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惠敏
最近,中國人流行的打招呼方式不再是“吃了嗎”,而是“新冠疫苗打了嗎”,甚至連洗腦神曲《學貓叫》也被改成“我們一起打疫苗,一起苗苗苗苗苗”。這條被網(wǎng)友戲稱為自帶背景音樂的“最洗腦標語”,在網(wǎng)絡(luò)走紅。
既然中國是全世界疫情中相較而言最安全的國家,那中國人民不著急打疫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因為沒有疫情當頭的緊迫性。但實際上,中國仍然存在疫情輸入和局部流行的風險。新冠肺炎對所有公眾來說都是易感疾病,對于慢性病人群、老年人的合并重癥率非常高,目前全球的病死率超過2%。當前,國際疫情快速蔓延,給我國帶來的輸入性風險持續(xù)增加,防控壓力并未減輕。從感染風險分析,對絕大多數(shù)人來講,如果沒有打疫苗,沒有針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力,就都有患病可能,部分人群患病后果還比較嚴重。
當前,我國的總體接種率水平并不夠高,需要完成新冠疫苗的全面接種,才能讓中國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安全”。畢竟,世界不可能永遠因病毒而封閉,在新冠疫苗接種率達到一定水平后,世界的開放重啟勢在必行。
中國人應(yīng)該接種多少劑疫苗才能建立起免疫屏障?按數(shù)學模型,如果新冠病毒傳播數(shù)以3計算(即1名患者可傳染3人),需要完成70%的疫苗接種,其群體免疫效果才基本達標,這是最低要求。我國有14億人口,七成人口完成接種,就需要給10億人接種約20億劑次的疫苗。4月21日,國務(wù)院聯(lián)防聯(lián)控機制就新冠疫苗接種有關(guān)情況舉行新聞發(fā)布會透露,截至目前,全國累計報告接種新冠疫苗超過2億劑次。離最低要求,仍有相當?shù)木嚯x。需指出的是,我國疫苗產(chǎn)能足夠讓如此多的人都打上疫苗,中國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亦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