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亞萍
【摘要】教學中,經常會出現(xiàn)一道習題反復講解但學生卻反復出錯的情況.是什么導致學生反復出錯?應該如何利用這道習題?這值得教師深入研究、分析,充分挖掘習題資源,鍛煉學生思維.
【關鍵詞】習題資源;思維;課堂
習題能夠幫助學生鞏固新知,發(fā)展實踐應用能力.教師應充分挖掘習題資源,利用習題課堂啟迪學生思維.北師大版數(shù)學教材習題和相關配套練習內容豐富,不僅包含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蘊含豐富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是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重要載體.然而,很多教師在選擇、分析習題時存在一些誤區(qū),導致一道習題反復講解,反復強調,學生卻反復出錯的情況常有發(fā)生.
【問題呈現(xiàn)】
北師大版數(shù)學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有一道課后習題:一箱蘋果的質量(含箱子)是46.6千克,倒出一半蘋果后的質量是24.3千克,全部蘋果的質量是多少千克?箱子的質量是多少千克?
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在獨立完成的情況下,學生出錯率高達70%,經過教師分析講解之后,學生獨立完成作業(yè)本中的類似題目時,出錯率還是高達60%.除去學生自身因素外,教師分析講解此題的思路和方式也值得探究.筆者通過訪談教師,觀察課堂,發(fā)現(xiàn)大部分教師的處理方式是:獨立思考完成,學生匯報交流,教師歸納總結,課后完成練習.
解題思路:
1箱蘋果+箱子=46.6千克 ①
0.5箱蘋果+箱子=24.3千克 ②
部分教師還會附上示意圖:①-②,得
1箱蘋果+箱子-0.5箱蘋果-箱子=46.6千克-24.3千克,
所以,1箱蘋果=44.6千克,箱子=2千克.
用圖形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做題正確率會高很多.但在實際做題時,能自覺畫圖理解題意的學生少之又少
,大部分學生都是憑空想象.雖然后續(xù)通過不斷練習、講解、鞏固,大部分學生能解決此類題目,但是這樣低效的講解是否對學生有益?傳統(tǒng)的習題教學課堂是否缺少些什么呢?
反思:這樣的習題課導致了學生的一知半解.
開始的獨立思考環(huán)節(jié)(3~5分鐘),有的學生還沒有進入狀態(tài),但在個別有思路的學生迫不及待想分享成果、教師追求高效課堂目的的驅動下,時間一到,教師就會組織學生匯報交流.很多學生本身存在畏難情結,就會坐等其他同學的講解.這樣的匯報交流流于表面,即使有10分鐘的時間學生也難以深入.教師根據(jù)匯報會有2~3分鐘的總結概括,最后預留5~7分鐘的練習時間.雖落實了單個知識點,但學生對此常態(tài)習題課卻缺乏興趣,導致后面反復出錯.
這樣的課堂是否應該引起教師的反思:①習題課應該采取什么方式激發(fā)學生興趣,引導學生真正理解解題思路?②通過解決一道題,學生能由點及面構建鏈狀知識點嗎?③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教學實踐】
(一)回顧舊知,探索思維起點
1.復習鋪墊,溯源頭
這類文字題對學生而言是抽象的、難以理解的,所以有些教師輔以圖形示意圖幫助學生理解,但學生卻還是憑空想象.難道是因為沒有圖形經驗的積累,所以導致學生不會遷移嗎?實際上,第一學段練習中經常會出現(xiàn)有趣的圖形數(shù)字題,所以教師可以先出示簡單圖形數(shù)字題,喚起學生的舊知,為新知學習做好鋪墊.這部分習題一定要有“說一說自己思路”的活動要求.
3.反思總結,尋方法
師:同學們解題的速度非???請大家再仔細觀察一下這三組題目,并回顧剛剛的解題過程,有哪些相同之處呢?
生:每一組題都是通過上下兩道題聯(lián)合解決的,其中一題都是通過另一題代入解決的.
生:都要找到上下兩題的相同部分,這是解題的關鍵.
……
師:同學們非常善于觀察,而且總結很到位,其實我們已經在運用代入、合并、消元等方法來解題了.
(二)學以致用,探尋相通點
1.體會數(shù)形結合
師:那這些圖形題和我們今天要解決的問題有什么聯(lián)系呢?請同學們仔細觀看課件.
2.感受符號簡潔
師:你還能寫出更簡潔的圖形算式來表示這道題嗎?
學生成果:
師:老師發(fā)現(xiàn)同學們都很聰明,那這三種表達式有哪些相同之處?
生:除了第二組圖形,其他算式都用數(shù)字表示有幾個圖形.
生:但是第二組其實已經用圖形表示出“半個”這個數(shù)字了.
生:其實也可以用別的圖形表示.
師:真的非常佩服同學們的觀察力和思維能力,連蘊含的數(shù)字都看出來了,還能想到用其他圖形進行替換,太棒了!現(xiàn)在,你能把前面獨立練習的題也寫得更簡潔嗎?
學生成果:
(三)巧設遷移,開拓學生思維
1.同類題型,自主解決
師:剛剛有同學說用其他圖形也可以表示蘋果和箱子,除了圖形,你還能用什么來表示呢?
生:可以用文字.
生:我覺得用文字還不如用圖形.
……
生:可以用字母表示.
在教師的不斷引導下,學生的思維更加發(fā)散,逐步由直觀的蘋果圖形抽象出其他圖形,再抽象出字母.可在此基礎上輔以相應的練習,鞏固符號化思想.
2.學以致用,遷移解題
學生經歷了一系列歸納活動之后,體會到了運用數(shù)形結合的方法可以使抽象問題直觀化,運用符號可以使復雜問題簡單化,此時教師應進一步強化學生的這一解題思路.
強化練習:
一桶油連桶重32.5千克,倒出一半油后,連桶重17.5千克.油的質量是多少千克?桶的質量是多少千克?
3.提升練習,拓展思維
如果僅停留在模仿思考層面,那么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不到提升和發(fā)展,所以需要設計不同類型的題目,指導學生找出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由點及面,構建鏈狀知識網,使學生的思維走向深處.
拓展練習:
(1)小明語文、數(shù)學兩科的平均成績?yōu)?0分,加上英語成績后,平均成績提高3分.小明的英語成績?yōu)槎嗌俜郑?/p>
(2)正方形A的邊長為5厘米,長方形B的長為6厘米,寬為3厘米,現(xiàn)在把它們如下圖那樣重疊放置.涂色部分甲比涂色部分乙大多少平方厘米?
學生按照活動要求獨立完成、交流反饋之后,回顧:這兩題哪個量是不變的?和之前題目有哪些相同之處?
教師利用課件引導,第一題的關鍵是語數(shù)成績前后是不變的,第二題的關鍵是重疊部分是不變的.
語+數(shù)=90×2=180
語+數(shù)+英=(90+3)×3=279若語+數(shù)=a[]
英=ba=180
a+b=279
A=甲+空=5×5=25
B=乙+空=6×3=18甲-乙=A-B
以上兩題都有一定難度,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限制下,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只寫出解題思路,同桌交流后,教師出示課件進行指導,學生課后再進行具體計算.從基礎題到變式題,再到拓展題,循序漸進,既適應學生的思維特點,又為不同程度的學生提供了更多的發(fā)展可能.
【教學思考】
教學用書和配套練習冊中其實隱藏著許多好題,如果教師能挖掘習題的拓展功能,靈活設計習題課,就能放大習題的教學價值.那么教師在教學中該如何發(fā)揮習題的這些功能呢?
(一)深挖教材文本資源
教材不僅有數(shù)量合適、形式多樣的課后習題,還有拓展性題目,兼具鞏固基礎和拓展思維的功能,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著眼于本冊教材前后聯(lián)系,還要兼顧整個學段知識點的前后聯(lián)系.
如本案例中“蘋果和箱子”這一題雖是課后習題,和第一學段的圖形題卻有著相同的解題思路,所以利用圖形題復習導入,將“數(shù)”和“形”有機結合,找到知識點間的前后聯(lián)系,大大降低了題目難度.若僅停留在這個層面,此題的價值還沒有達到最大化,而通過用字母替換圖形,將本冊后續(xù)第五單元“認識方程”的內容又提前和本單元建立聯(lián)系,為后續(xù)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學習做了鋪墊.
(二)充分利用課堂資源
如本案例中,教師利用課件演示示意圖和圖形算式間的聯(lián)系,在課堂不同階段的任務要求中反復出現(xiàn)“說一說自己的思考過程”“有哪些相同之處”的提問,其實就是引導學生不斷觀察、比較、反思、總結.學生由簡單問題找到思考的切入點,然后上升到復雜問題突破思考的難點,克服不同高度障礙的同時也在提升思維能力.這樣充滿挑戰(zhàn)的課堂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其學習動力.
(三)構建自我思維
學生思維能力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在于一朝一夕的積累,循環(huán)往復的訓練,更需要教師逐步滲透思維方法.
如本案例開始的“復習舊知”環(huán)節(jié),教師先要求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思考過程,在學生求出三組題目的○和☆后,緊接著拋出“有哪些相同之處”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反思總結,讓學生找到思維的起點.課堂推進到“學以致用”環(huán)節(jié),先讓學生找相通之處,再通過課件演示進一步明確題目、直觀圖、表達式之間的相通之處,為學生深入思維提供支點.最后用字母代替圖形,抽象出代數(shù)式,使學生思維從具體走向抽象,從感性到達理性,為思維的發(fā)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參考文獻】
王雪飛,戴銀杏.加強習題研究 提升命題能力:一道習題的教學實踐與思考[J].教學月刊·小學版(數(shù)學),2019(12):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