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豪
胃炎是指任何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癥, 屬于中醫(yī)“ 胃痞”“胃痛”等范疇。中醫(yī)學(xué)認(rèn)為,本病的發(fā)生主要與飲食、情志、感受邪氣、脾胃虛弱等因素有關(guān),需辨證施治。
飲食積滯證
主癥: 胃脘脹滿, 疼痛拒按,噯腐吞酸,甚則嘔吐,舌質(zhì)紅,苔厚膩,脈滑緊。治宜消導(dǎo)行滯、和胃止痛。
方藥:保和丸加減。陳皮8克,厚樸、清半夏各12克,茯苓、山楂、神曲、萊菔子、連翹各10克,木香(后下)6克。
加減:若食積較重、脘腹脹滿者,可加枳實(shí)、厚樸各9克;若食積化熱、大便秘結(jié)者,可加大黃9克,檳榔6克;若食積脾虛、大便溏薄者,可加白術(shù)9克,黃芪12克。
寒邪犯胃證
主癥: 胃脘冷痛, 遇寒痛甚,喜溫喜按,納少便溏,口淡流涎,舌質(zhì)淡,苔白,脈沉緊。治宜散寒止痛。
方藥:良附丸加減。藿香12克,桂枝、白芍、香附、良姜各10克,炙甘草、大棗各6克。
加減:寒重者可加吳茱萸6克,干姜9克;氣滯重者可加木香6克,陳皮9克;見寒熱身痛等表寒證者,加紫蘇9克,生姜6克;兼見胸膈痞悶不食、噯氣嘔吐等寒夾食滯者,可加枳殼、半夏各9克,神曲、雞內(nèi)金各12克,以消食導(dǎo)滯、溫胃降逆。
濕熱中阻證
主癥: 胃脘悶痛, 胸腹痞滿,口黏納呆,頭身重著,口干尿赤,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治宜清熱化濕、理氣止痛。
方藥:三仁湯加減。黃芩、薏苡仁各15克,竹葉、白蔻仁各6克,黃連、茯苓、厚樸、清半夏各12克,竹茹10克。
加減:熱盛便秘者加大黃12克,枳實(shí)6克;氣滯腹脹者加厚樸6克,大腹皮9克;若寒熱互結(jié),干噫食臭,心下痞硬,可用半夏瀉心湯。
肝氣犯胃證
主癥: 胃脘脹悶, 攻撐作痛,脘痛連脅,噯氣頻繁,大便不暢,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舌紅苔薄白,脈沉弦。治宜疏肝理氣。
方藥:柴胡疏肝散加減。香附、陳皮、青皮、柴胡各12克,白芍20克,木香、川芎各10克,枳殼、郁金各15克,甘草6克。
加減:疼痛較甚者可加川楝子12克,延胡索10克;噯氣較頻者可加沉香、旋覆花各10克。
脾胃濕熱證
主癥:胃脘疼痛或痞滿或嘈雜不適,口干苦,納少便溏,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治宜清熱化濕、和中醒脾。
方藥: 三仁湯合連樸飲加減。黃連10克,甘草、白蔻仁各6克,蒲公英30克,生苡仁20克,法半夏12克,茯苓、黃芩、厚樸各15克。
加減:濕偏盛者,可用藿樸夏苓湯以理氣化濕和中;納呆嘔惡者,可加神曲、山楂各12克,旋覆花9克,以消食降逆。
脾胃虛弱證
主癥: 胃脘脹滿( 餐后明顯),或隱隱作痛,喜按喜溫,納呆,便溏,疲倦乏力,舌質(zhì)淡或有齒印, 舌苔薄白, 脈弱乏力。治宜健脾益氣、行氣止痛。
方藥:香砂六君子湯合補(bǔ)中益氣湯加減。黃芪30克,黨參20克,延胡索、白術(shù)各15克,木香(后下)、柴胡、砂仁各10克,升麻、陳皮各6克,炙甘草9克。
加減:脘痛甚者加延胡索9克,香附6克,以解郁止痛;大便溏泄者加山藥12克,白扁豆9克,以健脾助運(yùn)止泄;食欲不振者加雞內(nèi)金、神曲、谷麥芽各12克,以健胃助消化;脾氣虛而挾濕者,加蒼術(shù)、車前子、澤瀉各9克,或用參苓白術(shù)散健脾益氣祛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