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范本
詩人的執(zhí)著和超脫
◎周國平
具有詩人氣質的人,往往在智慧上和情感上都早熟,在政治上卻一輩子也成熟不了,他始終保持一顆淳樸的童心。他用孩子般天真的單純的眼光來感受世界和人生,不受習慣和成見之囿,于是常常有新鮮的體驗和獨到的發(fā)現(xiàn)。他用孩子般天真單純的眼光來衡量世俗的事物,卻又不免顯得不通世故,不合時宜。
蘇東坡曾把寫作喻作“行云流水”,“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完全出于自然。這正是他的人格的寫照。個性的這種不可遏止的自然的奔瀉,在旁人看來,是一種執(zhí)著。
真的,詩人的性格各異,可都是一些非常執(zhí)著的人。他們的心靈好像固結在童稚時代那種色彩豐富的印象上了,但這種固結不是停滯和封閉,反而是發(fā)展和開放。具有詩人氣質的人似乎在孩時一旦嘗到了快樂,就終身不能放棄了。他一生所執(zhí)著的就是對世界、對人生的獨特的新鮮的感受——美感。
美感在本質上的確是一種孩子的感覺。孩子的感覺,其特點一是淳樸而不雕琢,二是新鮮而不因襲。這兩個特點不正是美感的基本要素嗎?然而,除了孩子的感覺,我不知道還有什么別的感覺。雕琢是感覺的偽造,因襲是感覺的麻痹,所以,美感的喪失就是感覺技能的喪失。
可是,這個世界畢竟是成人統(tǒng)治的世界啊,他們心滿意足,自以為是,像懲戒不聽話的孩子一樣懲戒童心不滅的詩人。不必說殘酷的政治,就是世俗的愛情,也常常無情地挫傷詩人的美感。多少詩人以身殉他們的美感,就這樣地毀滅了。一個執(zhí)著于美感的人,必須有超脫之道,才能維持心理上的平衡。愈是執(zhí)著,就必須愈是超脫。這就是詩與哲學的結合。凡是得以安享天年的詩人,哪一個不是兼有一種哲學式的人生態(tài)度呢?歌德、托爾斯泰、蘇東坡……他們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哲學家。
詩人的執(zhí)著,在于始終保持一種審美的人生態(tài)度。詩人的超脫,在于沒有狹隘的占有欲望。
所以,蘇東坡能夠“談笑生死之際”,盡管感覺敏銳,依然胸襟曠達。
蘇東坡在惠州謫居時,有一天,在山間行走,已經(jīng)十分疲勞,而離家還很遠。他突然悟到:人本是大自然之子,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何處不能歇息?于是“心若掛鉤之魚,忽得解脫”。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詩人的靈魂就像飛鴻,它不會眷戀自己留在泥上的指爪,它的唯一使命就是飛,自由自在地飛翔在美的國度里。
我相信,哲學是詩的守護神。只有在哲學的廣闊天空里,詩的精靈才能自由地、耐久地飛翔。
(選自《周國平自選集》,有刪改)
賞析
這是一篇評價蘇東坡詩人氣質中執(zhí)著和超脫特點的哲理美文。在作者看來,一個執(zhí)著于美感的人,必須有超脫之道,才能維持心理上的平衡。愈是執(zhí)著,就必須愈是超脫。文章發(fā)人深省之處在于:我們要如何保持本真狀態(tài),又應如何看待困厄?
本文在寫法上有兩點值得我們學習借鑒:一是另辟蹊徑,選擇哲學審美的角度去審視蘇東坡的執(zhí)著和超脫。二是說理具體。比如后半部分,作者援引蘇東坡的事例和詞句,具體表現(xiàn)了蘇東坡的豁達和超脫之處,避免了簡單空洞的說教。
片段選讀
在喀什、阿勒泰、伊犁這些昔日西域城市之間跋涉,每個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給我有力的震撼。今日,我們仍能感受到游牧后裔的單純與猛烈。昆侖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橫亙中亞細亞的三架豎琴,將咚咚的馬蹄聲傳遞到最遙遠的地方。騎士們賁張的血脈不理會任何荒涼。成吉思汗的馬隊從塔爾巴哈臺從伊犁河從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將浩瀚的里海變成內陸湖。多么兇蠻單純而強烈的節(jié)奏?。±畎讖牧硪粋€方向走來了,大地高山冰川駿馬胡姬,化為他精神的馬隊。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溫柔敦厚細膩空靈,大筆橫掃,狂飆突進,給大唐詩壇注入西域騎士的剽悍與純粹,令所有騷人墨客為之一驚。洞庭煙波,赤壁風云,蜀道猿啼,浩蕩江河,全都一下子飛揚起來。
游俠李白颯沓而來,他的雙腳和詩筆生動了大唐的山水。
——夏立君《在西域讀李白》
中華傳統(tǒng),士人總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況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寫人生抱負:“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薄白灾^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彼M怀錾骄驼紦?jù)要津,而且充滿理想色彩——要讓君王趕上傳說中的堯舜,要使全國民風淳樸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運總是跟人開玩笑,歷史也總在捉弄志士仁人。由開元而天寶,張九齡罷相,李林甫上臺,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賢能之人想說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這是國家的不幸,時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圖大志的落空。肅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擁有一官半職,比如左拾遺、華州司功參軍、工部員外郎,而實際上卻難有作為,薪俸也不足以養(yǎng)家。離開中原后,其行跡大略是同谷——錦城——夔州——潭州,同時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黃葉飄到了盡頭。
——謝思者《草堂·詩魂》
學子佳作
走入詩人心靈深處
◎袁芳舒
歷史的長河敲打著歲月的巖石,情感的波瀾激起詩意的浪花,皎潔的月光下,呷一口清茶,細細品味著古人詩句,清淡的茶香和濃郁的詩韻撲面而來。
一片丹心
“人生自古誰無死”,面對死亡,他心中感慨萬千,卻毅然決然。選擇生存很容易,投降敵人便可得到高官厚祿,但這些在他的信念里卻輕若鴻毛;面對死亡很難,但他一腔熱血為國為義,這些在他的心目中重于泰山,重于生命。在生死之間,他不是不畏懼死亡,而是有比死亡更重要的東西讓他留戀?!傲羧〉ば恼蘸骨唷?,他從容就義,留取這顆赤膽忠心,永遠地在史冊上描下了濃重的一筆。國家危亡之時,荊棘遍地之際,選擇了忠義的他像一座高山巍然屹立。
縷縷牽掛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甭牐鞘裁绰曇?,是風吹雨?不,是矛擊盾。睡夢中的他還在金戈鐵馬中游弋,一覺把青絲睡成了白發(fā)。金兵入侵中原,朝廷無力抵抗,局勢動蕩,百姓流離失所。數(shù)十年間,詩人帶領將士和敵人浴血奮戰(zhàn),卻終不能阻止山河淪陷。“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币簧幕隊繅衾@,一輩子的牽掛,收復失地、還我山河成為他心中永遠的痛。如雪鬢發(fā)遮不住對家鄉(xiāng)父老的思念,白發(fā)皓首磨不滅對故土河山的望眼欲穿。西風起,縷縷牽掛從古飄到今。
片片哀愁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國破家亡的她,愛人已逝,孤苦伶仃,離鄉(xiāng)漂泊,心中愁緒萬分。如此沉重的憂愁,又怎么說得出?只恐雙溪的舴艋舟也載不動吧?“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憋L卷簾,西風寒,黃花落,又是怎樣的蕭瑟和寂寞?寒風蕭瑟,夕陽漸漸落下山,詩人面對黃花凋零,神情憂郁,顧影自憐,面容消瘦。“驚起一灘鷗鷺”的少女情懷也只能出現(xiàn)在黃昏的記憶,片片哀愁隨著花瓣飄搖零落。
茶漸漸涼了,茶葉靜靜地沉到杯底,詩人的情思也在我的心中慢慢地沉淀下來。一個個挺拔而又堅強的背影浮現(xiàn)在我的眼前,越來越高大,漸漸凝成了中華民族文明的脊梁。
【山東東營市河口區(qū)第一中學,指導老師:袁景濤】
點評
本文主題明確,從詩詞中感受古代詩人的思想感情,體會詩人偉大的抱負。作文結構嚴謹,形式新穎,分別從感受詩人的忠義、思鄉(xiāng)、憂愁三個方面入手,從多個詩人的角度分別塑造了不同的形象。開頭和結尾都以茶香和詩韻進行呼應,有力地突出了主題。在感受古代詩人的情感和思想上,該生適當運用了跨越時空的寫法,拉近了彼此間的距離,情景交融,增強了作文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