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介紹了一起紡機龍頭轉子過熱導致火災事故的調查分析及認定過程。通過縝密細致的現場勘驗和廣泛深入的調查取證,最終準確認定起火原因,為類似火災調查及火災防控工作提供重要參考。
關鍵詞:火災調查;紡機;龍頭轉子;過熱;認定
中圖分類號:X928?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6-1227(2021)04-0118-02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進步和紡織機器設備更新,促進了服裝行業(yè)的極大發(fā)展。但由于紡織行業(yè)員工消防安全意識淡薄,管理層防火安全疏于管理,導致紡織廠火災事件常有發(fā)生。筆者從一起親身調查的紡織廠火災事故入手,首次科學論述了紡機龍頭轉子長時間運轉過熱引起火災事故的調查程序和取證要訣,為此類火災的調查提供樣板。
一、火災基本情況
2018年5月15日4時14分,舟山市消防支隊指揮中心接到報警,位于舟山市定海區(qū)弘生大道111號的弘興紡織有限公司車間發(fā)生火災。舟山市消防支隊迅速調派特勤中隊4輛車15名指戰(zhàn)員、定海大隊2車7名指戰(zhàn)員、戰(zhàn)保大隊3車10名指戰(zhàn)員趕赴現場撲救。5月15日4時23分,首批指戰(zhàn)員到達現場。5月15日6時32分許,大火被撲滅。該起火災燒毀紡機、棉紗等物品,過火面積約600平方米,無人員傷亡。舟山市消防支隊于2018年5月15日7時10分起對該火災現場予以封閉[1]。
二、現場勘驗情況
根據火災事故調查流程,火災調查人員對火災現場逐步進行環(huán)境勘驗、初步勘驗、細項勘驗和專項勘驗。為了采集全面的痕跡物證,筆者前后進行了翔實的現場勘驗,從多個角度進行調查取證。
(一)環(huán)境勘驗
起火單位為舟山弘興紡織有限公司,該公司所在建筑主體為地上一層,框架結構。建筑東面和南面為廠區(qū)車道,車道外圍均為廠區(qū)圍墻;建筑西面為廠區(qū)車道,車道外為一片空地;建筑北面為另一幢車間,建筑之間搭建有簡易頂棚。
(二)初步勘驗
對著火建筑進行勘查,建筑西面外墻上排窗戶除最南面窗戶外,上方均有煙熏痕跡,其中中間窗戶煙熏痕跡往上,北側窗戶煙熏痕跡朝向北側,南側窗戶煙熏痕跡朝向南側,建筑其它三面外墻無明顯痕跡。對著火建筑內部進行勘查,該車間四周堆放的原材料均未過火,且保持完好。中間508-708機器之間過火,其它機器均未明顯過火痕跡,車間吊頂煙熏痕跡較為明顯。
(三)細項勘驗
對過火的508-708機器處進行仔細勘查,在位于508機器東側有兩捆帶包裝的棉線原料,原料包裝的西北角燒毀,部分棉線灑落地上。在位于608和708機器之間過道的東側有一個放置棉線的塑料筐,塑料筐的西南角被燒損出一個缺口。從過火的幾臺機器可以看出,608機器燒損最為嚴重,機器下方的轉紗軸承幾乎完全燒毀,部分金屬部件掉落在機器或地面上。608機器上部的鐵欄桿已彎曲變形,變形程度較大,608機器南側的508機器上部北側欄桿有輕微彎曲,南側欄桿無明顯彎曲痕跡,608機器北側的708機器上部南側欄桿有輕微彎曲,北側欄桿無明顯彎曲痕跡,608機器西側的609、709機器上部欄桿無變形。對608機器周圍的508、708、609和709機器進行勘查,從機器零部件、軸承上的棉紗燒損程度可以看出,以608機器為中心,燒損程度由里而外依次變輕。對該區(qū)域機器上方的龍頭位置進行勘查,608機器龍頭處燒損最為嚴重,該處的木板和紡紗用的轉子已全部燒毀。508機器龍頭位置的紡紗轉子也已燒毀,但龍頭東側的木板保留較為完整,也可以看出該處木板燒損程度北側較南側嚴重。508機器上方有部分過火的南北向木檔,木檔北側成尖狀指向608機器一側。509機器上方木檔雖有過火痕跡,但未形成斷頭,燒損程度比508機器上方木檔要輕,并呈現出由東向西依次變輕。609機器龍頭位置的木檔與509機器龍頭處的木檔一樣呈現出由東向西依次變輕的痕跡,且該機器龍頭東側的木板仍保持較為完好。708和808機器龍頭位置的紡紗轉子也已完全燒毀掉落,708龍頭東側的木板有過火痕跡,過火程度南側較北側嚴重,808機器龍頭東側木板有煙熏痕跡,保持相對完好。908和1008機器龍頭位置的紡紗轉子較為完整, 908機器龍頭處的轉子損毀程度較1008機器龍頭處的轉子重,另外908和1008機器龍頭東側的木板保存完好,保持原有顏色。通過對吊頂進行勘查,608機器東側處的吊頂燒損最為嚴重,仔細觀察,608機器東側吊頂內的木檔燒毀較嚴重,其它處吊頂內的木檔保持相對完好。
三、調查詢問
對火災報警人、第一發(fā)現人、機修工、管理人員等詢問情況,做好詢問筆錄。
火災報警人夏某是舟山弘生紡織有限公司車間負責人。夏某筆錄反映,2018年5月14日晚上上晚班(晚8點到早8點),車間一共有7個人當班,車間里一共有40臺機器,在運作的37臺。2018年5月15日凌晨4點多,擋車工陳某過來跟她說著火了。她立即跑過去查看,發(fā)現陳某負責的608提花機機頭位置著火了。機修工馬某已經在使用滅火器滅火,她也找了一個滅火器滅火,但沒有將火撲滅。她覺得情況不對,立即跑出車間報了火警。另外,據她反映,提花機由兩部分組成,在地面上的是織機,織機正上方距離地面4米多高的是龍頭。龍頭運作的時候,軸承會不停轉動,產生大量熱量,也會產生油污。機器在運作的時候,會有棉絮飛出,時間長了會聚集在室內機器和隔層上[2]。
據第一發(fā)現人陳某筆錄反映,2018年5月15日凌晨4點零幾分,她看到608機器上面龍頭位置有一團火,馬上喊起來,叫來機修工馬某來救火,馬某拿來兩個滅火器來救,結果滅火器用完,火反而更大了。
據機修工馬某反映,他主要負責機器修理,當天晚上他修理過好幾臺機器,不過著火的608號機器當天沒有發(fā)生過故障。大概5月15日凌晨4點多一點,他聽到陳某在叫“趕快來,著火了?!币驗檫@種事情廠房以前也發(fā)生過,他立即從機修房門口拿了滅火器就過去滅火。他到場的時候,在下面看到隔層上面有明火了。到了隔層上,火是圍著608號機器燒的,機器西邊火找的比較大。當時隔層里還沒有煙,只有明火。飄落下來的著火棉絮還挺多的,下落速度不快。他看滅火器用完還控制不住火勢,就從隔層下來了,下來的時候火勢已經蔓延了。他就直接跑到車間外了,叫值班長夏某報警。
四、火災原因的分析與認定
(一)排除放火的可能
據火災報警人、第一發(fā)現人、機修工筆錄反映,當日起火前車間內一共有7個人當班,無外來人員出入該區(qū)域,且該公司近期無矛盾糾紛發(fā)生,排除放火嫌疑。
(二)排除遺留火種的可能
據第一發(fā)現人陳某筆錄反映,起火點在車間608機器離地面一定高度的龍頭位置,當日無人員到過該部位,陳某本人也不吸煙,故排除遺留火種的可能。
(三)排除雷擊的可能
通過調取天氣情況,起火期間,無雷電,故排除雷擊的可能。
(四)排除電氣線路故障引起火災的可能
該公司當班工人反映,起火前車間電燈無異常閃爍情況,發(fā)現起火后電燈還處于亮燈狀態(tài)。對608機器龍頭部位附近的電線進行勘查,除外皮燒損外,線路無其他熔痕。因此,可以排除電氣線路故障引起火災的可能。
(五)綜合分析認定608機器龍頭轉子長時間運轉發(fā)熱引燃周圍棉絮蔓延成災
認定龍頭轉子長時間運轉發(fā)熱引燃周圍棉絮引起火災,必須滿足以下四點因素:
一是608機器龍頭位置與起火點的位置一致。從第一發(fā)現人陳某筆錄反映,起火點就在608機器龍頭位置?,F場勘驗情況看,608機器龍頭燃燒痕跡與周圍其他機器龍頭位置燃燒程度相比最重。起火點完全吻合。
二是608機器龍頭長時間運轉狀態(tài)。龍頭轉子是360度運轉,下面的提針是上下動作的。據公司法人袁某筆錄反映,工人是三班兩倒,車間機器自2018年5月1日休息過一天,之后就一直運轉,直到至起火。
三是龍頭位置積聚棉絮。龍頭位置在隔層,在紡織過程中會積累棉絮。據公司法人袁某筆錄反映, 每個月更換紡機軸承時,才會對紡機龍頭進行徹底清理。因此,至少從2018年5月2日起就未清理過龍頭。從現場勘驗情況看,608機器上方隔層處有較多棉絮灰燼。
四是龍頭轉子長時間運轉發(fā)熱溫度能達到棉絮燃點。棉絮的燃點較低,只為150℃,而龍頭轉子的長時間運轉很容易達到棉絮的燃點。
綜上所述,排除放火、遺留火種、雷擊、電氣線路故障等引起火災的可能,最終認定該起火災起火時間為2018年5月15日4時許;起火部位為舟山弘興紡織有限公司車間608機器處,起火點為608機器離地4.5米高度的龍頭位置一定范圍內,起火原因為608機器龍頭轉子長時間運轉發(fā)熱引燃周圍棉絮蔓延成災,符合火災發(fā)生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3]。
五、火災事故主要教訓
(一)違章搭建埋下火災隱患
該公司車間部分為占用兩側車間防火間距搭建的違章建筑,一定程度上助長了火災的蔓延,造成損失進一步擴大,也占用了火災撲救面,影響了火災的撲救展開。另外,建筑采用鋼結構頂棚,且鋼結構梁未涂刷防火涂料,建筑耐火等級低,造成火災后建筑物破壞嚴重。
(二)企業(yè)日常消防管理不到位
該公司消防工作重視不夠,日常消防安全管理混亂。生產過程中,沒有落實嚴格的操作規(guī)程,沒有消防安全巡查和檢查制度,未安排人員定期及時清理紡機龍頭及周邊棉絮,未跟蹤測定龍頭轉子處溫度。在前期已經有過類似火災發(fā)生的情況下,該公司毫不重視,存在僥幸心理,致使釀成惡果。
(三)火災應急處置不科學
公司負責人沒有定期組織開展過滅火疏散演練和消防知識學習?,F場第一發(fā)現人陳某在發(fā)現起火后,報告機修工。機修工馬某在撲救未果的情況下,才通知夏某報警,造成報警延遲,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火勢蔓延,致使火災撲救難度加大,火災損失嚴重。
參考文獻:
[1]火災事故調查規(guī)定[Z].2009.
[2]況泰斌,董海友.一起紡織廠火災的事故調查[J].中國公共安全·學術版,2015,41(04):60-63。
[3]彭大偉.一起鈦加熱管引發(fā)火災事故的調查與認定[J].消防技術與產品信息,2016,(10):68-70.
作者簡介:彭大偉(1982—),男,江蘇連云港人,浙江省舟山市消防救援支隊高級工程師,碩士,主要從事火災事故調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