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不到300萬的波羅的海小國立陶宛上周六宣布退出中東歐與中國的“17+1”合作機制,就在兩天之前的20日,該國議會在一項議案中將“種族滅絕”和“反人類”的罪名扣到了中國新疆頭上,呼應(yīng)美英加在歐盟國家里帶了這個壞頭。
17+1是一個開放的合作機制,立陶宛如果感覺合作效果不如預(yù)期,退出也無妨。但立陶宛顯然想要彰顯自己的退出姿態(tài),加深歐洲大國、尤其是加深美國對它這樣做的印象。立陶宛外長蘭斯伯格斯在宣布這一決定時指責(zé)17+1機制構(gòu)成了中國“分裂歐盟”的因素,他好像生怕中方對立陶宛退出該機制“沒什么感覺”一樣。
這是立陶宛的一貫做派,它是歐洲人口最少的國家之一,但自獨立以來一直在政治上很激進,經(jīng)常在反俄問題上扮演舉旗的角色,自詡“前線國家”。在與俄羅斯關(guān)系高度緊張的同時,它與白俄羅斯等接壤國家的關(guān)系也不好,與波蘭的歷史糾葛很深。
立陶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已經(jīng)爆發(fā)、德國進攻蘇聯(lián)之前的1940年被蘇聯(lián)納入其版圖,由于歷史原因,它缺少安全感,對北約和美國有一份遠超西歐一般成員的特殊“死忠”,它對俄羅斯則有著與其國力極不相稱的激進敵對姿態(tài)。
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市政廳的外墻上寫著美國前總統(tǒng)布什訪問該國時說的一句話:誰與立陶宛為敵,就是與美國為敵。確保這句話的可信似乎成了立陶宛外交的首要宗旨,極盡全力給美國送各種投名狀,獲得美國的贊賞也就成了立陶宛日常外交的行動指南。
本來新疆事務(wù)離立陶宛十分遙遠,該國近迫的關(guān)切多的是,歐洲國家干涉中國內(nèi)政也且輪不到立陶宛,但這個波羅的海小國就是一下子蹦出去這么遠。在臺灣等其他問題上也有同樣動向,立陶宛于今年3月份宣布將在臺灣設(shè)“貿(mào)易代表處”,推進它與臺灣的關(guān)系。
立陶宛今年以來的表現(xiàn)很契合中國成語描述的“跳梁小丑”,不過我們完全不值得為了它而動氣。立陶宛太小了,人口規(guī)模不足中國一線城市的一個區(qū),它針對中國的所有表態(tài)都只具有象征意義,是美國對華博弈所產(chǎn)生的一個半實半虛的臨時回響。它自尊,我們就尊重它,它不自量力地自我膨脹,甚至想挑釁中國,我們就拉黑它,當(dāng)它不存在。
這么小的國家四處出擊,上趕著做大國博弈的工具,早晚要引火燒身,就像中國老百姓說的“不作不死”。波羅的海地區(qū)的地緣政治極其復(fù)雜,各種極端的歷史記憶嚴重重疊,今天的立陶宛不思化解舊恨,反而不斷構(gòu)建新仇,有他們倒霉的時候。
少了立陶宛,中國中東歐合作機制會少一份干擾,可以更加務(wù)實。它又不是意識形態(tài),國家多一個少一個,沒有實際成果大一些小一些更重要。立陶宛退出該機制沒問題,但請它離中國的核心利益遠一點,找中國這樣的大國拉仇恨,它不配,而且這本身也非小國之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