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如何,寫作是一個內心事件。一個真正熱愛文學寫作的人,如果不寫,他的內心就會有焦慮,仿佛時時在被寫作“召喚”,這種感覺會令他不能安寧——這是他內心的自我,有著更真實的靈魂。這樣的一個“內心自我”,被放置在一個“表層自我”中?!氨韺幼晕摇敝皇且粋€“外殼”,吃飯,行走,說話,睡覺……而坐在案前寫作的,卻是另一個。如果要說到作家的孤單,我以為可能說的是那個“表層自我”,而那個被寫作“召喚”的、坐在案前的“內在自我”,他的內心時時豐滿,是不會感到孤單的。寫作需要孜孜不倦的堅持。
唐代詩人王昌齡《詩格》有他自己的寫作秘訣:作文興若不來,即須看隨身卷子,以發(fā)興也。
由此,寫不出時,感到沒有什么可寫時,就去閱讀吧,從閱讀中,你很有可能會找到自己寫作的下一站。
“寫作者的出路,總是個人分頭去找?!边@句“裸露著真理質地”的話,是趙樹理曾經說的。在相隔多年的今天來看,這話仍然是對的。有多少種人,就有多少種文學。文學不可能成為大眾的,熱愛它的人,也只能是讀自己愛讀,寫自己想寫、能夠寫的那一部分,朝著自己選擇的方向、沿著既定軌跡前行。別多想。
手邊的《伍爾芙隨筆集》《伍爾芙讀書筆記》《存在的瞬間》……也許還有其他,封面上用的都是那張伍爾芙的經典側面照。與我同樣熱愛她的讀者一定知曉我說的是哪一張——照片上的伍爾芙頭發(fā)束起,盤卷在后面,輪廓清晰,眼神深邃,寧靜而又迷離,似乎飄向一個不為人知的深遠所在……
她側著臉的模樣,在我個人的感覺里,有著所有語言都難以描述的柔情、眷戀與優(yōu)雅,以及那優(yōu)雅里含著的無垠憂愁和永恒哀傷。
一首詩中的詩意,是具有神性的。一首詩有沒有詩意,直接決定著一首詩有沒有欣賞價值,有沒有作為詩的美感存在。真正的藝術應該都是帶著神性的。詩是什么,詩意——又究竟是什么?我有時想,這就好比問愛究竟是什么一樣,誰又能說得出呢。但真正愛過的人都知道那是什么——那個肉眼看不到,卻真實存在于這個世間的物質,深藏在空氣中——深藏在一朵云里,存在于人的意識里,僅僅是一種心靈的感知……可以說,愛是什么,詩就是什么,詩意就是什么。
愛與詩,是一對如此要好的孿生姐妹,吐著可以相通的神秘氣息。但在這里我并不說愛,而只是說詩意。是的,詩意的神性,是一種高深的段位。其實不光是詩歌,散文或小說也同樣,如果你覺得你的文字還具有一些審美價值或品質,那么,我個人認為,一定是你的書寫把握住了詩意。文學藝術,如果離開了這點,那其價值再高也會大打折扣。
我所喜愛的英國意識流作家弗吉尼亞·伍爾芙也這樣說道——我認為真正的好散文都富有詩意,只有富有詩意的散文才是好散文。
夜深人靜。無論窗外是寒冬還是酷夏,你要寫詩,你要寫散文,一切喧囂就都靜止了,你要坐下來面對那一個“并沒有那么快樂”的自己——你并沒有那么快樂,這才是更為真實的。這一刻,你不僅發(fā)現(xiàn)自己并不快樂,而且,你的內心還有話要說,渴望傾訴,你也想通過文字讓別人來更多了解自己。事實上,面對寫作時,你對自己也有更多發(fā)現(xiàn)——你發(fā)現(xiàn)自己比起平時(不寫作時)要復雜深刻得多。你甚至覺得憂郁也置于自己生命的內部——無論如何,你覺得你的內心是不平靜的,憤怒、委屈、不甘心,想要對時間或生命告知些什么、討要些什么……總之,五味雜陳,是的,這時你最好的去處就是坐下來寫,“寫作會告訴你,究竟自己要對這個世界說些什么……”
尤瑟納爾。我對她作品的印象淡化了,更確切一點,或者應該這樣說——是因為她的作品太富哲思,隱喻太多,并不好讀。但她的學生們給她的多種評價卻落在了我心上:“她著裝誘人,對顏色搭配非常講究”;“她對學生要求高,但她從不沒必要地刺傷學生”;“我們完全被她的個性震住了。這個人,只要在校園里見過一次,你就忘不了”;“她像一個權威的男性,有一種自然而然就高高在上的姿勢。她像個男人一樣吸引我。我到現(xiàn)在都不能想象,她烤面包或者拿吹風機吹頭發(fā)的樣子。我甚至猜她一天天用的都是中世紀的器具。我們都聽說她跟一個女人生活,但誰也不敢跟她提這個事。我想她肯定沒有孩子,也從沒想過做母親。她在我記憶中,就是一個石頭刻出來的人。這種人不在現(xiàn)實之中,不在時間之中,因此也永遠不會死……”
“形象上,她令人起敬。她永遠筆直,永遠穿長裙,永遠端正,像個中世紀的女人。她經常泡圖書館。晚上她在小房子里工作,沒人打攪她,沒人想過要去打攪她……”這是她曾經所在的學校校長對她的評價。
是啊,藝術的高境界更多的是自由,很少講章法,無論從生活中的哪個時間、地點開始,都可以“講述”。電影用鏡頭講述,文學用文字講述,并無所謂開頭或結尾,因為,什么都可以是開頭或結尾。電影導演阿巴斯說,一部電影,如果它越是忠于擁有開頭、中間和結尾,我就會越抗拒。
前些天重看沈從文自傳,他說:我幼小時較美麗的生活,大部分都與水不能分離。我的學??梢哉f是在水邊的,我認識美,學會思索,水對我有極大的關系……這使我想到他的《邊城》,那一個發(fā)生在水上的故事。一個作家的出生與童年幾乎就是一切!“每一個人的童年與故鄉(xiāng)都是重要的,一旦你成為作家,這個童年和故鄉(xiāng)就顯得尤為重要……”閱讀中,我記得莫言鄭重其事這樣說。
于我,寫作時最好要有微微的緊張感,這樣的一種感覺,會令我找到寫作的激情。反之,如果是呈松散狀態(tài),就會感覺寫不下去,語言也會相對呆板而缺少彈性。這是我在寫作的時間里自己的體悟與認識。
我們很多時候所說的靈感,究竟是什么呢?我這樣想,靈感——它其實并不是什么神乎其神的東西,它是等待在那一處的,但它一定不會跑去惠顧一個懶惰的人,她只是在等那些樂于閱讀、勤于思考的人走向她,找到她。
她藏在書籍中,藏在一個寫作者應有的、比常人多出來的“第三只法眼”和“第四只慧眼”中;藏在對大自然、人、事、物的內核中;藏在一個作家超強而又細微的感知能力中。
《湘行散記》。一刻閱讀,均是讓人如此動容——內心里的溫軟、堅韌、謙遜、愛與自信——在今天來看,我不得不說,我已然被沈從文當年對自己的認識所折服、傾倒。我以為,有才華的人很多,但像沈從文這樣有自識的人,至今少見。
在《從文小說習作選集》中,沈從文這樣寫:“活在這個大時代里,個人實在太渺小了,我知道的并不比任何人多,對于廣泛人生的種種,能用筆寫到的是很窄很小的一部分。一切作品都需要個性,都必須要浸透作者的人格和感情,想達到這個目的,寫作時要獨斷,要徹底地獨斷……”
在這個人世間,每一個人都是唯一的,每一個人的經驗所遇都是獨特的,你只要真誠地把屬于你的那一份寫出來,便是好。
我至今都不認為促使我寫作的原因,是單純的某一件事情,我也從來都不會說,我寫作是因為輟學或者是童年的寂寞,也不會說是因為父親或者是小學的語文老師,同樣也不會說是因為家門前四季的如畫風景,但事實上,我說的這些,又恰恰都是使我起步寫作的原因。它們就像一個綜合體,把我慢慢引上了寫作之路。因為和所有寫作的人一樣,我也很想與別人談到自己,讓更多的人了解自己、認識自己。
鵝鑾鼻。臺灣最南端的半島,島上有兩個著名的岬角,像蝸牛的兩個觸角,分踞東西兩方。西邊觸角的岸邊有一塊巖石,形狀如蹲踞昂頭的貓,故稱“貓鼻頭”;東邊的觸角就是有名的“鵝鑾鼻”。此地屬珊瑚礁石地,是南海和太平洋往來的必經航道?!谤Z鑾”是臺灣當?shù)嘏艦匙宀柯渫琳Z“帆”的意思。我看到了號稱“東亞之光”——遠東最大的燈塔。那座建于1882年(清光緒八年)的燈塔,高度55米。燈塔和附屬建筑全呈乳白色,是全臺灣唯一的一座駐有軍隊的燈塔。它是我視覺記憶里的全新建筑。許多人穿著鮮艷,在那里攝影留念。
鵝鑾鼻公園里的椰林,一片連著一片。一陣強烈的太陽后,忽然地天色陰沉加急雨,云層低壓著那片天空,頗有海天一色的奇跡效果。終于,我也見到了啞口海,必定會見到的啞口?!舜闻_灣行之前就一直縈繞在我腦海的三個字。鵝鑾鼻燈塔下的一灣泓流,那些黑色的礁石,對于我來說,都是那樣的特別,而這樣的特別,全都是來自一位叫齊邦媛的老人,因為她的《巨流河》!
在耄耋之年,她如此動情地寫下那三十余萬字的《巨流河》。事隔一年,我仍然沒忘記自己閱讀這些文字時的激動與驚詫。我讀得如此悲傷如此欣然,我感覺到自己被如此震懾!這是一部單純的個人生活史,或者說家族史。張愛玲曾說——“生活比文學更傳奇”,讀齊邦媛的《巨流河》,使我再次想起這句話。啞口海——因為之前對《巨流河》的一次閱讀,竟成為我臺灣之行記憶最深的一個地方。這或許就是閱讀與行路的交集。
說到底,文學是小眾的,文學也應該是小眾的,或者說,也只能是小眾的。由此,其實作家在每個時代都是尷尬與落寞的……然而,為什么文學還是會吸引那么多人,她一定是擁有著自身的魅力。
對于一個熱愛且執(zhí)著于文學的人,或許閱讀與書寫便是他(她)演繹生命的最好方式。于我,閱讀已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成了一種常態(tài),我的閱讀開始得比較晚,但它已然成了我活著的樂趣之一。在書中與古人和今人對話,在閱讀中不斷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對這個世界也有看法,也有話要說,這就促成了我個人的書寫。是的,不用心去說真話的作者,又何以求得讀者?如果只有讀者,那讀者又從何而讀呢?
去很少人會去的地方,發(fā)現(xiàn)美好。你有這種能力。
喝綠茶時發(fā)現(xiàn),與綠茶在一起的,總是那一只透明的玻璃杯,而不是從丁蜀鎮(zhèn)家中帶來的紫砂杯。是的,只有喝紅茶、普洱、鐵觀音等茶時才用紫砂杯,而透明的玻璃杯好像更適宜于綠茶。我還私自感覺,綠茶好像也并不太適宜喝小杯茶,而紅茶和白茶就適合用一把茶壺,分倒在小杯里來喝。
這就好像是讀書,有的書,一定需要坐著來看,甚至連穿戴都要講究整潔,比如梭羅《瓦爾登湖》;而有的書就可以躺在床頭看、斜坐沙發(fā)上看,比如說清代張潮的《幽夢影》,比如清少納言的《枕草子》,在我個人的感覺中,它們同屬這一類書。
好多年以前在一個朋友的書店跟萬瑪才旦見過,因為時間關系雖然沒有太多交流,卻記得他為人的謙和與低調。
今天去看了他的電影《撞死了一只羊》。簡單的敘述或許浸透了他的個人宗教。撞死了的羊不能送人,不能吃,為它超度后送葬,再掏幾百元錢買半只羊送去給情人。人活在這個世上,并不是事不關己就可以轉身不管,有的時候,別人的事就是自己的事,豈能看著別人有難在身充耳不聞而只顧自己享樂。所謂的仇恨究竟是什么,找了10多年的仇人已是白發(fā)暮年,孩子尚幼,放下或悲憫是否更能拯救一個人……長途跋涉的送貨司機,將人世間唯一的親人——女兒的照片掛在抬眼就能看到的地方,老式的錄音機,走著走著就“卡”的磁帶,他自己大聲清唱,我的太陽……人活在這個世上不能沒有牽掛與念想啊?!巴纯嗖豢皡s還要尋找憂愁,饑腸轆轆卻還要逃避食物?!比绻菫榱诵叛?,它就能帶給我們內心的光明和幸福。
看宮崎駿的動畫。“《借東西的小人阿莉埃蒂》——你已經是我心臟的一部分了,因為你借走的是糖,還回來的是心?!秱榷鷥A聽》——因為你,我愿意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不想成為你的包袱,因此發(fā)奮努力,只是為了想要證明我足以與你相配?!短炜罩恰贰覀兊墓陋毦拖袷翘炜罩衅〉某鞘?,仿佛是一個秘密,卻無從述說。《哈爾的移動城堡》——世界那么大,人生那么長,總會有那么一個人,想讓你要溫柔對待?!肚c千尋》——人生就是一列開往墳墓的列車,路途上會有很多站,很難有人可以自始至終陪著走完,當陪你的人要下車時,即使不舍也該心存感激,然后揮手告別?!?/p>
宮崎駿的動畫,畫面精美,臺詞經典耐看,給人溫暖“治愈”的力量。千萬不要說什么“雞湯”,就算是,試想,你生活中有時不是也需要喝一碗雞湯來補養(yǎng)嗎?如果是對你的生命與生活有益處,能讓你更健康陽光,更有力量與能量前行,那么偶爾的雞湯,又有什么不好?
《解體概要》。蕭沆稱:寫作當為“傷人”之舉。不能“重創(chuàng)”讀者的書,不是好書。其實,何止是讀者受傷,作者也必是有“傷”才可能是好作者。
《伍爾芙日記》。近日正在看的、深深喜愛的一本書。說不清楚原因,她的文字總給今天的我很多啟示與安慰,一種不容否認的感知與存在。當我再想說些什么時,又聽到她在說,“當我用心讀一本書,書中的人就會重新站立,與我對話?!彼孟窨偸窃诘谝粫r間說出我心里想要說的話——這或許也是我讀伍爾芙的樂趣之一。
作者簡介 麥閣,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喜歡白色、紅色和所有藍色,喜歡銀鐲、孩子與花朵。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寫作散文與詩歌。作品發(fā)表于《人民文學》《散文》《散文海外版》《散文選刊》《天涯》《青年文學》《西部》《山花》《星星》《揚子江詩刊》《詩刊》《詩潮》《草堂》等等,入選各種選本。出版散文集兩部。
責任編輯 孫海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