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釋珍
2019年之前,我一直是個月光族,沒有什么理財意識和存錢習慣。從高中開始,父母每月給我的生活費就不算少,我自己也時常會做一些兼職,每個月可支配的現(xiàn)金大概有4000元左右。但是,除了必要的生活開支,剩下的錢都被我用來買衣服、買化妝品,外出和朋友下館子了;拿到手的獎學金,也都用來旅游消遣了。為此,父母常念叨我“太能花錢”。
2019年9月,我去英國留學前,媽媽在我的卡里存了幾萬塊錢,那是我的賬戶里第一次有那么多現(xiàn)金。當時英國秋季學期剛開學,英鎊兌換人民幣的匯率較高,所以我打算觀望一陣,等手頭的英鎊現(xiàn)金花完了,英鎊匯率跌了之后再用人民幣換英鎊。當時我思索,就讓這么多人民幣閑置著嗎?會不會太可惜了?正巧,我在大學留學生群里看到有同學提問,暫時花不了的人民幣應該放在哪兒?直接放在儲蓄卡里吧,好像挺浪費的;放在余額寶里吧,那時候余額寶的利息也不那么有競爭力了。有同學提出,可以自己買點理財產(chǎn)品。這位同學的回復一下子啟發(fā)了我,之前螞蟻金融和相關產(chǎn)品的廣告時常出現(xiàn),我在使用支付寶的時候也多次瀏覽到,但是并沒有加以了解和關注。那就用支付寶吧!畢竟當代大學生對支付寶的操作界面還是挺熟悉的。
支付寶里有各種各樣的理財產(chǎn)品,包括定投基金、定存收益和黃金產(chǎn)品,等等。考慮到存取的靈活性,我最終決定購買定投基金。但是基金如何購買,成為了擺在我面前的第一道難題。有問題,就多學習別人的經(jīng)驗吧。我在各個論壇瀏覽了不少與理財和基金定投相關的帖子,最終決定采用將手里的一部分錢定投基金,將另一部分錢存定期。選擇定投基金,還需要瀏覽基金公司的實力,近幾年的收益率等情況。由于自己在此之前幾乎沒有任何與理財相關的經(jīng)驗,所以剛開始看那些走勢曲線、收益率時覺得似懂非懂;因為自己的金融知識儲備并不充足,網(wǎng)上那些“大神”的經(jīng)驗和分析我也沒能完全消化。但是,我“自信滿滿”地總結了一套方法論,關鍵要領就是買收益率好、走勢向上的基金;“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選擇幾支不同的基金每周定投一些錢。最初設置基金定投時,每天打開支付寶查看當天收益成為了“必修課”。當天有收益時,我心里美滋滋地,覺得掙錢了;當天收益若為負數(shù),我也會因為虧錢了有點失落。不過,這種隨著收益起起落落的心情狀態(tài)沒有持續(xù)太久,定投了一兩個月后,我便不再日日關注基金的收益。
到現(xiàn)在,我定投基金也有500多天的時間了。去年我靠定投基金和購買定期產(chǎn)品,累計收益有1500元左右。今年股市整體的收益不大好,且因為我沒有更換定投基金產(chǎn)品,截至目前年收益率僅為-0.68%。我發(fā)現(xiàn)身邊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買基”的隊伍,記得前段時間我在學校食堂吃飯時,聽到旁邊的女生討論的都是當天基金的收益情況。
大概因為我還是在校生,身邊選擇“高風險、高回報”這種理財方式的朋友不多。平時理財?shù)耐g朋友基本上和我一樣,都選擇了基金定投。大家聚在一起時,偶爾也會向對方推薦自己已經(jīng)購買的基金。除了一開始我學習了最基本的與定投相關的知識,偶爾我也會在豆瓣小組瀏覽一些理財心得,但其實大部分時候,我都把這些內(nèi)容當作段子和人生體驗看。畢竟許多基民并非專業(yè)的操盤手,他們在網(wǎng)絡空間中分享客觀的投資回報和失敗教訓時,旁人稍稍共情也就罷了。不過,有時候看到有人每個月的“稅后收入”能夠cover一個月必要的吃穿住行及話費支出,我內(nèi)心還是挺羨慕的。如果想要獲得較高的理財收益,不僅要“節(jié)流”,更要“開源”,畢竟“搞錢”應該是步入職場的年輕人的“頭等大事”。
在我身邊,玩股票和比特幣的基本都是月收入已經(jīng)相當可觀的師兄師姐。不過他們也坦言,玩股票和比特幣的風險較大,他們也僅拿出閑置資產(chǎn)的幾分之一用來做投資,沒有相關的專業(yè)知識和相應的分析能力還是不要輕易嘗試。前段時間,股票市場行情不好,基金收益一路下跌,不少“基民”在網(wǎng)絡上吐槽“一片綠”“綠油油”,我想,這也意味著大家投資、理財?shù)囊庾R普遍加強吧。
其實在本科階段,我就看過《窮爸爸富爸爸》這本書,彼時可能對“讓你的金錢為你工作”的概念不甚了解,當時每個月也過著月初父母打錢,月末零花錢用盡的生活,手邊并沒有太多的余錢。今年下半年,我即將步入社會,正式成為“打工人”,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有必要多學習一些理財知識,為將來購置資產(chǎn)打下良好的基礎。目前我打算將每月到手工資的25%?30%用于理財,通過定投的方式強制自己儲蓄,也能夠增加一些“睡后收入”。
責任編輯:陳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