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宣才 黃瑞榮 張 林 汪 霖 徐 鵬 謝菁菁
(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華東調查規(guī)劃院 杭州 310019)
木材是生態(tài)型傳統(tǒng)材料,是現代四大基礎材料中唯一可再生、可降解和可循環(huán)利用的綠色材料,是國家重要的戰(zhàn)略資源。而我國用材林,特別是珍稀和大徑級用材林依然存在結構性短缺,加之木材市場供需缺口問題日益突出,造成木材供應緊張、供需矛盾尖銳,我國森林資源數量增長和質量提升與社會對林業(yè)多樣化需求之間的矛盾成為林業(yè)發(fā)展面臨的主要問題[1-4]。為保障木材安全,緩解珍稀樹種和一般樹種大徑級材結構性短缺,增加立木儲備,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我國開始探索建立國家儲備林制度。國家儲備林是指為滿足經濟社會發(fā)展和人民美好生活對優(yōu)質木材的需要,在自然條件適宜地區(qū),通過人工林集約栽培、現有林改培、撫育及補植補造等措施,營造和培育的工業(yè)原料林、珍稀樹種和大徑級用材林等多功能森林[5]?!笆濉逼陂g,我國將國家儲備林建設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決策,2013、2015、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都對建立國家儲備林制度、加強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等做出部署[6]。國家林業(yè)局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2012年在廣西、福建、貴州等7省(區(qū))啟動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試點;2014年擴大到南方15個省 (區(qū));2015年啟動利用開發(fā)性政策性金融貸款,實施國家儲備林建設項目。2018年,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發(fā)布 《國家儲備林建設規(guī)劃 (2018—2035年)》,明確了國家儲備林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規(guī)劃目標、范圍布局、重點工程、建設內容和保障措施。發(fā)展國家儲備林能夠加快優(yōu)質高效人工林建設、緩解木材供應的緊張局面,解決生態(tài)安全與木材需求之間的矛盾,在當下顯得尤為重要。
加強珍稀樹種培育力度,大力發(fā)展珍稀樹種造林、改培和撫育,不僅有助于滿足我國對珍稀樹種的需求,降低珍稀樹種木材使用成本,還能加快我國林業(yè)資源增長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具有顯著的經濟和生態(tài)價值。廣西是熱帶、亞熱帶珍稀樹種的主要分布區(qū)和歷史上的傳統(tǒng)產區(qū),熱量豐富、雨量充沛、雨熱同期,林木生長迅速,發(fā)展珍稀樹種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7]。進入21世紀后,廣西實施以生態(tài)建設為主、生態(tài)建設與木材利用并舉的林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提出“嚴格保護,積極發(fā)展,分類經營,永續(xù)利用”的方針,開展森林分類區(qū)劃界定,大力發(fā)展速生豐產用材林,建設國家木材儲備基地,實現了森林資源總量和木材供應量雙增長,森林生態(tài)服務功能不斷增強。目前,廣西較大規(guī)模造林所用樹種主要有柚木(Tectona grandis)、任豆 (Zenia insignis)、紅錐 (Castanopsis hystrix)、火力楠 (Michelia macclurei)、西南樺 (Betula alnoides)等,其造林歷史約20年,技術相對較為成熟[8],且由于開發(fā)較少,當地木材材質優(yōu)良,適用于多種用途[9-11]。從2011年起,為落實建設生態(tài)文明示范區(qū)和打造林業(yè)強區(qū)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黨委、政府在大力發(fā)展珍稀樹種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林業(yè)廳將發(fā)展珍稀樹種作為調整樹種結構、轉變林業(yè)發(fā)展方式、建設全國木材核心儲備基地的重要內容。2019年,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林業(yè)局印發(fā)《關于加快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的意見》,首次提出打造全國最大的國家儲備林核心基地的目標。2021年,自治區(qū)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fā)《廣西加快推進國家儲備林高質量發(fā)展十條措施的通知》,將國家儲備林作為重大項目統(tǒng)籌推進,明確了“到2025年全區(qū)國家儲備林貸款余額達到1 000億元,新建國家儲備林1 000萬畝”的“雙千”目標。本研究按照統(tǒng)一標準、統(tǒng)一方法、統(tǒng)一評價原則,調查廣西國家儲備林 (一期)工程珍稀樹種培育實際情況,分析珍稀樹種資源種類、分布、面積、生長狀況等,以期明確廣西儲備林珍稀樹種培育方向,并為國家儲備林珍稀樹種培育和管理提供依據。
為確保調查工作質量,調查組按ISO9001∶2015質量管理體系標準要求,建立以過程為基礎的質量管理體系,對各環(huán)節(jié)采取精細化、全過程管理,確保每個環(huán)節(jié)質量達標。參加調查的技術人員分為3個調查工組和1個質量檢查組。外業(yè)工作從2020年7月9日開始,至7月23日結束,歷時15天。
以國家儲備林建設珍稀樹種資源自查統(tǒng)計數據為抽樣依據,盡量保證涉及的培育模式和年度齊全,且樣本抽取單位在區(qū)域分布上相對均衡。
基于自查統(tǒng)計數據,目前廣西國家儲備林(一期)工程涉及的自治區(qū)直屬國有林場、廣西林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和廣西國控林業(yè)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等15家單位共計培育珍稀樹種面積12 969.71 hm2。根據 《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世行中心 (速豐辦)關于開展廣西國家儲備林工程培育珍稀樹種資源調查的通知》要求 (抽取不低于30%的儲備林工程實施單位),本次調查隨機抽取5個單位,對其2015—2019年培育的珍稀樹種資源小班 (地塊)進行全部調查。共調查珍稀樹種小班795個,上報面積 3 743.22 hm2,抽樣面積占培育總面積的28.86%。其中,集約人工林栽培1 677.60hm2,現有林改培845.87 hm2,中幼林撫育1 219.75 hm2。
1.2.1 面積調查
現地核實小班 (地塊)珍稀樹種栽植范圍,利用GPS、平板電腦等儀器,采用地形圖勾繪法、遙感影像圖判讀法與實施單位自查矢量圖重新比對以求算面積。原則上,核實面積不能大于上報面積,當小班核實面積小于上報面積且誤差>5%時以實測面積為準,誤差≤5%時以上報面積為準。
1.2.2 樹種調查
調查記錄各珍稀樹種種名和比例。某一珍稀樹種占小班珍稀樹種比例80%以上時為該珍稀樹種純林,否則為混交,混交的珍稀樹種種名填寫在備注欄中。
1.2.3 成活率和保存率調查
采用樣行或樣地調查法調查株數成活率和保存率。在樣行或樣地內調查珍稀樹種造林總株數 (包括死苗、缺苗)及成活株數,按穴造林中當每穴造林株數或成活株數大于等于1株時均按1株計算。調查工作開展后補植苗木不計入成活株數。
樣行或樣地調查面積比例要求:當小班(地塊)面積在6.67 hm2以下時,樣行或樣地面積應占小班 (地塊)面積的3%~5%;當小班(地塊)面積在6.67~30 hm2時,樣行或樣地面積應占小班 (地塊)面積的2%~3%;當小班(地塊)面積在30 hm2以上時,樣行或樣地面積應占小班 (地塊)面積不少于2%。樣行或樣地根據小班苗木定植情況選擇有代表的地段;樣行數按小班應調查的樣行面積確定,每個小班不少于3行。樣地設置為帶狀,帶寬5 m,機械布設;樣地數按小班應調查的樣地面積確定,每個小班不少于3個樣段。對林帶樣地設置樣段進行調查,樣段長20 m;樣段數按小班應調查的樣地面積確定,每個小班不少于3個樣段。成活或保存株數與調查總株數之比為成活率或保存率。
1.2.4 栽植密度調查
采用株行距測定法或樣地 (樣行)調查法調查珍稀樹種栽植密度。樣行或樣地比例、調查方法與成活率 (保存率)調查一致。將調查得到的栽植密度與作業(yè)設計的栽植密度進行對比,二者相差5%以內時栽植密度符合作業(yè)設計,否則視為不按作業(yè)設計施工。
1.2.5 郁閉度調查
針對2015、2016年的造林小班,如果已達到郁閉,則不再調查株數成活 (保存)率,而調查全林郁閉度 (含一般樹種)。郁閉度調查采用小班目測法或測線法。采用測線法時,在小班內選取一代表性地段,量取100 m或不定長度測線,當在小班內無論如何設置測線長度都不足100 m時,按小班對角線設置測線,沿測線測量樹冠投影計算郁閉度。
1.3.1 培育模式
培育模式分為集約人工林栽培、現有林改培、撫育及補植補造3類。集約人工林栽培指在水熱條件好、立地指數高的荒山荒地、采伐跡地、火燒跡地等宜林地及非林地上的珍稀樹種人工造林,珍稀樹種株數占造林總株數的比例以作業(yè)設計為準?,F有林改培含套種、間 (擇)伐、施肥等,指通過林間隙地片狀、條狀、帶狀套種等經營措施培育珍稀樹種。撫育及補植補造指在有珍稀樹種分布的中、幼齡林中,采取撫育、間伐、修枝、施肥和補植補造等活動,調整樹種結構和林分密度,培育珍稀樹種。
1.3.2 栽植密度
以GB/T 15776—2016《造林技術規(guī)程》及項目作業(yè)設計規(guī)定的珍稀樹種栽植 (補植、套種等)密度為小班 (地塊)標準栽植密度。
1.3.3 保存標準
造林成活率≥85%為合格,41%~85%為待補植,≤40%為失敗。株數保存率≥80%或郁閉度≥0.20為造林保存合格標準。當造林成活率≥85%、株數保存率≥80%或郁閉度≥0.20時視為該小班全部保存;當造林成活率<85%、株數保存率<80%時視為該小班未保存;當小班現地被道路、耕地等占用時視為損失。
1.3.4 幼樹生長狀況評定
根據小班的幼樹生長發(fā)育、外觀表象特征和受災情況,評定小班幼樹生長狀況,分為“好”“中”“差”3個等級:“好”的判定標準為“幼樹生長穩(wěn)定、生長勢強,已成林或成林希望大,且未遭受森林災害”,“中”的判定標準為“幼樹生長正常,生長勢中等,通過撫育等措施有成林希望,且森林災害等級輕度 (含)以下”,“差”的判定標準為“幼樹生長明顯受到抑制,生長勢差,或森林災害等級達到中度 (含)以上”。
共調查珍稀樹種林地面積3 743.22 hm2。其中,保存面積3 318.83 hm2,占總調查面積的88.66%;未保存面積333.55 hm2,占總調查面積的8.91%;損失面積90.84 hm2,占總調查面積的2.43%。按培育模式劃分,集約人工林栽培調查面積1 677.61 hm2,保存面積1 500.12 hm2,占比89.42%;現有林改培調查面積845.86 hm2,保存面積710.27 hm2,占比83.97%;中幼林撫育調查面積1 219.75 hm2,保存面積1 108.44 hm2,占比90.87%(表1)。此外,按林地權屬分,權屬為集體的面積196.07 hm2,占總調查面積的5.24%;權屬為國有的面積3 547.15 hm2,占總調查面積的94.76%。林木權屬均為國家所有。
表1 不同培育模式下珍稀樹種林地調查面積統(tǒng)計
調查發(fā)現,生長狀況較好的珍稀樹種主要有米老排 (Mytilaria laosensis)、紅椎、火力楠、灰木蓮 (Magnolia sumatrana)等。在混交林中,以米老排、紅椎、火力楠、灰木蓮為主要造林樹種的面積共計1 693.72 hm2,占混交造林保存面積的84.54%;不含以上4個樹種的造林面積共計309.85 hm2,占比為15.46%,以頂果木(Acrocarpusfraxinifolius)、觀光木 (Michelia odora)、木荷(Schima superba)、擎天樹(Parashorea chinensis)和山白蘭 (Michelia alba)等樹種為主。在純林中,紅椎林面積最大,為274.35 hm2,占純林保存面積的20.86%;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木荷、火力楠、黑木相思 (Acacia melanoxylon)純林比例也較高,面積分別為 156.25、113.17、102.12、71.97 hm2,占比分別為11.88%、8.61%、7.76%、5.47%;其余樹種如降香黃檀 (Dalbergia odorifera)、紅豆杉 (Taxus)等純林面積較小,共計597.39 hm2,占比為45.42%。
調查的珍稀樹種保存面積中,幼樹生長狀況“好”的面積為2 963.91 hm2,占比為89.31%;“中”和“差”的面積分別為346.47、8.44 hm2,占比分別為10.44%和0.25%。南寧樹木園、欽廉林場、七坡林場幼樹生長質量“好”的林地占比較高,分別為 97.77%、95.26%、94.75%;黃冕林場和東門林場幼樹生長質量“好”的面積比例較低,分別為70.82%和65.51%;黃冕林場和東門林場幼樹生長質量“中”的面積比例分別為34.49%和29.05%;而幼樹生長質量“差”的則集中分布在南寧樹木園和黃冕林場,比例分別為2.23%和0.13%。南寧樹木園幼樹生長質量“好”和幼樹生長質量“差”的比例均最高,可能是南寧樹木園面積較小,且部分小班受旱災及其他不利條件所致。
集約人工林栽培幼樹生長狀況等級“好”“中”“差”的比例分別為 89.28%、10.16%和0.56%;在現有林改培面積中,幼樹生長狀況等級“好”“中”“差”的比例分別為90.89%、9.11%和0.00%;在中幼林撫育面積中,幼樹生長狀況等級“好”“中”“差”的比例分別為88.33%、11.67%和0.00%(表2)。生長質量“差”的林地面積共8.44 hm2,均為集約人工林栽培模式,主要原因為人畜破壞、撫育不力、立地條件差、鼠兔害和病蟲害等。
表2 珍稀樹種幼樹生長狀況
對廣西5個林場珍稀樹種的調查發(fā)現,仍有部分林場地塊珍稀樹種生長不理想,主要原因表現在以下4方面。
林場多數工作人員首次參與培育珍稀樹種,缺乏經驗。相對桉樹 (Eucalyptus)造林而言,珍稀樹種造林對生境條件要求較高,存在一定難度。因項目單位發(fā)展珍稀樹種經驗不足,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成熟的營造林技術,沒有形成更具針對性的珍稀樹種培育技術體系,導致少部分珍稀樹種成活率不高。
珍稀樹種定植成功后,由于廣西所在地理位置氣候條件極有利于雜草及其他灌木生長,特別是4—10月,氣溫較高,雜草生長速度顯著快于珍稀樹種,對珍稀樹種生長起明顯抑制作用;而在進行砍草作業(yè)時,又極易損傷苗木,影響珍稀樹種正常生長。
由于珍稀樹種生長較慢,投資周期長,短期內無明顯經濟效益,因此項目單位對種植珍稀樹種的積極性不足,本次調查珍稀樹種培育面積占儲備林培育總面積的比例不足5%。此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鎮(zhèn)化的推進,愿意從事林地撫育工作的林農越來越少,導致人力成本逐年提高,成為林地經營管理的一大問題。
在造林實施過程中,部分小班存在現有林分生長較密、林地坡度陡和石礫含量高等情況,而作業(yè)設計沒有充分考慮當地實際情況,設計實施難度較大。實際造林密度未能完全按照設計密度進行整地造林,造成實際造林密度與設計密度有偏差。部分小班因苗木不足等問題改植其他樹種,未能完全按照設計的樹種進行造林。
在發(fā)展基礎和技術能力方面,廣西目前已對格木、紅錐、火力楠等樹種進行了相關改良研究工作,為珍稀樹種栽培與森林經營奠定了良好的發(fā)展基礎[12]。針對部分地區(qū)珍稀樹種營造林經驗不足、對珍稀樹種種植標準把握不夠精準、部分地塊樹種成活率偏低等問題,建議聘請行業(yè)內技術專家對相關技術人員進行培訓,提高有關技術人員的理論知識和技術水平。同時,由于國家儲備林工程項目建設實施目前還沒有可借鑒的成功經驗,建議結合實際探索林下套種改培技術,逐步確定最佳種植比例;深化集約人工林栽培方式,確認各類珍稀樹種的最優(yōu)種植方案,包括調整混交比例;加強中幼林撫育,確保珍稀樹種良好生長,儲備優(yōu)質林木產品。
為更有效地培育和管護珍稀樹種,建議加強林區(qū)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在林木種植及后期管理中為機械化操作提供有效支持。此外,建議林場更新林地作業(yè)設備,采購高質量除草機器,更新交通工具,降低撫育難度,提高作業(yè)效率。對出現病蟲害的小班地塊應及時調查,確認病蟲種類,盡快采取有效措施,利用人工或無人機噴灑藥劑抑制病蟲害;對出現鼠害的地塊小班應盡快采取有效措施,通過設置捕捉陷阱、貓類捕捉等減少鼠類對珍稀樹種的啃咬。
積極爭取中央和地方政府財政專項資金,加大林木良種、生態(tài)修復、儲備林、森林撫育、資源保護、公益林管理、林業(yè)有害生物防治等方面的投入;推動國有林場各項基礎設施納入地方建設計劃,實現林場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與財政資金投入穩(wěn)步增長。積極爭取國家各項惠農政策以提升林場基本公共服務建設,將林場與周邊社區(qū)基本公共服務進行融合。充分利用政策性貸款及中央財政貼息政策,結合多渠道投融資,大力發(fā)展國有林場儲備林、速豐林、森林康養(yǎng)旅游、林下經濟、生態(tài)公益林等項目建設。與此同時,各林場還應積極開展林下套種經濟,在不影響珍稀樹種生存環(huán)境的情況下,探索挖掘林下經濟的發(fā)展空間,使林場收入來源多元化,豐富林業(yè)產業(yè)結構。
作業(yè)設計的前提是方案所依據的資料具備真實性、準確性、時效性。在國有林場編制作業(yè)設計前,要進行森林資源數據的搜集調查,對林地類型、森林是否健康,以及林場內部的相關情況等進行調查,充分了解種植地區(qū)的自然條件,如年均溫度、降雨量、海拔、土壤肥力等;以此為基礎,力爭做到適地適樹,提高珍稀樹種的種植成活率和成材率,以促進人工培育珍稀樹種產業(yè)健康快速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