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仙桃巾、并桃巾、并桃冠是宋代較為流行的首服,目前對于此尚沒有明確的認識。文本試圖從圖像、文獻等角度分析其形制、使用以及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和流行原因。
周錫保先生在《中國古代服飾史》中論述了仙桃巾“米芾記李公麟畫《西園雅集圖》中的王晉卿即戴仙桃巾?!保▓D1)下文又載蘇州市博物館藏明代李士達所作的《西園雅集圖》中秦少游所戴即仙桃巾。(圖2)二圖所繪仙桃巾差距較大,那么其形制如何?它與并桃巾、并桃冠有何關(guān)聯(lián)?流行的原因是什么?
1、仙桃巾、并桃巾、并桃冠概述
從名稱來看,其狀約如桃形?!逗幽铣淌贤鈺份d:“伊川常愛衣皂,或博褐袖襖,其袖如常人,所戴紗巾,背后望之如鐘形,其制乃似今道士,謂之仙桃巾。”因此秦少游所戴更加符合文獻描述,可知仙桃巾是以巾裹頭,上窄下寬似桃形的頭巾形式。
宋人十八學(xué)士圖軸中有并桃巾的描繪(圖3),北宋趙令畤《侯鯖錄》卷六載:“宣和五六年間,上方織綾,謂之遍地桃,又急地綾漆冠子作二桃樣,謂之并桃,天下效之?!辈⑻以谒未某幣_上也有所反映,工匠們刻在硯膛前的墨
池其外輪廓似雙桃,稱“并桃池”。并桃巾是二桃并列,裹于頭部的首服。《老學(xué)庵筆記》載:“徽宗南幸還京,服栗玉并桃冠、白玉簪、赭紅羽衣,乘七寶輦?!笨梢娤商医?、并桃巾、并桃冠是宋代突出的巾式。唐代并桃冠見于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唐代花鳥人物螺鈿青銅鏡鏡背紋飾中右側(cè)高士頭飾,也是二桃并列形式。冠相對于巾并不裹頭,施于發(fā)髻之上。后蜀趙廷隱墓出土伎樂俑中,持羯鼓女伎樂俑,持古琴女伎樂俑戴并桃形發(fā)冠,發(fā)冠中部有孔用于插簪導(dǎo)。因此并桃冠在唐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并流傳,宋代已經(jīng)較為普遍。
2、流行的原因
桃冠的使用與道教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宋代蔡伸《小垂山》“鶴氅并桃冠,新裝好,風韻愈飄然?!柄Q氅是道教較為標識性的服飾,《金華黃先生文集》載:“而其一為道帽仙桃巾”,前文也載仙桃巾與道教服飾的關(guān)聯(lián),桃巾、桃冠的流行與道教之間有何聯(lián)系?
百木中唯桃木可稱“仙木”,道士執(zhí)桃木劍有辟邪鎮(zhèn)宅、召神治鬼之用;“桃符”是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渡胶=?jīng)·海外北經(jīng)》中夸父逐日一文,其手中的拐杖化為鄧林,也就是桃林。漢代王充在《論衡·訂鬼》中引《山海經(jīng)》記載,春聯(lián)、門神皆起源于桃符,王安石《元日》“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即桃符。百果中唯桃稱“仙桃”,《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載“玉桃服之,長生不死”??梢?,桃在道教中有極為特殊的意義,桃巾、桃冠的流行是道教文化在宋代繁榮發(fā)展的縮影。
宋代諸帝多尊崇道教,宋徽宗推動了北宋第二個崇道高潮。其親作《元真降臨示見記》,自稱“教主道君皇帝”,設(shè)置道官、道職,建立道階品位,編修《道藏》和《仙史》,上朝不穿朝服,而穿道袍,南宋徐夢辛《三朝北盟會編》載:“太上皇載玉并桃冠,著銷金紅道袍人自宋門。”由此帶動一系列和道教有關(guān)服飾文化的發(fā)揚中仙桃巾、并桃巾、并桃冠就是其中的典型。
3、結(jié)語
仙桃巾是似桃形,上窄下寬的巾子;并桃巾、并桃冠為二桃并列的首服形制。并桃冠在唐代已有形象,宋代逐漸流行。由于桃在道教文化中的特殊含義,且三者多和道教服飾搭配,它們的流行是道家文化的縮影,是宋代崇信道教之盛在服飾文化上的反映。
作者簡介:李春雨,女,1996年2月,民族:漢,湖南婁底,碩士學(xué)位,北京服裝學(xué)院,研究方向:藝術(shù)設(shè)計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