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英美書院制的本土化移植與進路

      2021-05-24 19:03魏球朱淑瑜
      高教探索 2021年4期

      魏球 朱淑瑜

      摘 要:伴隨我國深度參與全球化與國際競爭,尤其是伴隨國家“雙一流”高校和學科建設工作的快速推進,我國高?!爸亟逃p指導、重管理輕服務、忽視學生需要”的管理理念已相對滯后,以學年制、專業(yè)制、班級制為主的固有人才培養(yǎng)模式正面臨現實挑戰(zhàn)。英美書院制正日益成為社會和學界關注熱點。為全面準確地理解英美書院制對于人才培養(yǎng)的精髓、制度設計與現實功能,推進英美書院的本土化移植、良性發(fā)展與穩(wěn)健運行,本文對英美書院制的發(fā)展演進、運行機理進行了深入剖析,就我國高校書院制的實施提出了相應建議。

      關鍵詞:英美書院制;發(fā)展演進;運行機理;本土化移植

      隨著我國深度參與全球化與國際競爭,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對于高層次人才和技術研發(fā)的需求日益高漲,進而不斷推動乃至倒逼我國的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不斷深入,尤其是伴隨我國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步伐的迅速推進,國內高校固有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日漸滯后于現實需求,日益面臨著一系列嚴峻挑戰(zhàn),現實發(fā)展迫切需要高校在人才培養(yǎng)體系和機制設計方面推陳出新、與時俱進。為此,教育部在全國范圍內大力推行以選課制、導師制為核心的學分制改革,國內一批頂尖高校率先開始人才培養(yǎng)模式探索,例如北京大學設立元培學院,清華大學設立新雅書院、蘇世民書院,復旦大學設立志德、騰飛、克卿、任重四大書院,等等[1],不斷學習借鑒西方頂尖高校的書院制人才培養(yǎng)模式,嘗試培養(yǎng)志向遠大、文理兼修、能力突出、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英型人才。由此,書院制的理論研究,也從2008年以前的一片空白發(fā)展到如今年均100篇以上的高產[2]。書院制已經成為社會各界的關注熱點,是高校人才培養(yǎng)模式實踐和創(chuàng)新的方向。然而,在梳理上述文獻過程中,我們注意到國內高校尤其是諸多教育管理工作者,對書院制的認識可能存在認知偏差,甚至存在以偏概全、言過其實、嘩眾取寵的現象。尤其是在借鑒英美書院制培養(yǎng)本土化人才方面,存在不少認識誤區(qū)乃至失誤。因此,結合國內“雙一流”高校和學科建設需求和學分制改革的背景,全面準確地理解英美“書院制”對于人才培養(yǎng)的本質、理念、制度設計、現實功能等方面,推動我國對于“書院制”的批判性學習和借鑒,推進英美書院的本土化移植與健康良性發(fā)展,非常有必要對這個問題加以深入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對此予以嘗試突破。文章將從英美國家高校實施“書院制”的發(fā)展演進,特別是針對本科生實施書院制管理的歷史背景和現實機制出發(fā),系統(tǒng)梳理和總結英美高校書院制的運行機理、現實功能及其缺陷和不足,并就此對我國高校建設書院制度,提出相應的建議。

      一、英美書院制的發(fā)展演進與主要模式

      英美書院制的發(fā)展和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演進有其歷史底蘊和特色,其中英國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書院、美國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書院,可謂典型代表和著名標桿,對于其歷史脈絡梳理、管理模式探索總結,可以很好地為我國“書院制”的實踐所借鑒。

      College源自拉丁語的Collegium,原義為團體、社團,指一些人組成團體共同發(fā)揮作用。如今學者們將College翻譯成書院、社區(qū)、學院、住宿學院等,并將這種管理模式稱之為書院制、學院制等。在西方,書院制最早可追溯到巴黎大學創(chuàng)建于1180年的迪克斯-惠特學院[3],這是高階教士或貴族為無力承擔食宿費用、攻讀學位學生建造的寄宿屋舍。1489年,牛津大學教師團和各屋舍負責人聯合擬定《寄宿生規(guī)約》,并確定“委托管理制度”[4]。其主要內容包括:捐贈人將管理權委托給書院,書院則組織管理委員會制定章程、評議重大事件。這標志著牛津大學書院模式(英式書院)的正式確立。在美國,書院制起步于1642年,時任哈佛大學鄧斯特校長模仿英式書院創(chuàng)建了曼紐爾學院[5]。1933年,哈佛大學所有本科生住進書院。同年,耶魯大學建成首批7所書院[6],這標志著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書院模式(美式書院)的正式確立。目前,書院制在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等英語國家的著名高校均以一定的形態(tài)普遍存在著,在精英人才的培養(yǎng)方面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和作用。

      就書院制的運行模式而言,無論英式書院還是美式書院,作為學生課堂教育與非課堂教育的銜接點,是學生與教師尋求真理的共同體。這些英美書院倡導隱性教育,讓學生在導師言傳身教、朋輩互動學習、學生自我管理中實現自我提升和發(fā)展。[7]因此,在具體形式上,英式和美式書院具有許多相通之處,例如在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英美頂尖名校都實施導師制,每個學生都安排有相對固定的導師,隨時可以就學業(yè)和心理等問題向導師進行咨詢。[8]書院實施混住模式,不同學科的學生住在一起,通過日常生活中的跨學科交流等,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和融合,提高學生的跨專業(yè)通識水平和人際交往能力。同時書院實施文化育人,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和文化熏陶,例如在上述名校中通過用與書院有關的重要人物命名相關建筑和設施,通過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高桌晚宴、下午茶等營造文化氛圍,激發(fā)學生對所在書院的熱愛和認同感。[9]倡導獨立人格培養(yǎng)和自主教育,注重實施學生的自我管理,學生可以通過書院的相應機構進行自我管理,借助組織和參加內容豐富的課余活動,不斷鍛煉和提高自己的能力。[10]

      此外,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英美書院的內部管理架構也大致相同。例如上述世界一流高校的管理團隊采用專兼職人員相結合的形式,成員包括院長、學監(jiān)、學術導師、寫作導師、管理秘書、研究生助教、學生管理員、學生代表等。以哈佛大學為例,院長是書院的最高領導,負責書院財政、資產保障和學生文化生活安排等各種事務,并代表書院出席有關活動、組織和落實各種日常具體事務。學監(jiān)是書院的總導師,負責學生的學習事務,簽批學生選專業(yè)、選課程、課程請假、推遲考試等事務。學術導師由書院從大學教師隊伍中甄選出來,分別負責3-4名學生的學術指導,同時每周固定提供學術輔導。寫作導師由書院從社會上的知名學者、作家、科學家中聘請,負責提高學生專業(yè)論文寫作能力。管理秘書幫助院長處理書院具體事務,如宿舍分配、集體活動準備、學院運轉安排等。研究生助教由書院從具有一定才能和特長的研究生中甄選,協助導師工作,并在固定時間和固定地點輪流為學生提供專業(yè)方面的介紹和學習輔導。學生管理員則是每個樓層一名,或每20位學生一名,由書院從大三學生中甄選,并為低年級學生提供學習和個人生活等方面的咨詢和幫助。學生代表由書院在學生中甄選,負責參與書院管理、組織文體活動并匯報學生情況。[11]

      當然,因發(fā)展歷史和文化差異等因素的影響,英式和美式書院的發(fā)展模式有一定的共性,但是也均有各自獨特之處[12]。例如在教育理念方面,牛津和劍橋代表的英式書院以培養(yǎng)精英型人才為目標推行博雅教育理念[13],而哈佛和耶魯為代表的美式書院以培養(yǎng)“全人”為目標推行通識教育理念[14]。在體制機制方面,英式書院與大學屬“邦聯制”結構,而美式書院與承擔招生、教學任務的學院形成矩陣式結構。在聘任導師方面,英式書院一般是聘請經驗豐富的、取得導師資格的教師,而美式書院一般是聘請高年級學生或研究生。在招生教學方面,英式書院擁有招生權和教學自治權,是學生學習中心和生活場所,而美式書院不具有招生權和教學權,僅是教師和學生居住、生活場所。

      二、英美書院制的運行機理與主要功能

      文化作為大學的靈魂和傳承所在,是大學進步發(fā)展的精髓。牛津、劍橋的書院制模式的核心是精英教育,而美國人追求大眾教育和精英教育的平衡,這是英美文化心理和教育理念上的不同,進而導致其書院制的運行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差異。然而在英美書院制實際的教育管理模式中,注重精神文化的培養(yǎng)和熏陶是兩種模式都很重視的考慮因素,也都非常注重和遵循博雅教育理念。概而言之,英美書院制的根本目的是育人[15],在其生活支持、教學輔助、文化教育、行政協助、社團自治五大功能方面具有較多的相似性。具體地說,英美書院制都非常重視通過推行書院與學院協同育人、踐行言傳與身教相統(tǒng)一、倡導朋輩互相學習、營造良好育人環(huán)境、鼓勵學生自我管理等來實現育人目標。

      (一)推行書院與學院協同育人

      牛津、劍橋的書院制模式中的通識教育由書院承擔,通識教育思想滲透進整個專業(yè)教育教學過程中。哈佛、耶魯書院制模式中的通識教育主要在本科生院如哈佛學院、耶魯學院進行,書院不開設課程,主要是通過組織討論、演講等形式為學生提供非正式教育。因而,書院與學院既各司其職,各自負責不同的教育任務,又相輔相成,交相輝映。[16]橫向的書院為學生提供學習、生活與社會交往的優(yōu)良環(huán)境,并關注學生的課外教育、輔導,使學生在家一般的感覺中增進感情,培養(yǎng)集體主義精神;而縱向的學院則擺脫學生管理工作,負責知識傳授、知識創(chuàng)新,并制定教學標準和學術規(guī)范。與此同時,學生作為個體隸屬于書院而非學院,其專業(yè)身份得到弱化,從而可以擺脫學院的束縛進行自由的專業(yè)選擇,形成跨學科專業(yè),甚至學生自己的“個人專業(yè)”。

      (二)踐行言傳與身教相統(tǒng)一

      真正的德行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熏陶出來的。高校教師對大學生的示范和熏陶意義無疑是十分深遠的。“言傳身教”作為古今中外所推崇的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書院制也不例外。1828 年的《耶魯報告》在談到師生關系時,就明確指出教授既是傳授知識的教師,又是學生人格修養(yǎng)的導師。為此,英美書院均注重推行導師制,主要包括導師圍繞學生人際交往、課程學習、課外閱讀、論文寫作、職業(yè)規(guī)劃等方面,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和交流,從而幫助、引導學生認識自我、提高自我。牛津大學的書院導師不僅對學生的學習負責,關心、指導學生學業(yè)上的進步和發(fā)展,還對學生的品行發(fā)展負責,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品德等問題;導師一般由資深教授或年輕學者兼任,同時需要先取得英國高等教育學術委員會認定的資格。耶魯大學的書院導師負責指導學生的學術、寫作等各方面,一般由校內著名學者或校外知名人士兼任,也需要經過嚴格的甄選。哈佛大學的導師負責指導學生學習、生活等,一般由在讀研究生兼職擔任。

      (三)倡導朋輩互相學習

      為加強學生間的互動,把學生培養(yǎng)成社會性公民,英美書院均對學生實施混住模式,即不同背景(如:風俗、文化、語言等)、不同學科,甚至不同年級學生自主選擇書院和住宿房間,以彰顯民主和自治的跨學科、跨文化人才培養(yǎng)的教育方式。英式書院原則上只向一年級新生提供住宿和專門指導,而美式書院則向所有學生提供住宿。其中,耶魯大學的新生,是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隨機分配到所有的12個書院中;而哈佛大學的新生,則統(tǒng)一安排在專門面向新生的哈佛園內,接受專門針對一年級本科生的特殊指導(在一年級末按照個人申請分配到12個書院)。當然,新生住宿安排時,為盡可能消除不和諧因素,并減少矛盾沖突,各書院一般是在充分考慮學生興趣愛好、生活習慣、學習特點等方面和對書院、房型、費用等偏好的前提下進行房間分配。

      (四)營造良好育人環(huán)境

      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是提升人才培養(yǎng)水平和質量的關鍵所在。因此,教育不僅在課堂上,更應貫穿生活的始終。作為學生管理平臺和學生日常生活、課余學習的主要場所,書院不僅提供相應的生活設施,營造一個小型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還通過一系列活動增強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的交往,實現“隱性教育”的功能。歷史悠久的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老式書院會用與書院有關的重要歷史人物命名相關建筑和設施,激發(fā)學生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增強學生對書院的認同感和榮譽感;定期舉辦高桌晚宴,邀請全球知名學者和社會名流出席,嚴格執(zhí)行正式晚宴的禮儀規(guī)則和著裝要求,為學生提供結識社會精英、尋求職業(yè)導師、學習社交禮儀提供平臺;組織下午茶,讓師生在寬松自由的環(huán)境下,一邊享用美食,一邊暢所欲言,豐富學生的課余時間。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新式書院則在校園設計之初,精心設計書院的人文環(huán)境,提供圖書館、討論室等課外學習、休閑娛樂場地,為學生發(fā)展創(chuàng)造適宜的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對所在書院的熱愛和認同;組織詩歌朗誦、文藝演出、體育比賽等各種賽事,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責任心。因此,正如哈佛大學理查德·萊特所說,在哈佛收獲最多的不是來自課堂而是課外。

      (五)鼓勵學生自我管理

      基于管理學視角,高校學生的管理可以劃分為兩種形態(tài):一是通過外界客體的約束,如權力、規(guī)章制度等來規(guī)范大學生行為,令其符合學校和社會要求;二是通過大學生主體自律,以自身素質、情感和意志等學識與心理品質為工具去實現自我管理,進而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情緒、行為和認知。書院制的優(yōu)點在于使用相對民主平等的方式倡導大學生對自我進行有效約束和管理。英美書院通過強調創(chuàng)造一種制度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以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其全方位的發(fā)展。如:牛津大學、哈佛大學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幫助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未來發(fā)展目標去選擇課程,完成學業(yè);劍橋大學、耶魯大學提倡學生自我管理,鼓勵學生自建社團、自辦刊物、自主開展文體活動,鍛煉學生組織協調和人際溝通能力。

      三、英美書院制的本土化移植

      書院制對學生的自我觀念、獨立自主、道德發(fā)展、審美價值、學位獲取等均有顯著的積極影響。書院制背景下,學生更具批判性思維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更頻繁地使用學校的資源,更多地參與各類俱樂部或活動,也更可能獲得更高的績點和完成學業(yè),并對本科教育經歷更滿意。[17]為此,在創(chuàng)建“雙一流”高校和學科、追趕世界一流乃至頂尖名校過程中,我國高校不僅要在資金投入、科研條件,更要在人才培養(yǎng),尤其是本科生培養(yǎng)質量上,瞄準歐美頂尖高校,精準施策,學習其人才培養(yǎng)經驗,并借鑒英美書院制,進一步挖掘為所有學生提供整個學制住宿的宿舍教育功能。我們認為,推進英美書院的本土化移植與健康良性發(fā)展,不僅要充分發(fā)揮書院制在推進通識教育、增強師生互動、拓展宿舍教育功能、促進學生自我教育等方面的優(yōu)勢,更要規(guī)避“改革共識難、書院和學院協同難、教育功能發(fā)揮難、導師制推進難”等風險[18]。

      (一)挖掘高校書院育人功能,探索全人教育培養(yǎng)新模式

      隨著經濟社會的多元化發(fā)展和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我國高校傳統(tǒng)的以科層制、班級制為主的學生管理模式面臨諸多挑戰(zhàn)。如:學生呈現“來源多樣化、需求多樣化、價值觀多元化”等特點,對高校的教學、服務有了更高的要求;學生綜合素質普遍提高,權利意識、民主意識不斷增強,對高校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的轉變有了更多的期盼;學生學習和生活相隔離,對教師在課堂之外的輔導、指導有了更多的渴望,等等。特別是在“雙一流”高校和學科建設、學分制改革背景下,學生自主選擇專業(yè)、課程、教師、學習時間、學習地點等,高校“重教育輕指導、重管理輕服務、忽視學生需要”的管理理念相對滯后,學年制、專業(yè)制、班級制等傳統(tǒng)的管理制度弱化[19]。為此,越來越多的高校投身書院制探索,如:推行書院制的高校已從2000年的1所增加到47所(書院也從1家增加到137家),且呈現逐年增多的趨勢;繼2014年由香港中文大學、臺灣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7所高校發(fā)起成立亞太高校書院聯盟后,復旦大學、蘇州大學、南京審計大學等10所高校于2018年6月成立了“長三角高校書院聯盟”。

      (二)準確把握書院制的優(yōu)點和難點,精準實施書院制模式

      如前所述,建立書院制的高校明顯增多,關于書院制改革的理論研究也逐步增多。在梳理以往的文獻中發(fā)現,我國高校書院制改革實踐正面臨一系列問題和沖突。如:書院價值定位未達成共識、書院制存在對傳統(tǒng)管理路徑的慣性依賴、書院與學院存在協同關系的失衡、書院制文化內核與秩序培育的缺失等。因此,國內高校教育管理者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些,并重點把握好以下方面:一是書院制不是簡單的制度模式轉變,而是復雜的戰(zhàn)略性的教育理念轉變,涉及到大學運行目標、方向、程序、模式和功能等;二是書院制除了管理功能,還有教育功能、文化功能、自治功能,高校教育管理者應擺脫學生公寓管理的刻板印象,真正從育人角度出發(fā),通過書院制管理實現對學生的道德品行、學業(yè)、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影響;三是在書院和學院并行的組織架構下,兩者不可避免地存在重疊和交叉,面臨職責分工邊界不清晰、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學生教育管理協同不一致等困境,甚至造成管理機制不暢、辦學成本過高等問題,高校教育管理者應厘清二者關系,促進二者互相支撐、共生共進。

      (三)找準書院制的核心與關鍵,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書院制改革

      書院制是一種對學生實施博雅教育、人文教育、通識教育,并承擔學生思想品德、行為養(yǎng)成等方面教育,行之有效、人才培養(yǎng)成績顯著的新型學生教育模式。[20]其本質是尊重學生興趣、愛好、生活習慣、學習特點等個性需求,核心是學院和書院協同育人,關鍵是有一批好的導師走進書院與學生進行深層次的精神互動和交往[21]。因此,推行書院制,應認清本質,把握核心,抓住關鍵,即:打破學生專業(yè)、院系、年級界限,把傳統(tǒng)以班級為基礎的學生宿舍管理制度,改變?yōu)閷嵤┗熳∧J降?、以書院為單元的新型學生教育模式;打破以專業(yè)院系為骨架的大學組織形態(tài),把傳統(tǒng)的、與集權式管理相適應的條狀大學組織結構,改變?yōu)榭v(學院)橫(書院)交錯的矩陣式結構;打破宿舍功能單一、師生缺乏溝通平臺的現狀,把傳統(tǒng)的學生宿舍改變?yōu)閹熒蔡幍膶W習和生活社區(qū)。當然,在長期以專業(yè)和系科為基礎對學生進行管理的背景下,打破已有的管理制度、組織形態(tài)、溝通模式,推行書院制生活方式和管理方式,必將對管理者、教師和學生帶來巨大的沖擊,甚至成為既有模式的阻礙。因此,推行書院制,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考慮與現有國家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和社會環(huán)境的銜接、適應,圍繞教育觀念、人才培養(yǎng)理念、管理體制機制等方面進行一系列綜合改革,循序漸進,穩(wěn)步推進。

      (四)堅定文化自信,創(chuàng)設“中國模式”書院

      經驗可以借鑒,制度可以學習,但是文化生活卻無法簡單地復制或移植。英美書院制具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和價值,但并不意味著我國已有的做法、已經形成的傳統(tǒng)就一無是處。事實上,我國早在戰(zhàn)國時期,《學記》便提出“教學相長”的理念,并于唐朝開始推行“書院制”,形成以教書、讀書、著書、藏書等為主要功能,以“師生共處,學生互助,自由研討,學術爭辯,學問精進,德操修養(yǎng)”為主要特色的中國古代書院精神。[22]著名教育家、清華大學的校長梅貽琦曾對中國古代書院精神進行了繼承和發(fā)揚,提出“從游論”?!皩W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反觀今日師生關系,直一奏技者與看客之關系耳,去從游之義不綦遠哉!”因此,我國推行書院制,不能否定我國高校已有的做法,更不能否定我國歷史文化傳統(tǒng),而要加強文化自信,在中國歷史文化背景下,傳承和發(fā)揚中國古代書院精神和“從游精神”,把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和效果作為檢驗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創(chuàng)設“中國模式”書院[23]。

      參考文獻:

      [1]孟彥,洪成文.我國大學書院制發(fā)展之思考[J].高教探索,2017(3):13-17.

      [2]劉學燕.大學書院制:高校人才培養(yǎng)模式新探索[J].教育探索,2020(5):12-16.

      [3]錢再見.榮譽學院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理念、困境與路徑:以榮譽教育為視角[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 (1):65-74.

      [4]鄧磊,楊甜.古典大學文化生活的現代續(xù)延:英式住宿學院的緣起、承繼與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3(9):89-94.

      [5]RICHARD N S.The Harvard Century,the Making of a University to a Nation[M].New York:Simonand Schuster.1986:69.

      [6]曹倩,蔡映輝.中美大學住宿學院管理比較研究:以耶魯大學、汕頭大學為例[J].煤炭高等教育,2013(4):35-39.

      [7]PASCARELLA E,TERNZINI P.How College Affects Students:Findings and Insights from Twenty Years of Research[M].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1:87-89.

      [8]谷賢林.導師制·午后茶·住宿學院與一流大學的人才培養(yǎng)[J].比較教育研究,2003(9):27-30.

      [9]劉永章.劍橋大學學生培養(yǎng)與服務的經驗及啟示[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9):104-107.

      [10]別敦榮.大學書院的性質與功能[J].高校教育管理,2015,9(4):44-49.

      [11]沈琛華,張怡,傅筱忱,等.耶魯大學住宿學院內部組織結構、外部關系的比較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2007(6):67-71.

      [12]過勇.本科教育的組織模式:哈佛大學的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6(1):64-73.

      [13]陳廷柱,段夢涵.變遷中的英國寄宿制學院及其對我國高校書院制改革的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5(12):97-103.

      [14]鄧磊.培養(yǎng)整全之人:大變革時代的美國大學理念煥新及其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7(3):97-103.

      [15]CHICKERING A.Commuting Versus Resident Students[M].San Francisco:Jossey- Bass,1974.

      [16]劉海燕.雙院協同育人:現代大學書院制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J].江蘇高教,2017(3):35-38,75.

      [17]徐波,蒼玉權.美國高校宿舍教育的歷史分析:宿舍與人才培養(yǎng)[J].復旦教育論壇,2014(5):91-96.

      [18]李立國.普及化高等教育應該是一流多元[N].光明日報,2016-11-08.

      [19]張家勇,張家智.哈佛大學本科生住宿制和導師制[J].比較教育研究,2007(1):75-79.

      [20]薛成龍,鄔大光.論學分制的本質與功能:兼論學分制與教學資源配置的相關性[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7(3):138-156,192.

      [21]INKELAS K.The National Study of Living-Learning Programs:2007 Report of Findings[DB/OL].(2008-08-29).http://www.livelearnstudy.net.

      [22]蔡俊蘭.繼承與創(chuàng)新:香港中文大學書院制研究[J].高教探索,2017 (5):94-100.

      [23]何毅.現代大學制度視域下的大學書院制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134.

      (責任編輯 陳志萍)

      利辛县| 榕江县| 阿克苏市| 璧山县| 中阳县| 右玉县| 南溪县| 建平县| 夹江县| 昆明市| 交城县| 银川市| 丽水市| 仁化县| 西盟| 阳高县| 综艺| 东乡县| 广灵县| 盐池县| 西安市| 崇信县| 公主岭市| 南漳县| 平南县| 叙永县| 五家渠市| 天全县| 徐闻县| 贺州市| 三亚市| 西林县| 怀安县| 布尔津县| 班玛县| 马尔康县| 红原县| 崇阳县| 禹州市| 沂源县|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