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森,陳濤,袁清偉,郝連花,張金嶺,趙汝彬(通信作者)
山東省臨沂市人民醫(yī)院放療技術科 (山東臨沂 276000)
醫(y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輻射源檢定規(guī)程主要依據(jù)JJG 589-2008《醫(yī)用電子加速器輻射源》或國際原子能機構(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IAEA)TRS 277報告提供的檢定方法[1-2],該方法基于比釋動能校準因子測量吸收劑量。IAEA現(xiàn)已經(jīng)采用TRS 398報告[3],以替代原有的TRS 277報告,該報告使用吸收劑量校準因子測量吸收劑量,涉及的參數(shù)較少,校準方法簡單,不確定度低[4-8]。但是,由于國內(nèi)的劑量標準實驗室主要提供比釋動能或照射量校準因子[9],導致無法直接使用TRS 398報告。然而,在TRS 398報告附錄A中提供了將比釋動能校準因子轉(zhuǎn)換成吸收劑量校準因子的方法,從而為在只有比釋動能校準因子的情況下,使用TRS 398報告測量吸收劑量提供了可能性。文獻[6-8]討論了TRS 277與TRS 398兩種校準方法的差別,但是對使用比釋動能校準因子執(zhí)行TRS 398報告的理論方法卻鮮有報道。本次通過對3種常用電離室進行研究,對將比釋動能校準因子轉(zhuǎn)換成吸收劑量校準因子的公式進行推導整理,并與直接使用比釋動能校準因子校準劑量的TRS 277方法進行比較,考察因子大小的變化,分析該轉(zhuǎn)換方法的精度,從而為是否可以采用此種間接方法校準劑量提供依據(jù)。
TRS 277報告提供的吸收劑量公式為[1-2]:
其中, M 為經(jīng)修正的劑量儀讀數(shù);Nk為標準實驗室提供的空氣比釋動能校準因子; g 為電子與韌致輻射損耗的能量占比;Katt和Km是由電離室室壁材料產(chǎn)生的修正因子;Pu為電離室擾動修正因子;Pcel為電離室中心電極修正因子;Sw,air是水對空氣平均阻止本領比,與待校準的射線質(zhì)相關;以上因子與射線質(zhì)和電離室相關。
TRS 398報告提供的吸收劑量校正公式為:
其中,KQ,Q0為射線質(zhì)轉(zhuǎn)換因子;ND,w,Q0為吸收劑量校準因子。
ND,w,Q0一般由標準實驗室提供,在標準實驗室只能提供比釋動能校準因子Nk的情況下,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轉(zhuǎn)換為吸收劑量校準因子[3]:
其中,Q0一般是電離室校準國家實驗室使用的60Coγ 線。
代入公式(2)可以得到TRS 398報告使用比釋動能校準因子的校正公式:
其中,Kcel為中心電極空氣不等效修正因子;Pcav、Pwall、Pcel是電離室相關的擾動因子,其乘積類似公式(1)報告中的Pu,區(qū)別在于射線質(zhì)是60Coγ 線;(Sw,air)60Co為標定射線的水空氣阻止本領比,與公式(1)不同,該參數(shù)是校準射線的水空氣阻止本領比;KQ,60Co是射線質(zhì)轉(zhuǎn)換因子。
將公式(1)與公式(4)整理得到:
公式(5)是按照TRS 277報告使用比釋動能校準因子Nk測量吸收劑量的直接方法,公式(6)是將比釋動能校準因子Nk轉(zhuǎn)換為吸收劑量校準因子按照TRS 398報告測量吸收劑量的間接方法。
對比公式(5)與公式(6),只有后半部分不同,分別列出,并單獨命名:
在只有比釋動能校準因子Nk的情況下,應用這兩種校準方法,只有因子f227和f398存在差別,因此討論兩種方法的差異,只需要討論這兩個因子的差異。
公式(7)的參數(shù)確定方法,根據(jù)TRS 277報告Pcel取值為1;Sw,air可以查表[1-2],3種射線質(zhì)的Sw,air見表1;Pu可以查圖[1-2],3種電離室在3種射線質(zhì)下Pu取值見表2。
表1 3種射線質(zhì)的Sw,air
表2 3種電離室的Pu
公式(8)的參數(shù)確定方法,根據(jù)TRS 398報告附錄A,Kcel·Pcel在60Coγ 下,可以消去;(Sw,air)60Co取值為1.133;射線質(zhì)為60Coγ 時,Pcav值取1;Pwall可以在TRS 398報告附錄B 查表(表3)得到;射線質(zhì)轉(zhuǎn)換因子KQ,Q0,可以在TRS 398報告查表(表4)得到[3]。
表3 3種電離室的Pwall
表4 3種電離室的KQ,Q0
將以上獲得參數(shù)分別代入因子f227和f398的計算公式(7)和公式(8),算出3種電離室在兩種射線質(zhì)情況下的因子數(shù)值。
使用比釋動能校準因子,將Pcel、Sw,air、Pu分別代入公式(7)計算因子f227,計算結果見表5。
表5 因子f227 的計算結果
使用比釋動能校準因子,將(Sw,air)60Co、Pwall、KQ,Q0分別代入公式(8)計算因子f398,計算結果見表6。
表6 因子f398 的計算結果
這3種典型電離室在6 MV 與10 MV X 線能量下的校準因子變化百分比見表7。
表7 因子f398 相對于f227 的變化(%)
按照TRS 277報告,若將電離室有效測量點置于待測量點,則置換因子參數(shù)Pdis取值1;若將電離室?guī)缀沃行闹糜诖郎y量點,則需要在TRS 398附錄B 中查詢置換因子參數(shù)Pdis具體取值。本研究所進行的測量中將電離室有效測量點置于待測量點,因此,在公式(1)~(3)中,置換因子參數(shù) 取值1。在實際應用中,利用置換因子Pdis方便測量。
經(jīng)分析,發(fā)現(xiàn)經(jīng)因子轉(zhuǎn)換后,6 MV X 線平均偏差為0.28%,10 MV X 線平均偏差為0.59%,總體上,與原TRS 277方法的因子最大偏差<0.7%,平均偏差<0.6%,與文獻[10-11]報道的測量結果相似。根據(jù)文獻[12],TRS 398與TRS 277報告兩種規(guī)范最大偏差1.5%,平均偏差0.5%,考慮到各種校準參數(shù)的不確定度[13],認為兩種方法的結果是一致的,兩個因子均是正確的,因此,可以采用因子轉(zhuǎn)換方法,在只有比釋動能校準因子的情況下,利用TRS 398報告進行絕對劑量的測量與校準。在實際應用中,可以一次性計算出轉(zhuǎn)換因子的主要部分,每次更新比釋動能校準因子后直接相乘即可得到轉(zhuǎn)換后的吸收劑量校準因子,因此,可以使用TRS 398報告進行X 線劑量的標定或校準,且使用TRS 398報告可以簡化校準方法,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不確定度。對于標準實驗室直接提供的吸收劑量校準因子與轉(zhuǎn)換因子的差異性,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對于小野的校準是否可以使用該種方法[14],仍然需要后續(xù)工作進行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