Digital Divide among Seniors〔J〕. New Media & Society, 2016,18(2):313-331.
〔10〕何銓,張湘笛. 老年人數字鴻溝的影響因素及社會融合策略〔J〕. 浙江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16(4):437-441.
〔11〕T N Friemel,S Signer. Web 2.0 Literacy:Four Aspects of the Second-Level Digital Divide〔J〕. Studies in Communication Sciences, 2010,2(10):147-170.
〔12〕Gilly,Celsi,Schau.It dont Come Easy:Overcoming Obstacles to Technology Use Within a Resistant Consumer Group〔J〕. 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 2012,1(46):62-89.
〔13〕Dewan,Riggins.The Digital Divide:Current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J〕. Journal of American Water Works Association, 2005,12(6):298-337.
〔14〕Jolie C Y Lam, Matthew K O Lee.Digital Inclusiveness-Longitudinal Study of Internet Adoption by Older Adult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2006,4(22):177-206.
〔15〕Olphert W,Damodaran L.Older People and Digital Disengagement: Fourth Digital Divide?〔J〕. Gerontology (Basel),2013,59(6):564-570.
〔16〕楊一帆,潘君豪.老年數字鴻溝治理的一個分析框架〔J〕. 老齡科學研究,2019,7(10):58-67.
〔17〕閆慧. 社群數字不平等的理論模型及其在中國情境中的應用〔J〕. 圖書情報工作,2012,56(6):90-94.
〔18〕CNNIC. 第47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R〕.北京: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2021:26.
〔19〕中國社科院社會研究所, 騰訊社會研究中心. 中老年互聯(lián)網生活研究報告〔R〕.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研究所,2018:4.
〔20〕UN. The Age of Digital Interdependence〔R〕.New York:Report of the UN Secretary-Generals High-level Panel on Digital Cooperation, 2019:2.
〔21〕阿馬蒂亞·森.以自由看待發(fā)展〔M〕.任賾,于真,譯.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33.
〔22〕王潔,趙新峰,許嫻曉. 我國整體性治理研究的現(xiàn)狀、熱點與趨勢〔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2(1):10-24.
〔23〕唐皇鳳,吳瑞. 新冠肺炎疫情的整體性治理:現(xiàn)實考驗與優(yōu)化路徑〔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7(3):1-13.
〔24〕董石桃.技術執(zhí)行的組織整合:整體性治理視域下的大數據反腐〔J〕.電子政務,2020,(11):24-36.
〔25〕盧守權,劉晶晶.整體性動態(tài)治理模式:內涵、方法與邏輯框架〔J〕.中國行政管理,2017,(3):51-54.
〔26〕潘君豪,楊一帆.疫情中的轉機:基層老年教育均等化路徑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20,(6):7-12.
〔27〕高一飛.智慧社會中的“數字弱勢群體”權利保障〔J〕.江海學刊,2019,(5):163-169.
〔28〕馬長山.智慧社會背景下的“第四代人權”及其保障〔J〕.中國法學,2019,(5):5-24.
〔29〕周向紅.智慧城市的競爭力之道:創(chuàng)造市民價值〔N〕.中國建設報,2018-07-30(8).
〔30〕司曉, 吳緒亮. 產業(yè)互聯(lián)網的演進規(guī)律〔J〕.清華管理評論,2019,(4):84-89.
〔31〕Department For Business Energy Industrial Strategy.Industrial Strategy:Building a Britain Fit for the future〔R〕.London:Department For Business Energy Industrial Strategy,2017:6.
〔32〕丁曼.“社會5.0”:日本超智慧社會的實現(xiàn)路徑〔J〕.現(xiàn)代日本經濟, 2018,(3):1-14.
〔33〕青木,蔣豐,林日,王渠.老人成“數字難民”,美德日等國是怎么應對的?〔Z/OL〕.(2020-10-15)〔 2020-11-1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0583570373095204&wfr=spider&for=pc.
Research on the Holistic Governance of
the Elderly Digital Inclusive Society
PAN Junhaoa,b, YANG Yifana,b
(a.School of Public Affairs and Law; b.National Interdisciplinary Institute on Aging,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 China)
Abstract: The COVID-19 has stimulated a new round of digital construction,and the digital survival of the elderly has become a pain point in social governance during post-epidemic era.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 review and survey data, there is a significant intergenerational digital divide between the deep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and the accelerated digitalization process.The elderly who lack network access equipment and digital literacy are excluded from the intelligent society, and then fall into the trap of digital poverty.In order to meet this new challenge, it is necessary to innovate the theory of social governance under the industrial paradigm, to build a holistic governance mechanism characterized as dynamic, inclusive, collaborative, and open, to integrate international, national, market and family forces to assist the elderly to cross the gap together, and to build a more elderly-friendly digital inclusive society.
Key words: digital inclusion; the elderly; the digital divide among the elderly; smart city; aging society; social governan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vulnerable groups
(責任編輯:葉光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