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第一次戰(zhàn)役結(jié)束以后,麥克阿瑟仍然認為只有少量中國部隊進入朝鮮,決定集結(jié)兵力全面反攻,幻想在圣誕節(jié)以前結(jié)束戰(zhàn)爭。針對以上情況,志愿軍司令員彭德懷制定了一個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方案。左翼的美軍經(jīng)過試探性攻擊后加快了向北推進的速度,逐漸進入志愿軍包圍圈。而右翼的南朝鮮軍推進速度卻很慢,逐漸與左翼拉開距離。
彭總決定先殲滅右翼南朝鮮的第6、7、8師,打開缺口,再迂回到美軍后方對其形成包圍。這個方案得到了毛主席的肯定,他數(shù)次在電文中強調(diào)“德川尤其重要”。德川位于朝鮮北部的妙香山脈中部,剛好是朝鮮半島蜂腰線的中部,不僅是北朝鮮山區(qū)的門戶,也是連接敵軍東西海岸線的樞紐。
第一次戰(zhàn)役中,我軍王牌38軍因收到錯誤情報—攻擊目標熙川突然來了一個美軍“黑人團”。出于謹慎,112師延遲了進攻時間,導(dǎo)致敵軍逃脫。為此受到了彭總的嚴厲批評,38軍官兵心里都憋著一股氣,想打一個翻身仗。
但彭老總對38軍還是非常信任的,這次進攻德川的重要任務(wù)仍然交給38軍,目標殲滅駐守德川的南朝鮮第7師。38軍軍長梁興初對上級打了包票:“這次別說是一個‘黑人團,就是一個‘神仙團我也給他打下來?!?/p>
吸取了第一次戰(zhàn)役的教訓(xùn),這次進攻德川,38軍進行了大量的偵察,制定了更加周密的方案。偵察得知,德川的南7師與右翼寧遠的南8師之間有一條分界線,防守薄弱;大同江上的新坪里渡口有水下橋可以渡河,為我軍穿插到敵后提供條件。
根據(jù)偵察情況,梁興初決定由113師自德川東面插到南面的遮日嶺,切斷敵后路,從南向德川進攻;112師由西面插到云松里,由西面進攻德川;114師從正面發(fā)起進攻。為了保險起見,先派出一支先遣隊深入敵后,打探情況,將敵軍南逃必經(jīng)的武陵大橋炸毀。這次下了雙保險,梁興初下定決心要把南7師消滅干凈。
但是先遣隊派誰去合適呢?大家不約而同地想到了軍偵察科副科長張魁印,這位20多歲的小伙卻有10多年的革命經(jīng)歷,出色地完成過不少偵察任務(wù)。張魁印接到任務(wù)以后,找到113師偵察科長周文禮,安排2個偵察連、2個工兵排加上16名翻譯、北朝鮮工作人員,很快就組成了323人的先遣偵察隊。軍長梁興初對此非常重視,在先遣隊出發(fā)之前還親自召見了張魁印,向他講述了這次任務(wù)的重要性和艱巨性。
深入敵后,不僅路途艱辛,而且隨時會面臨危險。梁興初直截了當?shù)貑枺?/p>
“敢不敢往敵人里面插?”
“有啥不敢呢!”張魁印也斬釘截鐵地回答。
副軍長江擁輝親自交代了任務(wù):一是報告沿途的敵情和地形;二是要在26日早上8點將武陵大橋炸毀。以保證軍主力在德川將敵人全殲。先遣隊接受任務(wù)以后,開赴前沿的松山里北側(cè)集結(jié),完成了各項準備工作,根據(jù)偵察情況,確定了從松山里、浦洞、新坪洞方向穿插的方案。
24日22時,先遣隊拿著一張1:50000的地圖,一個指北針,背著一個電臺出發(fā)。進入敵人前沿陣地后,立即發(fā)現(xiàn)兩側(cè)山上有敵人活動,靜夜里連敵人揮鏟挖土的聲音都能聽得一清二楚。偵察隊借助地形,機智地繞過了敵人幾道關(guān)卡,來到了敵軍兩個師的結(jié)合部—浦洞。要到大同江渡口過河必須經(jīng)過這里,但這里有敵軍的哨兵守衛(wèi),公路兩側(cè)的營房里燈火通明,不時傳來敵人的歡笑聲和叫罵聲。根據(jù)北朝鮮同志的經(jīng)驗,敵軍也經(jīng)常穿著棉衣分成小隊偽裝成我軍四處偵察,只不過他們背槍的習(xí)慣是槍口朝下。
先遣隊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倒背槍口,大搖大擺走過去。讓朝語翻譯故意高聲說笑,全體成員不主動開槍。敵軍哨兵看到這一隊人果然沒太注意,隨便問了一句:
“哪里的?”
朝語翻譯回答:“一大隊的?!?/p>
“哪里來的?”
“前邊來的。”
“去哪里?”
“去后邊?!?/p>
由于朝語翻譯回答得果斷,沒想到這個蒙混的回答居然讓大家安全過關(guān)了,先遣隊順利通過了浦口來到了大同江岸的渡口。
渡口原本有一座橋,后來被美軍炸毀,人民軍為了便于部隊撤退,用麻袋裝著石沙在水下鋪了一條路,可以通汽車。但這條路藏在水底,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里,要如何才能找到這個渡口呢?
先遣隊抵進渡口時,發(fā)現(xiàn)旁邊有一個村莊,村里駐扎著一隊敵軍。戰(zhàn)士們趁敵人還在睡覺之際,果斷沖進去將其殲滅,并抓獲了兩個俘虜。這兩個俘虜供出來渡口的位置,先遣隊順利渡江后把這一位置通報給軍指揮部,后來迂回的113師也利用這一渡口過江。
渡江后沒走多遠,先遣隊又在一個村子遭遇敵人,敵人主動射擊,尖兵班班長郭運興犧牲。張魁印不敢戀戰(zhàn),短暫還擊將敵軍擊退以后,讓大家立即通過。當偵察隊到達莫灘里水電站時,又遭到了堤頭碉堡內(nèi)的守軍猛烈射擊,張魁印看到要強行沖過堤壩是不可能的了,只能改道爬上一側(cè)的楊柳峰。楊柳峰海拔900多米,越往上爬越陡,雖然有樹干藤條可以借力,但到處都是怪石和倒地的爛木,大家從深夜2時爬到早上7時才到山頂。
短暫休息之后,先遣隊繼續(xù)出發(fā)。此時從山頂能看到德川方向的火光,戰(zhàn)斗已經(jīng)打響,但將士們距離目的地還有40里,大家只能加快腳步。敵軍后方十分空虛,40多里的大路上有不少村莊,但只有一些治安隊站崗放哨。這些治安隊員看著一隊人大搖大擺地走過來,也只是呆呆地看著。
直到路過一個稍大一點的村莊時,有個治安隊的哨兵問了一句:
“你們是干什么的?”
朝鮮聯(lián)絡(luò)員答道:“國軍換防的,叫你們隊長出來有事問?!?/p>
這位哨兵一聽是“國軍”點頭哈腰地跑回村里了,偵察連長郭永太眼尖手快把哨所10多支槍順手偷走了。過了這個村后,先遣隊在一位當?shù)乩先说闹敢陆K于來到了武陵里,橋就在村子底下。
26日清晨6時左右,先遣隊逼近武陵橋頭,橋上有五六十個守軍,正忙著吃飯。戰(zhàn)士們給他們來了個措手不及,毫無防備的敵軍突然被機槍掃射,來不及去拿槍就被殲滅。有少部分敵人逃走,偵察隊并沒有繼續(xù)追擊,而是迅速在橋上安裝好炸藥,連接好導(dǎo)火索。
6時50分左右,從南岸開來5輛滿載彈藥的敵軍卡車準備渡橋增援前線。卡車開到離橋頭僅50米遠的位置,張魁印下令引爆炸藥,將橋炸毀,并向敵軍卡車開火,兩輛卡車被炸毀,3輛直接沖到了橋底。
這時北面從德川退下來的敵人也蜂擁而至,汽車和坦克排成一隊看不到頭,剛到橋頭就被偵察連第2排的炮火炸毀了前面的車輛,敵軍坦克車也卡在車隊中間動彈不得。先遣隊牢牢地守住陣地,擊退了敵軍四次較大規(guī)模的進攻,直到當天傍晚,敵軍才四散逃出。
而在這之前,我軍已經(jīng)從三面向德川發(fā)起進攻,基本殲滅了南朝鮮第7師主力。戰(zhàn)斗中我軍斃、傷敵軍1041名,俘虜2087名,其中包括美軍顧問團上校團長等8人。
1958年,全軍偵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有人提議拍一部偵察教片,推廣我軍偵察工作經(jīng)驗。參會的38軍偵察處長魏德才立即想到了張魁印,他把這一事跡報了上去。最終總參二部拍板,把這一事跡拍成軍教片,由八一制片廠的任旭東導(dǎo)演負責(zé)。
任旭東接到任務(wù)后,覺得拍軍教片,最好還是請“兵演兵、將演將”才更真實,更有教育意義。他到38軍考察,一眼看中了時任副軍長羅昆山,覺得他形象氣質(zhì)都非常好,要他演師長。《奇襲武陵橋》1958年底在全軍上映,立即引起轟動。不過這是軍教片,不便于對外公布。后來八一制片廠重新改編拍了一部《奇襲》,1960年公映以后成為一部家喻戶曉的電影。
先遣隊潛入敵后,不僅為38軍進攻德川提供了可靠的情報,也炸毀了敵軍的退路,是這次戰(zhàn)斗取得重大戰(zhàn)果的關(guān)鍵。
彭總得到報告后,高興地說:“這個38軍還是很厲害嘛,奇襲武陵橋這一著棋妙不可言。”
深入敵后不僅要考驗戰(zhàn)士們的勇氣,在路上可能會遇到各種麻煩和危險,如何克服這些困難圓滿地完成任務(wù),更加考驗戰(zhàn)士們的智慧。在革命年代,我軍將士長期經(jīng)歷血與火的考驗,才能出色地完成一個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wù)。奇襲武陵橋,也成了志愿軍的一個經(jīng)典戰(zhàn)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