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葉 吳躍 王華 張校瑜 謝榮
患者男性,70歲。2020年4月就診于江蘇大學附屬醫(yī)院。肺癌骨轉移引發(fā)胸背部及腰骶部持續(xù)性酸脹痛,口服及皮下注射使用阿片類藥物鎮(zhèn)痛欠佳。發(fā)作時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7~8分,5~8次/d。主要陽性體征:左側胸部(胸2~4平鎖骨中線處)、肩胛骨、胸3~5椎體、腰骶部叩壓痛。PET-CT示全身多處轉移、全脊柱段CT示胸3椎體病理性骨折(圖1,2)。診斷為難治性癌痛。2020年5月于本院予鞘內藥物輸注植入系統(tǒng)術(implantaion of intrathecal drug delivery system,IDDS),導管尖端達胸4水平后,于該系統(tǒng)給予鹽酸嗎啡注射液150 μg,5 min后患者訴疼痛消失,VAS評分0分,主訴無其他不適。術后6 h即訴發(fā)汗1次,并伴輕度胸悶,未訴心悸,30 min后發(fā)汗結束覺通體輕松舒暢感,VAS評分0分。鞘內泵配方為鹽酸嗎啡注射液500 μg/mL,患者自控鎮(zhèn)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0.2 mL,間隔15 min?;颊叱尸F出按壓PCA一次后2 h左右即發(fā)汗3~6次,每間隔3 h左右發(fā)作1次,并伴全身多處輕度瘙癢。自訴出汗初始前即有先兆癥狀如胸悶、心慌,并伴輕度肌肉抽搐、燥熱不安,需將被褥全部移除方可。10 min 后額頭頸部大汗,5 min后即可浸透枕巾衣領,漸進性雙上肢、胸12平面以上軀干出汗。下一次發(fā)汗于額面頸部不變,雙上肢、軀干部在左右半身交替進行。出汗后患者即寒顫,自訴瀕死感,疼痛漸現,VAS評分最高達5分。體征:神志情、痛苦貌。發(fā)汗時體溫35.0℃,寒顫時體溫36.0℃、血壓238/110 mmHg、心率110 bpm、呼吸30 bpm,氧飽和度為97%。給予納洛酮及相應對癥處理,血壓、心率、呼吸趨正常。血氣、電解質、心電圖亦無明顯異常。出院時嗎啡泵繼續(xù)停運狀態(tài),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VAS評分2~3分。出院2日后因VAS評分7分,家屬自行運行鞘內嗎啡泵0.1 mL/h長達6 h,VAS評分0分,但2 h后患者再次出現類似的陣發(fā)性多汗癥狀,但出汗量、持續(xù)時間、發(fā)作次數較前減少。后每日給予臨時1次100 μg鞘內嗎啡即可,患者無疼痛主訴且陣發(fā)性多汗未再出現。
?圖1 脊柱段矢狀位CT圖
圖2 胸3椎體橫斷位CT圖
小結IDDS 方式因其療效佳、用藥量少、可控性強等優(yōu)勢,在難治性癌痛的治療上獲得廣泛推崇[1-2]。常見不良反應有呼吸抑制、鎮(zhèn)靜、惡心和嘔吐、瘙癢和尿潴留[3-4],多汗是較為罕見的不良反應。多汗癥[5-6]發(fā)病率為0.6%~1.0%,臨床表現為異于常人的出汗過多,通常累及掌跖、腋窩、顱面部、背部等汗腺分布較多區(qū)域,特點是無法控制、過度、不可預測的出汗,分為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本例患者傾向于后者。繼發(fā)性多汗癥呈廣泛、不對稱分布,由各種潛在疾病和藥物引起。有研究[1,7]表明,嗎啡不會引起脊髓的組織病理學改變,故鞘內給藥優(yōu)勢明顯,但因直接于中樞給藥,會引發(fā)一些罕見的不良反應,如陣發(fā)性多汗和亞低溫。相關報道較少見,既往有研究報道[8-11]鞘內給予嗎啡用于術后鎮(zhèn)痛,數小時后出現大量出汗并伴劇烈顫抖,隨后出現低體溫。Munday等[12]指出盡管有時體溫下降不明顯,但有可能將平均體溫從常溫降至亞低溫(<36℃),從而進一步導致異常多汗等臨床不適癥狀。
控制核心溫度的下丘腦,通常允許機體0.4℃左右的微小變化,即使有晝夜節(jié)律、運動和感染等因素影響,也能令核心體溫維持在正常體溫上下0.15℃~1℃的波動幅度[13]。鞘內嗎啡引發(fā)多汗的機制尚未完全闡明,有可能是由于阿片類藥物直接參與體溫調節(jié),并通過與下丘腦中δ 受體相互作用影響溫度閾值,繼而引發(fā)下丘腦錯誤的熱感,從而導致出汗[8-11]。本例患者腫瘤多處骨轉移,以胸3 椎體轉移后引發(fā)的節(jié)段性疼痛為主,故鞘內泵尖端抵達胸4水平,加速了胸段腦脊液嗎啡向下丘腦運行的速度,從而更快地引發(fā)體溫調節(jié)中心紊亂。初始考慮是否為晚期癌癥惡液質[14]、腫瘤刺激下丘腦[15]或交感神經[16]所致,但該患者的陣發(fā)性多汗表現與鞘內用藥呈明顯相關性,使用納洛酮解救有效,故暫排除上述三種可能,此例患者的臨床表現更傾向于鞘內用藥所致出汗。
既往研究[8-12]均建議納洛酮靜脈推注來緩解癥狀,苯二氮卓類藥物、奧昔布寧、東莨菪堿、納布啡可能也有部分效果[17]。因多汗可增加手術創(chuàng)面感染及圍手術期電解質紊亂的可能性,故需臨床醫(yī)師及時補充液體、監(jiān)測電解質、體溫變化、維持尿量,并積極探尋更為有效的斂汗措施。一旦鞘內試驗劑量嗎啡出現多汗,可考慮更換高選擇性μ 阿片受體激動劑如氫嗎啡酮,其已在臨床中表現出較嗎啡更好的鎮(zhèn)痛效果和更少的不良反應??傊?,臨床工作者需更全面客觀地分析不良反應產生的原因,以免誤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