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耶律楚材是契丹遺民,蒙元時期著名詩人、政治家。其人曾扈從成吉思汗西征,西域途中所領(lǐng)略的山川奇景與異俗民風(fēng),為其創(chuàng)作西域詩歌積累了豐富的素材??v觀整個蒙元時期的詩作,楚材的西域詩無疑應(yīng)屬這個時期的重要文獻(xiàn)。而其中的14首茶詩則從一個側(cè)面揭示了楚材在西域的茶事生活,從中窺見這位蒙元重臣的創(chuàng)作心境,以及茶詩對絲路文化傳播的些許影響,進一步印證了中原和西域基于“絲綢之路”的相通交往與文化交流史。
關(guān)鍵詞:耶律楚材 絲綢之路 茶詩 審美意趣 文化傳播
“絲綢之路”的提法,最早是由德國地質(zhì)地理學(xué)家李希霍芬命名,為學(xué)術(shù)界和大眾所接受。習(xí)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帶一路”重大倡議,為古老的“絲綢之路”注入了新的內(nèi)涵,成為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實踐。在整理“絲綢之路”詩歌文獻(xiàn)時,筆者發(fā)現(xiàn),耶律楚材西域紀(jì)行詩中引用的意象,大部分是西域富產(chǎn)的蔬果、山巒、器具等,而小部分茶詩的出現(xiàn),頓給人以清淡明亮之感,成為“絲綢之路”沿線西域文化與中原文化交流的佐證符號。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晉卿,號湛然居士。契丹貴族,遼宗室之后。窩闊臺委任楚材為主管漢人文書之必阇赤,漢人尊稱為中書令。對其茶詩展開研究,對于遼金詩歌研究和“一帶一路”歷史文化研究,當(dāng)有裨益。
一、耶律楚材西域茶詩主題分類
《湛然居士文集》 中共收錄了楚材的十四首西域茶詩,大部分在卷五與卷六中。這些詩作可分為三類:
第一,回贈蒲察元帥的唱和茶詩。耶律楚材共創(chuàng)作《贈蒲察元帥七首》《西域蒲華城贈蒲察元帥》等十一首以唱和蒲察元帥為主題的詩歌,其中三首提到品茶。公元1219年,耶律楚材跟隨成吉思汗西征。據(jù)《元史》載,1215年,蒲察七斤以通州投降蒙古,四年后,蒲察七斤率軍隨蒙古大軍西征,而后被成吉思汗派遣管理西域某城邑,蒲察的治理使得小城恢復(fù)繁榮,楚材耳聞目睹,贊曰:“太守多才民富強,風(fēng)光特不讓蘇杭?!倍呓M詩作于1220年,結(jié)合時間點推測,兩人同為異族人,頗有共同之處,又同屬成吉思汗麾下,因而在西域深交引為知己,經(jīng)常相聚于楚材的府邸,舉杯暢聊,即便是楚材后來回到了中原,兩人也唱和不斷。
《贈蒲察元帥七首》(卷五)其三:
主人知我怯金觴,特為先生一改堂。細(xì)切黃橙調(diào)蜜煎,重羅白餅糝糖霜。幾盤綠橘分金縷,一碗清茶點玉香。明日辭君向東去,這些風(fēng)味幾時忘。
終究到了離別的時刻,楚材來到蒲察的宅邸,蒲察深知楚材不善杯酒,便特為他砌了一碗清茶,以西域特有的綠橘、黃橙和澆了糖霜的白餅待客,茶香、橘香、餅香融為一縷獨特的清香為楚材踐行。古來送別皆飲酒,唯有楚材喜飲茶。茶在楚材心中的地位勝于杯酒,作為中原所產(chǎn)的茶已然成為西域人民桌上必備的飲品,也印證了絲綢之路茶文化的交流歷史。
《贈蒲察元帥七首》其五:
素袖佳人學(xué)漢舞,碧髯官妓撥胡琴。輕分茶浪飛香雪,旋擘橙杯破軟金。
西域的歌妓學(xué)習(xí)跳漢舞,隨軍的官妓撥動胡琴彈奏著優(yōu)美的韻律,茶香撲鼻,黃橙甘甜,其樂融融,難得在西域的征戰(zhàn)之隙感受著輕松愉悅的氛圍。
第二,與好友王君玉的唱和茶詩。據(jù)《湛然居士集》統(tǒng)計,耶律楚材與王君玉唱和的詩歌有三十四首,均作于西域,分別是《用前韻送王君玉西征二首》《和王君玉韻》《游河中西園和王君玉韻四首》《西域從王君玉乞茶因其韻七首》《西域和王君玉詩二十首》,其中有九首關(guān)于茶的詩作。如“清茶佳果餞行路,遠(yuǎn)勝濁酒烹駝蹄”(《用前韻送王君玉西征二首》);“半瓶濁酒斟瓊斝,七碗清茶泛玉泉”(《西域和王君玉詩二十首》),此外還有《西域從王君玉乞茶因其韻七首》等著名的討茶詩。
王君玉是楚材的好友,二人多有唱和?!队们绊嵥屯蹙裎髡鞫住访枋隽吮舜说那檎x,詩中寫道:“一從西域識君矣,傾蓋交歡忘彼此。”據(jù)謝方注釋,此詩成于公元1219至1232年之間,時值楚材西征之時,兩人在西域偶遇相識,結(jié)為至交契友。楚材在另一首組詩《游河中西園和王君玉韻四首》中以“異域逢君本不期,湛然深恨識君遲”形容彼此的情誼,也佐證了這一推斷。王君玉在楚材西征之前便已到西域生活,從兩人的其他詩文也可以得到印證。楚材對王君玉的評價極高:“結(jié)交須結(jié)真君子?!痹娫佒榄^,琴藝超絕,行師布陣,六韜三略無所不通。楚材曾多次前往王君玉的府邸討茶喝,寫下乞茶詩七首。這世間,有癡于功名,有癡于沙場,有癡于桃花源,獨有楚材癡茶。因癡茶而留茶詩,足見楚材對茶的狂熱喜好,楚材的“茶癡”,展現(xiàn)的是楚材的真性情,更是對友情的一種“癡狂”。
第三,反映西域生活茶詩。如“石鼎烹茶唱道情”(《壬午西域河中春游十首》其一)、“花林啜茗添幽興”(《壬午西域河中春游十首》其二)、“同成雅會清茶話,共賞枯桐白雪音”(《和摶霄韻代水陸疏文因其韻為詩十首》其五) 等茶詩,都揭示了楚材在西域與友人相聚喝茶賞景的生活。
二、耶律楚材的茶詩與茶事生活
楚材的茶詩既氤氳著濃郁的茶香氣息,又富有生活情趣,體現(xiàn)個人的情感與心態(tài),也生動地還原了西域的茶事生活。關(guān)于“茶事”,《中國茶葉辭典》將其釋義為“與茶有關(guān)的事情”。雖然楚材的茶詩數(shù)量僅為十四首,但有關(guān)“茶具”“茶類”“茶色”以及煮茶烹飪的過程,都在詩中有所描述,一方面展現(xiàn)了耶律楚材獨特的茶生活,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西域社會群體的生活一景,成為我們研究西域與中原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文獻(xiàn)。
(一)茶具與信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于喜愛茶的人來說,茶具不僅僅是烹茶工序的一個器具,而是成為詩人手中悉心把玩的藝術(shù)品,因而都有特殊的講究。譬如,楚材偏愛“甌”和“碗”,在詩中多有提及,六次寫“甌”,六次寫碗,三次寫“杯”?!爱T”就是瓷杯,楚材用“碧玉”和“瓊”來形容,展示它的光澤和高貴,表現(xiàn)其潔凈與高貴之美,連烹飪的器具都要重視色彩與質(zhì)感,對于制作茶藝的每一個細(xì)節(jié)都不能疏漏。此外,楚材還寫到用“紅爐石鼎”來烹茶、用“黃金碾”來碾茶。楚材還喜歡用“玉屑”形容茶葉茶沫,“玉屑”表示美好的東西,在楚材心中,茶是有生命的,從中原輸入的茶文化,承載著楚材的信仰,后人自是不難揣測楚材心中的情結(jié)。
(二)茶品與文化
楚材茶詩中涉及的茶類,有“建溪茶”“白芽”“雷芽”“嶺南茶”“嫩蕊”“蒙頂黃芽”“團月”“松風(fēng)”“雪香茶”“雪芽”“茗”,不僅種類繁多,且都是名茶。楚材在茶詩中通常會加以修飾,比如茶的顏色、形狀?!扒嗥煲蝗~展新芽”,比喻新鮮出爐的茶葉像青色的旗幟,茶葉質(zhì)地脈絡(luò)分明,柔軟而冒著熱氣,浮于甌中。楚材的茶詩成為業(yè)內(nèi)研究西域與中原茶文化歷史的史料。中唐時期茶飲已經(jīng)成為中原民間盛行的消遣方式,大街小巷,皆飯后搖茶。楚材茶詩中展示的這些名茶以及貴重的茶具,已然出現(xiàn)在西域百姓的生活中,說明茶葉的種植早已傳入西域且品種頗為豐富,以茶為媒,也帶動著兩地之間的人文交流。
(三)茶詩與情誼
在文人群體中,以茶贈友是體現(xiàn)珍貴友誼與表達(dá)心意的禮節(jié)方式。耶律楚材經(jīng)常收到來自王君玉與蒲察元帥的茶葉或茶餅,他們通過贈茶來表達(dá)對朋友的牽掛,楚材收到茶禮之后,往往創(chuàng)作詩歌來表達(dá)謝意。如《西域蒲華城贈蒲察元帥》《西域從王君玉乞茶因其韻七首》都表現(xiàn)了真摯情誼。以茶待客是文人政客間高貴的招待方式,不僅為文人們所愛,更是作為隆重的最高禮節(jié)備受推崇。每逢作客之日,通過茶事活動品茗賦詩、修身養(yǎng)性,不僅能夠暢敘胸懷,而且能夠以茶明志、以茶明理。如《贈蒲察元帥七首》《用前韻送王君玉西征二首》《西域從王君玉乞茶因其韻七首》等,都表現(xiàn)了友人間舉杯敘懷的場景。
三、耶律楚材茶詩之審美意趣
歐陽修云:“人間自是有情癡?!庇诔亩?,茶癡當(dāng)為情癡之首,他多次上門向王君玉“討”茶喝,多次與友人唱和以此討茶。逢遠(yuǎn)方好友贈茶,立時作詩回贈友人。在征戰(zhàn)西域的軍旅中,楚材與友人的茶生活為他解除了征戰(zhàn)的疲憊,內(nèi)心自是無比暢快,用“傍霞倚山,啜飲不歇”來形容實為貼切。楚材愛茶,自然他筆下的茶就被賦予了情思,在當(dāng)時特殊的境遇下,也就表現(xiàn)出與一眾詩人茶作的不同一面。茶能啟發(fā)靈感,亦能寄托情懷,使人“精神爽逸無余事”,忘卻煩憂之事。楚材的茶詩不僅給人以清新自然、優(yōu)雅飄逸的感覺,而且能營造出氣勢雄渾的境界。茶的情思已然融入茶詩,茶給楚材的生活帶來了別樣的樂趣。
(一)茶能怡情
《西域從王君玉乞茶因其韻》七組詩,每一首都以“霞”字作結(jié)。楚材對茶的依賴,極為細(xì)膩的情感,隨著每一個霞字流出,瞬間戛然而止,只留淡淡的茶香與悠然的情思徘徊在心頭。第一首寫“茶思”,建溪茶好茶難尋,尤其是西征途中更是不易。王君玉送給他幾打茶餅,收到茶餅后欣喜,隨即萌發(fā)了“心竅黃塵寒五車”的感慨,由此回憶從前烹茶時碗中泛起的白色茶沫,告誡自己飲茶要修心養(yǎng)心,由思念、感慨、回憶到“暫教清興繞煙霞”的釋然。塵世喧囂面前烹一碗清香的湯茶,好心情隨即而來,飲湯茶,享清興。第二首寫“茶感”,連飲三碗不得停,臥看翠霞,山影與霞光交相輝映,“飽看西山插翠霞”,一個“飽”字,將美景盡收眼底,溢于言表的滿足自得。第三首寫“茶情”,此次王君玉贈予的是“嶺南茶”,一杯熱茶下肚,茶情引詩情,“幽歡遠(yuǎn)勝泛流霞”,清風(fēng)作榻,精神百倍,頓覺精神氣爽。第四、五首批評不懂品茶的人,可笑“酒仙”“劉伶”不識茶,從側(cè)面展示喝茶的功用。第六首寫喝茶激發(fā)文思,詩情蕩漾,情懷勃發(fā)。
(二)茶能賦詩
楚材常常把品茶與作詩聯(lián)系在一起。“啜罷江南一碗茶……筆陣陳兵詩思涌”,一碗熱茶下肚,文思如泉涌,一瞬之間文氣升?!翱菽c搜盡數(shù)杯茶,千卷胸中到幾車”,當(dāng)詩人思緒枯竭時,最好的方法即是飲茶,數(shù)杯不停,一飲而盡,頓覺神清氣爽,詩情勃發(fā)。熱茶入腹,暖了身子也來了詩興,千車、萬卷般思緒瀉出,下筆如有神?!邦D令衰叟詩魂爽,便覺紅塵客夢賒”,在七首乞茶詩中都出現(xiàn)了“賒”字,既賒錢,也賒茶、酒、風(fēng)景、美夢,不難看出楚材是一個性情極為灑脫的人,可以為茶賒掉一切。“先喝茶、后作詩”是楚材無形中形成的具有規(guī)律性的、不同于其他詩人的創(chuàng)作模式。他人有酒楚材有茶,他人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楚材則茶香入眠忘卻塵世煩憂?!氨R仝七碗詩難得,諗老三甌夢亦賒”,化用典故,學(xué)盧仝,飲茶作詩,亦學(xué)諗老禪師,飲茶修心養(yǎng)心性。文人創(chuàng)作正是需要靜心構(gòu)思,正如劉勰所說:“文之思也,其神遠(yuǎn)矣……此蓋馭文之首術(shù),謀篇之大端?!碑?dāng)詩人吟詠、徘徊于綿緲的詩意世界之時,偶爾飲茶一甌,茶有味亦更有道,茶中有詩味,詩中有茶香。
(三)茶能造勢
普通的茶詩都是表達(dá)閑情小調(diào)之感,字斟句酌,氣勢稍遜。比如白居易筆下的茶有清淡曉暢、清新自然、清閑慵懶之美,往往睡前飲一小杯,伴著茶香入眠。而楚材的茶詩卻能喚起一股雄壯的力量,烘托出磅礴的氣勢,在歷代茶詩中是極少見的?!扒迮d無涯騰八表,騎鯨踏破赤城霞”“筆陣陳兵詩思涌,睡魔卷甲夢魂賒?!辈枘芰性婈嚒⑵瞥喑?、驅(qū)睡魔。不經(jīng)意間,茶杯中又好似裝滿山川、楚江、城池,品一杯清茶,端萬古江山,品茗賦詩,文思泉涌,萬千氣象皆由茶起。
(四)茶能解憂
楚材西域詩中的意象,大部分都是人文地理、果實茶酒,不似陸放翁,多為沙場硝煙等,更添了一份滄桑感。就連同為西域詩人的岑參,風(fēng)格也大不相同。楚材以茶為意象寫詩,不僅因為他是“茶癡”,其實茶情背后又暗含了一種創(chuàng)作心境,是長期縈繞在楚材心頭的愁緒。楚材在《西域和王君玉詩二十首》中曾表達(dá)過他的憂思,“半瓶濁酒斟瓊斝,七碗清茶泛玉泉”“碌碌余生甘養(yǎng)拙,明明圣代豈遺賢”,人們對楚材一直有一種誤解,認(rèn)為他少年得志被大汗提攜作護身大將,有能力親臨實政,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然而事實并不簡單,楚材跟隨成吉思汗在西域征戰(zhàn)的十年間,成吉思汗確實賞識他,但面對國家大事時,楚材并沒有決定權(quán),而是僅僅被當(dāng)作了占卜者和文書,這一切使他感到十分失落。不是自己沒有能力,而是沒有機會,楚材不禁發(fā)出感慨:古來圣賢不會遺棄賢臣,為何自己卻被遺忘?只剩浮生瞬息度流年。從與好友王君玉高頻率唱和詩中也能感受到:“成敗興亡事可憐,勞生擾擾幾千千?!蓖蹙褚彩掷斫馑?,二人相知相識成為朋友。楚材對王寫道:“安世不知安世計,隱居常慕隱居賢。”“老矣馮唐何所在,歸與陶令最為賢?!辈浑y看出楚材的隱逸情結(jié),他稱贊陶淵明一舉歸田園的勇氣,羨慕卸甲歸田的生活?;厥孜饔蛘鲬?zhàn)十年,楚材在詩中寫道:“去國十年久,還鄉(xiāng)兩鬢蟠?!比欢舱驗楣賵龅臅簳r失落,使得楚材把目光轉(zhuǎn)向西域的民俗民情,比如著名的《西域河中十詠》,再如能解憂思的茶詩,喝茶寫詩排遣失落感。直到窩闊臺即位后的十余年,耶律楚材方受到重用,由詩人變身為政治家,殫精竭慮,推行漢法,算是實現(xiàn)了自己的政治抱負(fù),也推動了華夏文明的綿延不絕。遺憾的是,窩闊臺死后,皇后乃馬真氏稱制,擅權(quán)專橫,無視典章,耶律楚材勢單力孤,郁郁而終。
作為一名蒙元時期的卓越政治家,耶律楚材不僅為元代開疆拓土做出貢獻(xiàn),也因通曉漢民族文化并大力推廣,對華夏文化保護及多民族融合統(tǒng)一立下了卓越功勛。他因西征而留下的珍貴詩文,更因茶詩,為后人研究元代“絲綢之路”詩歌提供了珍貴的文獻(xiàn)。解讀楚材的茶詩,探究其藝術(shù)特色、創(chuàng)作心態(tài)、歷史影響,有助于探尋歷史背景下少數(shù)民族詩人的心態(tài)與創(chuàng)作心境。楚材由此表現(xiàn)出來的“茶癡”心理,不僅是情感的寄托,也代入一種難以言說的情緒,凝固成歷史的文化化石。追溯“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史,進而肯定耶律楚材在華夏文明形成過程中推動多民族融合的歷史貢獻(xiàn),有進一步研究發(fā)掘的必要。
(拙作蒙江蘇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劉嘉偉教授指導(dǎo),特致謝忱?。?/p>
參考文獻(xiàn):
[1] 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M].謝方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6.
[2] 彭贊超.金代后妃家族蒲察氏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xué),2014.
[3] 劉勰.文心雕龍[M].王志彬譯.北京:中華書局,2004.
[4] 和談.耶律楚材在西域的交游及詩文創(chuàng)作[J].新疆社科論壇,2014(3).
[5] 和談.耶律楚材與岑參西域詩之“異”摭談[J].古典文學(xué)知識,2014(5).
[6] 和談.金元之際契丹文士的焦慮意識及文學(xué)表達(dá)——以耶律楚材家族為中心[J].東南學(xué)術(shù),2019(4).
基金項目: 《元代絲綢之路詩歌文獻(xiàn)匯編與文本研究》,項目編號:201910320047Z
作 者: 韓欣享,江蘇師范大學(xué)敬文書院在讀本科生。
編 輯:曹曉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