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印斌
5月1日,京廣高鐵定州市境內因大風天氣吹揚地膜掛上接觸網,致接觸網故障,一度中斷了高鐵運行,造成京廣高鐵動車晚點到達北京西站,致使大量旅客滯留北京西站,直至當晚10點才逐漸恢復正常。
盡管事后北京西站向旅客致歉,但數萬人的節(jié)日出行計劃已被打亂。由此,人們也驚訝地發(fā)現,多年來北京西站在應急處置上的進步似乎并不明顯,一遇風吹草動,就迅速變成“人的海洋”。
對于高鐵而言,接觸網出現故障,并非不可預期。近年來鐵路方面聯合應急管理部、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交通運輸部、地方政府對鐵路沿線環(huán)境進行了持續(xù)不斷的綜合整治。然而,原本屬于“小概率”的地膜掛網事件,還是發(fā)生了,這也表明,一方面,隨著高鐵網的不斷延展,相關沿線的綜合治理,仍有必要進一步強化;另一方面,也要從技術層面加快如何避免外物干預的策略應對。
不過,撇開一塊隨風飄揚的地膜,在此次事件應對中,仍有諸多細節(jié)并不令人滿意。尤其突出的問題是,既然高鐵運行已被迫中斷,為什么不及時公開信息,引導旅客?據披露,事發(fā)時,北京西站南廣場南進站口突然關閉,沒有網上通知,也沒有短信通知,更沒有現場大屏幕通知,工作人員一問三不知,只有個別工作人員拿喇叭在門口喊話,可在人聲鼎沸的廣場上,僅靠喇叭吼能起多大作用?
北京鐵路局事后表示,事發(fā)后,車站啟動了應急預案,所有正在休假的干部職工立刻返回車站到崗進行旅客疏導。但問題是,這些干部職工是如何進行疏導的?信息時代,一個公告瞬間就能覆蓋全網觸達所有受眾,為什么沒有人去做?
數萬人在茫然中焦灼等待,無序移動,這種情況其實已經十分危險,一個謠言、一點躁動,甚至一個不起眼的摔倒、奔跑,都可能釀成不可挽回的悲劇。在這樣緊急的情況下,鐵路方面完全可以當機立斷,盡早讓旅客知道發(fā)生了什么情況,應該如何處置,接下來應該如何選擇出行等等,豈能依然高高在上,“一問三不知”?
比如,是不是可以利用功能超級強大的12306官網披露信息,或者與運營商聯系發(fā)布公益短信,抑或通過新聞媒體發(fā)布消息?從地面看,也一樣可以在大屏幕上公布信息。必須明白,及時、公開的信息,不僅可以撫慰公眾的焦慮情緒,也避免了個別人因為情緒憤激而出現群體性躁動的可能。
此外,作為因不可抗力導致的延誤,鐵路方面后續(xù)的退改簽業(yè)務也要跟上,不能無動于衷,或者一味拖延。
其實,單純從技術層面看,做到這些都不是什么難事。真正的困難可能在于,需要強化的是人的因素,鐵路方面確實需要增強服務意識了。一條高鐵線,牽起千家萬戶;一個火車站,聚集了百姓民生,如何以優(yōu)質周到的服務托得住社會的期待,并不簡單。這就要求鐵路方面真正從民生訴求入手,徹底轉變觀念,解決民眾的出行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