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試析黃季剛的形聲字研究法

      2021-05-25 05:57:54
      殷都學刊 2021年1期
      關鍵詞:形聲訓詁聲韻

      黃 冉

      (云南大學 文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1)

      一、黃季剛評清代形聲研究

      清代是傳統(tǒng)小學的鼎盛時期,學者推崇《說文》,重視六書的研究。就形聲而言,黃季剛說:“有清一代研究象形、指事、會意者多,故三者多已發(fā)其精蘊;研究形聲者少,故形聲今猶未大明?!?1)黃侃述,黃焯編:《文字聲韻訓詁筆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36頁。黃季剛簡潔概括了清代形聲字研究情況。研究形聲者少,故形聲今猶未大明,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

      第一,從研究形聲字的文章數(shù)量來看,清代學者專門研究形聲的較少。丁福保編纂的《說文解字詁林》(包括正編和補遺)是清代學者研究《說文》成果的匯編。據(jù)李國英統(tǒng)計,《詁林》收錄有關六書的文章共118篇,其中專門研究形聲字的只有2篇,占比1.7%。

      第二,清代學者對形聲字研究有待深入。清代出現(xiàn)了很多以聲母統(tǒng)領諧聲字的著作,如姚文田《說文聲系》、嚴可均《說文聲類》、戚學標《漢學諧聲》、張惠言《諧聲譜》、丁履恒《說文諧聲》等,但是這些著作類似諧聲表性質。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學者大都依據(jù)自己的聲韻體系對形聲字進行分類歸部,很少作進一步深入研究。

      第三,由于時代所限,清代學者的形聲研究存在不足。清代是傳統(tǒng)小學的鼎盛時期,清代學者推崇《說文》,研究蔚為大觀,最具代表性的是《說文》四大家,段玉裁、王筠、桂馥、朱駿聲。即便是《說文》四大家,對形聲字的研究也存在諸多問題,如桂馥、王筠,對形聲之字,無所推求。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雖自以定聲命名,而于音韻之學恒多謬見。形聲之義,絕無發(fā)翔”(2)林尹:《形聲釋例》,《制言》1936年第10期。。段玉裁精通古音,有《六書音韻表》,根據(jù)諧聲系統(tǒng)得出“同諧聲者必同部”的結論。段氏《說文解字注》雖多卓見,“但是對形聲字的研究或執(zhí)泥于韻部遠近,或改偏旁以就己意,于形聲之解難以明徹,病同二徐”(3)林尹:《形聲釋例》,《制言》1936年第10期。。由以上三點我們可以看出,黃季剛對清代形聲字研究的評價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二、從學術史看形聲字研究存在的問題

      黃季剛對前人形聲字研究存在的問題有清醒的認識,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關系上:一為子母語音關系,即不能正確處理、解釋子母語音關系;二為子母意義關系,將子母之間的形義關系或聲義關系絕對化。

      (一)子母語音關系方面

      諧聲材料是古音研究的重要材料之一。黃季剛總結古音學家在利用諧聲材料進行古音研究時,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對許書妄加刪改,改易偏旁以就己意”(4)黃侃述,黃焯編:《文字聲韻訓詁筆記》,第87頁。;“執(zhí)古音無變之論”(5)黃侃述,黃焯編:《文字聲韻訓詁筆記》,第52頁。;“拘執(zhí)部分遠近”(6)黃侃述,黃焯編:《文字聲韻訓詁筆記》,第70頁。。

      (二)子母意義關系方面

      對于形聲字與聲母之間的意義關系,或者說是聲符如何表義的問題,宋代學者主張“右文說”,清代學者主張“右聲說”。沈括《夢溪筆談》:“王圣美治字學,演其義為右文。古之字書皆從左文,凡字其類在左,其義在右。如木類其左皆從木。所謂右文者,如戔,小也。水之小者曰淺,金之小者曰錢,歹之小者曰殘,貝之小者曰賤。如此之義,皆以戔為義也。”王子韶“右文說”研究一組同聲母形聲字的關系,但“右文說”將范圍僅局限于“右文”,受到形體的束縛。清代學者已認識到“右文說”的弊端,對音義關系的研究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王念孫、王引之父子提出“就古音以求古義,引申觸類,不限形體”。黃承吉《夢陔堂文集》里主張“右聲說”,即“字義起于右旁之聲說”。劉師培大暢其流,在《論字義之起原》一文中說:“上古音起于義,故字義咸起于右旁之聲?!鼻宕鷮W者在對“右文說”以形表義批判的同時,又走向另一極端,即過分強調聲義關系。正如王寧先生所評價:“他們沒有對形體和音義關系加以具體分析,沒有看到作為表意文字的漢字,標音標義的造形特點一直沒有完全消逝。”(20)王寧:《訓詁學原理》,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5年,第134頁。無論是宋代“右文說”,還是清代“右聲說”,都沒有正確處理好形、聲、義三者之間的關系。

      三、黃季剛形聲字研究法

      黃季剛有意識地吸取了前人形聲字研究中的經(jīng)驗教訓,同時繼承章太炎先生“形體聲類,更相扶胥”的主張以及求根求源的學術思想,形成了較為科學的形聲字研究之法。

      (一)以音韻解形聲

      黃季剛說:“夫文字雖至四萬有余,而不出聲音四百之外。以有限之聲音,御繁多之文字,是則必相聯(lián)貫,而有系統(tǒng)可尋。故吾國文字音近者義往往相近,由聲音為維系語言文字之重要資料也。”(21)黃侃述,黃焯編:《文字聲韻訓詁筆記》,第55頁。“形聲一書,非以音韻解而決之,不足以索其隱也?!?22)黃侃述,黃焯編:《文字聲韻訓詁筆記》,第183頁。季剛先生強調要以音韻去解形聲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二)強調形、音、義結合

      對于“右文說”與“右聲說”,黃季剛評價說:“以聲韻貫穿訓詁,而不拘執(zhí)于形體,可以補二王之說。然此至清儒始得明之。黃承吉為曲直通之說,少病粗略。若王念孫則不謂之哲人不可也。然凡同音者必同義乎?按同音者雖有同義,而不可以言凡?;茨鲜c瑟同音,周人謂玉為璞,鄭人謂鼠為璞,此音同而不必同義也。物有同音而異語者,亦有同語而異音者。同音異語,如虱與瑟。同語異音,如《爾雅》初、哉、首、基,俱訓首是也。同音者不必有一定之義,同語者不必一音,而往往同音。如江、河、淮、海、漢、湖、洪、沆皆大也。洪與紅亦同,鴻、訌亦有關。若言凡匣母字皆有大義則非?!?31)黃侃述,黃焯編:《文字聲韻訓詁筆記》,第49頁。這里黃季剛對形、聲與義的辯證關系進行了闡說,指出前代學者在處理三者關系時存在以偏概全的現(xiàn)象。一方面,認為應以“聲義同條”解聲母表義,而不應執(zhí)于形體。雖然形聲字從何聲,即從何義,實居多數(shù)。然而也有些聲母同而聲義各有所受,“如眾水同居一渠,而來源各異。”黃焯也說:“若夫治右文之說者,亦須先明二事:一,于音符字須先審明其因素,不應拘泥于字形。蓋音素者,語言之本質;音符者,字形之跡象。音素即本真,而音符有假借?!?32)黃侃述,黃焯編,黃延祖整理:《黃侃國學講義錄》,第263頁。在《手批說文》中,黃季剛以兩千多條“聲通”來溝通聲符通用的情況。另一方面,強調聲義關系也不可言“凡”,不能將音義關系絕對化。音義關系是由社會約定俗成的,同樣的聲音可以表示不同的意義,如黃季剛所說“同音異語,如虱與瑟”。同樣的意義也可以用不同的聲音來記錄,如《爾雅·釋詁》:“初、哉、首、基,首也”均表示開始的意思??傊?,黃季剛認為“同音者不必有一定之義,同語者不必一音,而往往同音”,但不可言“凡”。

      黃季剛繼承了章太炎先生的“形體聲類,更相扶胥”思想,在形聲字研究中強調形、音、義結合。黃季剛認為形、音、義三者雖分,其實同依一體。有其一必有其二,譬如束蘆,相依而住?!靶W必形、聲、義三者同時相依,不可分離,舉其一必有其二。”(33)黃侃述,黃焯編:《文字聲韻訓詁筆記》,第48頁。對于形聲字聲母含義的情況,黃季剛說:“凡以聲定義,必以形檢之。否則《爾雅》《廣雅》已足于用,《說文》可以束之高閣矣。以形檢之,同聲之字,未必同義,如‘錄’字即無福祿之義。故聲義往往相符,而必以形檢之。如不論其形,則何以知‘瑟’之不為‘蝨’也?!?34)黃侃著述,黃建中整理:《說文箋講》,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189頁。

      (三)將尋根求源貫穿于形聲研究

      章、黃處于民主革命烈火正旺的年代,章太炎將學術活動與革命活動緊密結合起來,提倡用國粹激動“種性”,增進愛國的熱情。黃侃繼承其師章太炎的學術理念,以關心國家民族命運為出發(fā)點,并把這一精神貫徹到學術研究中,他說:“做學問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后世開太平’。”(35)殷孟倫:《談黃侃先生的治學態(tài)度與方法》,《量守廬學記》,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5年,第41頁。故而王寧先生認為:“必須把章黃的學術思想,放在他們革命活動的大背景中去理解。章黃對語言和歷史的重視,無一不是與他們的革命思想相關?!?36)陸宗達、王寧:《訓詁與訓詁學》,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341頁?!罢曼S把《說文》學發(fā)展到歷史語言學的高度,并且無處不貫穿用同源同根的語言文字來激發(fā)熱愛祖國、忠于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的革命內(nèi)容。”(37)黃侃述,黃焯編:《文字聲韻訓詁筆記》,第48頁。

      黃季剛認為,“夫世間之事物雖多,而人之接觸事物,不出五官耳目,而有一定之觀念,本為單簡。然五官之認識雖有限,而意識之變化則多。但表意識之語仍為有限者,以聲音有限,而止有四百余故也。義由音生,故謂吾國字義止四百余亦可。”(39)黃侃述,黃焯編:《文字聲韻訓詁筆記》,第55頁。

      (四)以系統(tǒng)條理之法研究形聲字

      黃季剛學術思想的一個突出特點是重視系統(tǒng)性、條理性。“夫所謂學者,有系統(tǒng)條理,而可以因簡馭繁之法也。明其理而得其法,雖字不能遍識,義不能遍曉,亦得謂之學。不得其理與法,雖字書羅胸,亦不得名學?!?40)黃侃述,黃焯編:《文字聲韻訓詁筆記》,第3頁。在形聲字研究中,黃季剛強調條理性、系統(tǒng)性。“凡字必有所屬,孤立之字,古今所無?!?41)黃侃述,黃焯編:《文字聲韻訓詁筆記》,第46頁。“提挈綱維,止在初文數(shù)百,自是以降,要皆由初文變易孳乳而來也?!?42)黃侃:《黃侃論學雜著》,中華書局,1964年,第3頁。對于求文字系統(tǒng)條例的方法,黃季剛說:“研究形體,必須由上而下,以簡馭繁,追究聲音,必須由下而上,由繁溯簡也?!?43)陳新雄:《文字聲韻論叢》,(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403頁。這包含了兩個層次的內(nèi)容:第一,從字形上來說,求文字系統(tǒng),由聲母(象形、指事)統(tǒng)攝其形聲字,即由上而下;第二,從音義角度來說,求語言之統(tǒng)系,要由下而上。也就是說,對形聲字要求其本義,進而求其根源。黃季剛說:“凡會意形聲之字,必以象形指事為之根?!驎?、形聲以求象形、指事之字,是求其本字也。”(44)黃侃述,黃焯編:《文字聲韻訓詁筆記》,第57頁。“文與字之關系既得,則條理系統(tǒng)不言自明?!?45)黃侃述,黃焯編:《文字聲韻訓詁筆記》,第45頁。對于以上兩個層次來說,文字系統(tǒng)是表層的,從音義角度求語根、求本原是深層次的,也是其根本目的。

      四、結語

      陸宗達與王寧兩位先生在《訓詁與訓詁學》中說:“與乾嘉《說文》學相比,章黃的成就有兩個重大的轉變:一是由形義系統(tǒng)的探討轉變?yōu)橐袅x系統(tǒng)的探討,二是由共時平面的研究轉變?yōu)闅v史源流的研究。”(46)陸宗達、王寧:《訓詁與訓詁學》,第344頁。章黃學術的這兩個轉變,在黃季剛形聲字研究法中得到了集中體現(xiàn)。

      一是由形義系統(tǒng)的探討轉變?yōu)橐袅x系統(tǒng)的探討,由文字的研究轉變?yōu)檎Z言的研究。與前代學者將小學作為經(jīng)學附庸,研究意義目的是為了通經(jīng)學相比,這不但標志著章黃的語言文字之學走上了獨立發(fā)展的道路,同時也表明章黃已經(jīng)由單純的文字研究,上升到語言層次的研究。黃季剛主張以聲韻來統(tǒng)攝文字,強調形音義結合。文字是語言的轉寫,是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的孳乳與語言的派生發(fā)展息息相關。因此黃季剛說:“語言先于文字,故吾人語言不能書出者以此。夫言不空生,論不虛作,萬無無此語言而虛造此字者,故凡文字之作,為語言生,息息相應?!?47)黃侃述,黃焯編:《文字聲韻訓詁筆記》,第55頁。在黃季剛所求的文字、語言系統(tǒng)中,文字系統(tǒng)是語言系統(tǒng)的承載,語言系統(tǒng)是其最終目標。

      二是由共時平面的研究轉變?yōu)闅v史源流的研究。黃季剛強調形、音、義相結合,以系統(tǒng)條理之法研究形聲,將求根探源的思想貫穿于形聲研究。黃季剛認識到形聲字字從何聲,即從何義,實居多數(shù),然而也有些聲母同而聲義各有所受。因此,要以聲義為線索,將同從一聲母的形聲字,按其各自的音義脈絡進行系聯(lián),求根探源。在初文階段還可以進一步推求本原,“往往集數(shù)十初文而聯(lián)為一貫,用以得文字之太初?!?48)黃侃述,黃焯編,黃延祖整理:《黃侃國學講義錄》,第4頁。從章太炎的《文始》到黃季剛的《說文同文》以及《手批說文》中的“由來”術語,無不體現(xiàn)章黃強烈的根源意識。正如王寧先生所總結:“語言的、歷史的、民族的這三個特點,決定了章黃《說文》學的全部體系是源流相系,言文相應與構用相證的,這一體系的全部核心在求根探源。”(49)陸宗達、王寧:《訓詁與訓詁學》,第342頁。

      猜你喜歡
      形聲訓詁聲韻
      論字詞訓詁與文本闡釋的互動關系
      當代詩詞史稿(十二)——聲韻改革成果概覽
      中華詩詞(2021年3期)2021-12-31 08:07:34
      《說文》形義匹配思想與訓詁價值
      文學閱讀中提問的“三性”與“三指”
      論文化背景知識在訓詁中的作用
      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要巧“借”
      根據(jù)“形聲”記漢字
      中國詩歌聲韻演變發(fā)展略
      中華詩詞(2017年5期)2017-11-08 08:48:28
      偏旁部首知多少
      普通話聲韻配合表的規(guī)范問題
      安新县| 新晃| 屏南县| 花莲县| 闻喜县| 苏州市| 九龙县| 平遥县| 余干县| 剑阁县| 文安县| 五河县| 渝北区| 临城县| 苏尼特右旗| 中卫市| 汾阳市| 托克逊县| 和林格尔县| 信丰县| 汪清县| 太湖县| 亳州市| 分宜县| 垣曲县| 安岳县| 贵定县| 陕西省| 彰化县| 富源县| 道孚县| 扬中市| 阳城县| 龙川县| 京山县| 江都市| 罗定市| 上高县| 石楼县| 南川市| 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