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申
最近一次去首都體育館(簡稱“首體”),大概是在幾年前。那時候的首體,基本上被花樣翻新的展銷會與音樂會所占據(jù)。這與我兒時印象中的首都體育館并不完全一致。前不久,我從首體門前路過,發(fā)現(xiàn)那里正在進行著大規(guī)模的場館改造,希望改造后的首體,還能多多少少地留下些值得人們回味的東西。
首都體育館,年代的記憶
兒時的首體,不過是參觀了北京動物園、北京天文館之后的順帶“景點”。當然,對于體育活動一直提不起足夠興趣的我而言,能夠踏踏實實地看一場比賽,簡直從未出現(xiàn)在自己的人生經歷中。童年記憶里(上個世紀80年代)的西直門外地區(qū),除了觀賞動物、通過蔡司儀觀看模式的星空之外,包括北京展覽館、紫竹院公園、國家圖書館在內的一系列地點,似乎都不屬于我。至于當時還“鮮為人知”的五塔寺北京石刻博物館,并未出現(xiàn)的北京古生物館等,更不可能成為我的童年回憶。
就在此時,一場滑冰比賽讓我偶然與首都體育館“邂逅”。那時候的我,被家人領著步入觀眾席,坐在椅子上眺望遠方的參賽運動員們。場內的燈火通明,現(xiàn)場氣氛十分熱烈,入席前一頓飽飯下肚的我卻昏昏欲睡。待比賽進入高潮時,據(jù)我家人事后的回憶,我正在輕輕地打著呼嚕。等到比賽結束,我已經徹底進入深睡眠,且被家人背著離開首都體育館的。
這座被我“睡過去”的首都體育館,比我要年長12歲。若是從“坐胎”之日算起,它則大我14歲。據(jù)我大表哥講,首體奠基的時候,正好趕上他的出生。我姑父包祝福糖果所用的報紙,就刻印著“興建首體”的相關報道。而今,我大表哥已然兩鬢斑白了,首都體育館也“老”了。
從文獻記載來看,首都體育館興建于1966年6月,完成于1968年10月。除主席臺外,首體觀眾廳的坐席為1.8萬個。如此數(shù)量,要遠超過北京體育館球類比賽館的6000多人、游泳館的2000多人,也要超過工人體育館的1.5萬人。由此可見,這是當時北京城內外體育館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當然,有人會說,工人體育場能容納8萬人,先農壇體育場也能容納3萬多人呢。要知道,那可是體育場啊,其設施水平要低于室內的體育館。
首都體育館建造于一段極為特殊的歷史時期,在此期間,首體的建設質量尚能得到基本保證,且使用了如此多的年頭,這事本身就很了不得。我手里有一本1985年由北京建設史書編委會撰寫的《建國以來的北京城市建設》。在該書的“體育場與體育館”章節(jié)中,先后提到了改擴建的先農壇體育場、陶然亭游泳場、北京體育館、工人體育場、工人體育館、崇文區(qū)自行車賽車場、石景山區(qū)摩托車賽車場、首都體育館、懷柔水上運動場、北京軍區(qū)體育館、崇文區(qū)體育館路的部分場館(跳水館、體操館、羽毛球館)等,基本上將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的首都體育場館介紹了一遍。書中所用篇幅最多的,居然不是工人體育場、工人體育館,而是我們目前講述的首都體育館。這或許能體現(xiàn)首體在北京城市建設者心里的分量。
首都體育館早已成為特殊地標
作為新中國誕生后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場館,首都體育館在建筑設計中,采用了一系列國內最新技術。比如:以活動看臺來調整比賽場地大小,根據(jù)活動項目的不同要求,在比賽場地中采用機械拖動的大單元活動式木地板來更換場地的方式。在木地板底下,有30米×61米的冰球場。比賽廳屋蓋結構形式,選用平板形雙向空間鋼網(wǎng)架和高空組裝工藝,整體屋蓋支撐在四周的64個柱頂支座上。冰場的制冷,采用低溫氨液通過排管的直接蒸發(fā)制冷系統(tǒng)。在場館頂棚構造中,則采用自重輕、剛度大、吸引能力強的阻燃材料。所謂“自重輕”,就是采用鋼結構搭建的建筑物,它的結構自重相比混凝土建筑要輕。眾所周知,鋼材的密度要比混凝土等建筑材料密度大,按說鋼結構要比鋼筋混凝土結構重。其實并不是這么回事,因為鋼材的強度與密度之比,要比混凝土密度與強度比大得多,所以鋼結構建筑要更加“輕盈”。所謂“剛度大”,說的是在工業(yè)與民用建筑設計中,剛度和柔度的概念貫穿結構計算的全過程??拐鹪O計,就是要保證結構有一定的剛度,即有一定的抗變形能力。在“吸引能力強”方面,首體能做到容量達18萬立方米的觀眾廳內,其音響的混響時間降至1.7秒。混響時間是指聲源停止發(fā)聲后,在聲場內還存在著來自各個界面遲到的反射聲所形成的聲音“殘留”現(xiàn)象。這種屬殘留現(xiàn)象的長短以混響時間來表述。房間的混響時間決定于室內空間的大小,墻壁表面吸聲材料的性能,結構和分布,以及室內的設備。若講得通俗一些,以室內場館舉辦演唱會為例,若混響時間過長,聲音就會混亂,時間長了聽眾便會產生疲勞感,演唱也會很吃力,唱歌“累”;混響時間適中,清晰度就高,若是在此演唱便輕松,適合長時間演唱。
從使用方面來說,首都體育館創(chuàng)造了國內體育場館的多項第一:第一座可以舉辦花樣滑冰、短道速滑與冰球等冰上賽事的體育館;第一座由國內自行設計建造的裝配式看臺;第一次使用大單元活動式木地板實現(xiàn)冰場與籃球場之間的功能轉換等。
除了以上這些最新的技術,首都體育館還設置了空調、冷凍系統(tǒng),安裝了擴聲、轉播、傳真、計時記分、通訊等在當時領先全國的設備。過了一些年,為了舉辦1985年的世界體操錦標賽、1986年的世界冰球C組錦標賽與世界擊劍錦標賽,一座當時國內功能最完善、設備最齊全的以冰球、體操和藝術體操為主的綜合性訓練場館拔地而起,就坐落在首體老建筑的東側,其建筑面積達到1萬平方米。這座訓練館的建成,使得首都體育館一躍成為國內外大型運動會的主要比賽場地,也是上個世紀80年代國內規(guī)模最大、功能最多、使用范圍最廣的綜合性體育館。
北京的體育場館建造,大體分為四個階段(也就是所謂的“四代建筑”)。其中,第一階段又分成三個時期,即“一五”計劃時期、“二五”計劃時期和“三五”至“六五”計劃時期。“一五”計劃時期,興建的是以北京體育館為代表的體育建筑。其優(yōu)點在于填補了北京體育建筑的空白,初步滿足了國家隊、北京隊運動員的訓練與比賽需要。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適應國際上重要體育項目的交流,與首都市民的運動需求。其缺點在于場館規(guī)模有限,數(shù)量不多,在使用方面存在著一系列問題?!岸濉庇媱潟r期,興建的是以工人體育場為代表的體育建筑。這些建筑較為充分地貫徹了“適用、經濟、在可能條件下注意美觀”的建設方針,與“以人為主、物為人用”的設計理念。在建設過程中,制定了許多符合我國當時國情的新指標,并從建筑布局、建筑風格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理論?!叭濉敝痢傲濉庇媱潟r期,雖然經歷過一段動蕩,但以首都體育館為代表的體育建筑,卻在諸多方面達到了國內同類建筑的一個新高度。上述這些建筑,共同構筑了新中國的第一代體育建筑。
即將上演冰上的舞蹈
此后,隨著1984年北京成功獲得1990年第十一屆亞運會的主辦權,一批新的體育場館開始大規(guī)模興建。這包括20座新建場館、13座改建場館等,其中以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北京大學生體育館、英東游泳館、光彩體育館等為代表。這便是第二代體育建筑。
待到2001年北京成功申辦2008年奧運會,以國家體育場(鳥巢)、水立方為代表的第三代體育建筑出現(xiàn)。而今,在籌辦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過程中,第四代體育建筑開始呈現(xiàn)于公眾視野。
在第四代體育建筑問世的同時,作為第一代體育建筑杰出代表的首都體育館,正在進行著升級改造,以滿足冬奧會期間舉辦花樣滑冰和短道速滑比賽的要求。其實,早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夕,為了滿足奧運會排球比賽的需要,首體已經進行過結構加固與內部功能的改造。待到2016年,首都體育館被列入首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