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詩人,字樂天。他的詩以通俗暢達見長,有“老嫗?zāi)芙狻钡拿雷u,其詩能千古傳誦便得益于此。
和白居易同時代的還有一位詩人,叫元稹。他們倆是好朋友,文學觀點一致,詩的水平相近,就連做過翰林學士,后又被貶出京的經(jīng)歷,也是那樣相似。所以,當時人們將他倆并稱“元白”。
白居易被排擠出長安后,先到了襄陽,接著渡漢水、入長江,東去九江。在怨恨寂寞的謫戍途中,他想起了好友元稹,寫了一首詩:
把君詩卷燈前讀,
詩盡燈殘?zhí)煳疵鳌?/p>
眼痛滅燈猶暗坐,
逆風吹浪打船聲。
意思是:秋夜,詩人獨坐小舟,踏上赴貶地江州的漫長水路。燈光如豆,我吟誦著你(元稹)的詩卷,詩讀完了,燈亦將滅,天卻還沒亮。眼睛發(fā)疼,滅燈待天明。漫漫長夜,耳邊只聽得見逆風卷浪拍擊小船的聲音。
寥寥四句,緊繞一個“燈”字,把自身的情感和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熔為一爐,寫得多么形象生動!他是唐代存詩最多的詩人。
白居易自幼聰明。他父親曾任彭城縣令。白居易從小受家庭熏陶,喜歡讀書吟詩。他入京應(yīng)舉時,拿了自己的詩去見顧況。當時顧況已是朝中重臣,且很有詩名,一般人的詩都看不上眼。通過姓名后,顧況打量一下白居易,說道:“現(xiàn)在京城米貴,‘居恐怕不易啊?!钡鹊椒_詩卷,映入眼簾的是: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只感到一陣清風吹來,詩的語言樸實無華,寓意卻又那樣深刻。顧況大加贊賞,連聲道:“有這樣的詩才,‘居‘易了!”
據(jù)史載,白居易的奶媽是個頗有見識的人。她帶孩子很少在臥室久留,而是常常把他帶到書房里玩耍。白縣令批卷,她就抱著小白居易站在一邊看;有時還翻開書,把一些筆畫簡單的字教給他念念認認。
白居易長到七八個月時,奶媽指著書上的“之”字讓他認,然后讓他在另一頁找出所有的“之”字來。白居易眨動著大眼,找得十分認真,一個也不漏。奶媽高興地鼓勵他,用同樣的方法再去找“無”字,結(jié)果每次都能找對。所以,白居易的嬰幼期幾乎是在書房里度過的。
他如此聰明,家里人于是在他稍大一點就教他讀書吟詩。白居易的才智明顯地高出同齡幼童一大截。為他以后獲得那么大的成功打下了良好基礎(chǔ)。
成語“不識之無”即從白居易《與元九書》中自述的上述故事而來。
【釋義】? 連常見的“之”和“無”都不認識。形容人不識字,文化水平低。
【出處】? 宋·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白居易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