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晉軍
黃河奔流至狹窄的陜晉大峽谷中,兩岸石壁峭立,蒼山夾峙,怒吼聲震,河口收束狹如壺口,故名壺口瀑布。在此造就出了世界第一大金黃色瀑布。
“壺口”的稱謂,最早見于戰(zhàn)國時代的《尚書·禹貢》中,如“既載壺口,治梁及歧”“壺口、雷首,至于太岳”,都與大禹治水的路線與策略有關(guān),壺口是大禹治水的始發(fā)之地。
壺口一帶,黃河西岸下陡上緩,峽谷谷底寬約400米,由谷底上坡到龍王坡坡高約150米,崖岸很陡。龍王坡以上谷形展寬,谷坡平緩,黃河的橫剖面成谷中谷的形態(tài)。壺口以上,水在寬槽中流行,到了深槽上端,寬闊的水面一下子全部傾注到狹窄的深槽中,形成瀑布。此處河床形如一把巨大茶壺,收盡奔騰不息的黃河之水。明代詩人惠世揚詩曰“源出昆侖衍大流,玉關(guān)九轉(zhuǎn)一壺收”,正是對黃河壺口的真實寫照。
再看壺口兩邊的石岸上,分布無數(shù)個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石窩。石窩是由河水長期沖擊石岸,盤旋雕琢河床凹處而成,所以多呈圓形,可見大自然造化之偉力。民間相傳這些石窩乃當年大禹治水時留下的痕跡,故稱“石臼仙蹤”。其實,這些石窩水洼并非人工鑿磨,而是洪水激流數(shù)千年來沖擊石塊盤旋磨蝕而成。
壺口瀑布記錄著黃河的變遷史,記錄著生活在這塊黃土地上人們的往事,記錄著祖國的興衰與昌盛。我的腦海中又跳出許多前人先賢關(guān)于黃河的吟誦:“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fù)回”“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黃水劈門千聲雷,狂風萬里走東海”……
壺口瀑布,就是如此這般地與國家、民族、炎黃子孫的命運息息相關(guān),脈脈相連。諦聽如雷貫耳的轟鳴之聲,我對壺口瀑布更加充滿崇拜和敬畏。驚天動地的黃河將我的熱血燃燒,地動山搖的驚濤將我的心靈梳洗滌蕩。偉大不朽的黃河流水,震天撼地的壺口瀑布,愿你裹挾著我的生命,讓我跟你一道不分晝夜、不改初心、永不停息地奮勇奔流,一往無前!
(摘自《人民日報·海外版》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