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景為情生”,寫景散文之景是寄托情感的媒介。從不同的角度,調動各種手段描繪景物,選詞用語,就是為了讓所繪之景“有聲有色”,所寄之情“有韻有味”?!肚锫曎x》作者為讓“秋聲”更“凄厲”,所抒“秋情”更“悲戚”,巧妙地把自然風物與社會世情相融合,在繪自然之景中抒發(fā)人生的感喟。
關鍵詞:繪景寄情;層層蓄勢;多重對比;因聲求氣
“秋聲,無形者也,卻寫得形色宛然,變態(tài)百出。”《古文觀止》對歐陽修的《秋聲賦》給予的評價為:“用語淺易,卻點出文章的精到之所在。”《秋聲賦》是歐陽修在長期的政治斗爭中感受到世事復雜、仕途歸于順境之時寫的一篇賦體散文。經(jīng)過宦海沉浮,歐陽修已看淡功名;而年事已高、精力不濟,又適逢深秋時節(jié),自然之秋與人生之秋相疊加,由“不平則鳴”催生出來的“獨抒性靈”之作就具有了別樣況味。
“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是中國文學反映世情、剖析人性、抒發(fā)人生感喟的母題之一。歐陽修的《秋聲賦》就是以賦文的體式書寫的一篇融情于景的精致之作。從行文思路和謀篇布局看,文章由四個自然段組成,分別從不同層面描寫“秋聲”,以抒發(fā)“悲情”?!澳钫l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寫夜讀聽到秋聲,并從不同角度具體描繪;對秋狀的描繪及對秋氣的議論;由感慨自然而嘆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傷,點明主旨;從冥想回歸現(xiàn)實,借秋蟲和鳴以襯托悲涼的心境。雖然作品承襲了描寫秋天肅殺蕭條的傳統(tǒng),但其抒寫的人事憂勞的主題讓文章的立意上升到新的高度。從全文寫景寄情采取的方式看,這種突破與創(chuàng)新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層層蓄勢繪秋聲
“言有所指,文有所托”,寫作是作者“不平則鳴”思想情感外化的方式。不論是敘事寫景,還是抒情議論,它們都是作者“獨抒性靈”的情感宣泄?!肚锫曎x》以賦體寫成,以“秋聲”貫穿全文。文章借秋聲摹寫自然界的秋天,用以烘托人心理上和人生旅途上的秋天,進而抒發(fā)“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之情。也就是說,作者描寫自然的秋聲是抒情的入筆點。而從文章運思布局的邏輯關系看,對“秋聲”的描寫不是平面化的和盤托出,而是層層蓄勢、步步推進。首段直接從秋聲的質與量兩個角度描寫:從“淅瀝蕭颯”的細雨到“奔騰而砰湃”的波濤,再到“鏦鏦錚錚,金鐵皆鳴”的相互撞擊的金鐵,這些使原本抽象的秋聲具有了質感;時而細微,時而巨大,時而顯,如風雨夜驚,時而隱,似戰(zhàn)士銜枚疾走,通過量的大小微顯的變化,營造一種變化莫測的意境。有了質的實感與量的存在,讓人感到秋聲盈耳,秋意無邊。
“寫物而不滯于物”,經(jīng)過第一層直接描寫秋聲之后,“此為秋聲也,胡為而來哉”一句承上啟下,從秋聲之形轉入對秋聲之神的描繪。文章對秋神的描摹,以“秋之狀也”領起,從秋色——其色慘淡,煙霏云斂——輕煙飄飛不絕,薄云雖少未盡,色調慘淡;秋容——其容清明,天高日晶——晴天日光照耀,凄清明朗,云薄而天高,天高則空曠寥廓;秋氣——其氣栗冽,砭人肌骨——寒氣刺入肌骨浸入心脾;秋意——其意蕭條,山川寂寥——蕭條寂寥,萬物生意已盡,山川神態(tài)黯然四個層面描寫秋狀。從內容上看,這些似乎與秋聲關聯(lián)性不大,實則以烘云托月的技法,轉換角度,從色、容、氣、意四個方面,把秋天到來之后萬物呈現(xiàn)的風貌和秋天的內在氣質描繪得具體可感,其顏色容貌如在眼前,其栗冽之氣直刺肌膚,蕭條之意圍裹全身?!肮势錇槁曇?,凄凄切切,呼號憤發(fā)”一句,既是總結,又是描寫角度的變化,從秋狀轉入秋聲。繼之,開始從自然和社會兩個方面對秋聲展開剖析論述。“夫秋,刑官也,……夷則為七月之律?!毙坦俟琶锕?秋天乃用兵之季,帶有肅殺之氣;五音中的商音與秋相對,商,傷也,因秋聲而生感傷,夷,在聲律中與涼秋七月相配,有殺戮義,正與物盛則衰、草茂當殺的自然規(guī)律相應。萬物逢秋而衰悲,萬物之靈的人類更是如此。自然秋狀與社會秋心相映照,蕭殺和悲涼成為主色調。這種鮮明的主觀情感體驗的獲得源于秋聲變化對情感的撩撥,而與社會聯(lián)系起來,讓秋聲更富人文氣息?!吧街駥懖怀觯詿熛紝懼?春在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正面與側面結合、自然與社會關聯(lián),層層蓄勢,讓秋聲有形有色、有情有味。
二、多重對比明秋心
自然物語,自然以自己的方式呈現(xiàn)存在的狀態(tài)。當其進入人的視野,經(jīng)過目之所及、耳之所聞的感官過濾之后,就被烙上了鮮明的主觀色彩。同樣是夕陽西下,王勃看到的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李商隱唱出的則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馬致遠品出的是“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景為情生”,景色風物只是客觀存在,在抒情主體的摹寫中之所以表現(xiàn)出不同的韻致,皆源自其即時性的心境。而情感的寄托與抒寫除了“直奔對象”進行多角度、多層次描寫,有時候還會移入與之相關的其他對象,構成二維時空,要么是相似性類比,要么是相異性對比,在相似或相異的比照中,突出要表現(xiàn)對象的特征,使要抒發(fā)的情感更為真切深刻。
《秋聲賦》除了直接對“秋聲”層層鋪墊加以描摹外,還靈活選取比照的對象,構成對比。從布局看,全文的基本結構框架是把“有聲之秋”和“無聲之秋”“自然之秋”和“社會之秋”對舉。文章從凄切悲涼的秋聲(有聲的、自然的)起筆,為下面的描寫蓄勢;然后由草木經(jīng)過秋風而摧敗零落,繼而寫到因人事憂勞而使身心受到戕殘,由自然寫到社會人生。通過對比,不僅讓行文表現(xiàn)出層次性的變化之美,文章的思想內容也逐步加深,表達的情感更加鮮明。正是以兩相對比為基礎,得出“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的主旨才更為深刻。繼宏觀上把兩種“秋聲”對照之后,在細微處也多處使用對比,以突出描寫對象的特質。對自然秋聲的描寫,有遠近、強弱、緩急的對比;描寫草木,有榮枯消長的對比;盡管都是自然風物,但是通過“以我觀物”,都已“著我之色”。
作為自然界中的一分子,花草樹木、風云雷電因季節(jié)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展演方式,沒有因為外在的改變而影響生命的程式;而人面對風物變遷時,往往會把它們與自己的命運聯(lián)系起來,自然就有了不同的感喟抒發(fā)。無情草木隨季節(jié)的變化完成代際接續(xù),而最富感情、最有靈性的人面對風花雪月、云卷云舒時,“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產生“情隨事遷,感慨系之”也就不足為怪了。于是,就有了童子與作者的對比:面對蕭殺的秋聲,童子表現(xiàn)出若無其事的淡然,而作者卻“悚然”;面對秋夜“蟲聲唧唧”,童子“垂頭而睡”,而“我”卻倍感悲涼。通過對比,用童子的單純無憂襯出主人因“秋聲”所引發(fā)的復雜的“秋懷”“秋心”:百般的憂慮和萬事的操勞必然損傷人的身心,內心受到刺激和痛苦,必然損耗精力,朱顏易老,烏發(fā)變白。以此強化作者自己的彷徨寂寞。
三、因聲求氣抒秋情
因聲求氣,作為文學品味和鑒賞的一種方法,指通過感受詩文語言的節(jié)奏來把握作品的精神。劉大櫆在《論文偶記》中說:“行文之道,神為主,氣輔之。神氣者,文之最精處也;音節(jié)者,文之稍粗處也;字句者,文之最粗處也。神氣不可見,于音節(jié)見之;音節(jié)無可準,以字句準之?!弊髡咭晕募那?,不同體式的文章選擇的方式和手段不同,但幾乎所有的文章表情達意時在遣詞造句上都會耗費心思?!耙靼惨粋€字,捻斷數(shù)莖須”,作者通過煉字選詞,以求收到“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表達效果;篇章結構布局時的起承轉合;句式整散、長短和語氣等。這些看上去只是語言文字音韻節(jié)奏的事情,實則關涉思想情感的表達。如朱光潛先生所言:“不論是閱讀還是寫作,都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文字或句式的變化,實際是思想情感的調整。”
“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睔W陽修的《秋聲賦》開宋代文賦之先河,文章除了具有賦文一般性特點,為了表情達意的需要,在用詞造語方面表現(xiàn)出鮮明的特色。句式的長短、整散錯落布局,音節(jié)、語詞的抑揚頓挫等,從不同角度表現(xiàn)情感的起伏變化?!爱愒眨 薄班嫖?!”“嗟乎!”“亦何恨乎秋聲!”的感嘆句,“此何聲也?”“胡為而來哉?”“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的疑問句,不同的地方時時穿插,或感嘆,或疑問,文章語勢起伏搖蕩,情感也隨之變化;對秋聲的描寫,用詞方面既有大起大落的動靜變化,又有“淅瀝”“奔騰”“凄凄切切”“ 呼號奮發(fā)”的微小的改變,還有蟲聲、人的嘆息聲的裊裊余音;駢散結合,鋪陳渲染,繪秋聲如在耳畔,描秋狀如在眼前;寫景、敘事、抒情、議論有機融合,敘事簡括有法,議論迂徐有致,繪景繁復多變,抒情內斂韻致;疊詞的運用,營造“秋聲小夜曲”的意境,“鏦鏦錚錚”的秋聲,“凄凄切切”的秋音,“星星”的蒼顏白發(fā),“唧唧”的蟲鳴,雖然對象不同,但音律的重疊,與秋聲相和,更添悲涼。這種情感,通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于中,必搖其精”的議論傳達出來。
“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自然的聲音與社會世情和人生對接,具有生命的氣息,更富有人生況味?!靶稳菸餇?,模寫物態(tài),末歸于人生憂感與時俱變,使人讀之有悲秋之意?!保w有光)一篇短小的文賦,描秋聲、繪秋狀,融“百憂感其心”之情,悟“天之于物,春生秋實”“物過盛而殺之”之理,景情理有機融合,自然與社會對接,有聲與無聲相契,把作者經(jīng)過仕途沉浮,看透世情冷暖,在老之將至時內心的感喟真切地呈現(xiàn)出來。
作者簡介:陳士同(1973— ),男 ,安徽省霍邱縣第一中學城南分校高級教師,主研方向為文本解讀與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