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正平
我曾經親身體驗過開挖上海朱家角公社河道的艱苦勞動,也具有參加青浦縣縣屬河道建設的經歷,并見證了江浙滬聯辦的最大水利建設項目之一——太浦河工程。
開挖上海朱家角公社河道
1969年冬天,下鄉(xiāng)第二年我經歷了第一次開河。生產隊長說:“公社有開河任務,你是否愿意去?”開河是個新鮮活,我很想去體驗一下,況且開河工地還能偶然吃到肉,于是爽快地答應了。
開河工地在朱家角公社新揚大隊,我與十幾名農村青年在隊長的帶領下,搖著一條八噸水泥船去工地。船是我們臨時的家,船底鋪了一層稻草,再鋪上被子就是我們的床。十幾個人分別住在船頭、船艙與船尾,船頭、船尾地方狹窄,人進出只靠一個圓形的洞,把洞蓋蓋上后,里面漆黑一團,在微弱的電筒光照耀下,大家抓緊時間脫衣睡覺,誰要翻身必須通知旁邊的人同步進行。船艙稍微好一點,至少可以通風透光。小青年們難得睡在一起,在黑暗里嘻嘻哈哈打鬧不停。
煮飯要用行灶,它是上邊大下邊小的陶器,上架鐵鍋,下部有個方孔,可以添木柴。不過這家伙很難侍候,搞不好會熏得你淚流滿面,小青年侍候不了它,炊事工作只能由隊長擔任了。
第二天,天蒙蒙亮,我們被《東方紅》《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樂曲喚醒,大家一骨碌爬起來,匆匆忙忙用冰冷的河水洗臉刷牙,凍得上下牙齒打架。隊長已經燒好一鍋飯,每人扒了一大碗,興沖沖地趕往工地。
天寒地凍、北風勁吹,可是工地上已經人聲鼎沸了,早起的生產隊已經干得熱火朝天。我們找到自己的地段,二話不說投入了戰(zhàn)斗。廣播里“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 的毛主席語錄激發(fā)了我們的干勁,挖泥裝擔,快步如飛,還要比賽誰挑得滿,跑得快,不一會兒就挖出了一個大坑。天雖冷,我們卻干得滿頭大汗,脫了外套,穿著襯衫來回穿梭,呼嘯的北風恰如電扇給我們送來涼風。小青年們干著自己的,看著隔壁生產隊,生怕他們超過自己。
吃午飯時,我們胃口大開,行灶上燒的飯?zhí)貏e香,一刨就是一大碗,一大鍋白菜加上幾根肉絲,吃得津津有味。很快鍋子見了底,大家又搶著吃又脆又香的鍋巴。為了明天能按時起身,我們無暇洗衣服,在昏暗的油燈下,早早地鉆進被窩,很快就進入夢鄉(xiāng)。
連續(xù)十天的努力,我們終于保質保量地完成任務。我累著但快樂著,結結實實地體驗了一把開河的艱辛和樂趣。
編印公社《水利戰(zhàn)報》
第二次參加開河是開掘青浦縣屬河道朱泖河。一名廣播員,一名土記者和我,三名知識青年組成了公社政宣組,借住在農民家里。我負責編印《水利戰(zhàn)報》,一架簡易的油印機加上刻蠟紙的鋼板、鐵筆是我的全部家當。土記者每天跑各大隊工地,收集各種信息、好人好事,經過篩選,一部分由廣播員播出,一部分刊登在《水利戰(zhàn)報》上。戰(zhàn)報的文字有 “東風吹,戰(zhàn)鼓擂,紅旗飄飄軍號響!”“天大寒,人大干!”現在看來是程式化的語言,在當時卻很時髦,這些語言鼓動著人們大干快上。
在開河工地上,我碰到許多知識青年,閑聊中得悉大家愿意到開河工地來的主要原因是可以避免自己煮飯。
有的生產隊分到的地段是老舊河道改造,就會有許多麻煩。寒冬臘月,滴水成冰,河底的淤泥凍得跟石頭差不多,一鐵鏟下去,震得虎口麻木;下午太陽融化了凍土,淤泥就像一鍋粥,鞋被粘住拔不出來,讓人寸步難行,挑著一百多斤的擔子大汗淋漓地走上又高又滑的斜坡,倒掉黏糊糊的泥土時已經精疲力竭,可是迎接你的還是無盡的重擔,這樣的勞動強度確實是匪夷所思的。
在青浦縣
水利指揮部工作
第三次開河是開掘縣屬河道西大盈江,我被抽調在縣開河指揮部政宣組工作,參與編輯《青浦縣水利戰(zhàn)報》。
我們到工地采訪,波瀾壯闊的場面時時激蕩著我們的心。十幾公里的開河工地像長龍伸向天邊,紅旗隨風飄揚,廣播里革命口號、革命歌曲響徹云霄,人們在河道里肩扛人擔,像螞蟻一樣運送著泥土;短短半個月在一馬平川的大地上啃出了一條河道,把淀山湖水通過漕港河與吳淞江連通起來,再注入黃浦江而流入大海。千萬農民如燕子銜泥一般,把幾萬立方的土塊挖出來,壘成河堤,在地圖上平添了一條河流,而使用的工具竟是鋤頭鐵鏟、扁擔畚箕等原始工具。
在縣開河指揮部,我們有幸看到了開壩放水的場面。開河大軍撤走后,我們隨水利局技術組到達堤壩處,大壩早已被挖成薄薄的一片,在幾名壯漢的鐵鏟鋤頭狂轟濫炸下,大壩頓時出現了一個大缺口,一股江水洶涌地沖進新開河道;缺口越來越大,水流越來越急,“轟”的一聲,壩體終于在人工和水流沖擊下徹底崩潰,流水一瀉千里,河水急劇上升,最后與對面大壩沖過來的水流匯合而趨于平靜,至此開河工程才算大功告成。西大盈江的開掘成功,緩解了青浦西部地區(qū)排水不暢的問題。
參與江浙滬聯辦的
最大型水利工程之一
1991年11月,我第四次上開河工地,參與見證了太浦河第三期的疏浚工程。這是江浙滬聯辦的最大型水利工程,斷斷續(xù)續(xù)進行了37年,工程量比縣屬河道大很多倍。
太浦河是一條連通太湖與黃浦江的排泄太湖洪水兼顧為黃浦江引水的流域性骨干河道。全長57.62公里,河面寬200米,流經江浙滬三省市15個鄉(xiāng)鎮(zhèn),其中江蘇段40.75公里,上海段15.24公里(青浦境內12公里),與西泖河匯合后注入黃浦江。
青浦在太湖下游,地勢低洼,河道容易淤塞,水災頻發(fā)。1949年夏,大雨連綿,又遭臺風襲擊,湖水猛漲,青浦縣淹沒農田62.5萬畝。1954年5月至8月,連續(xù)降雨974.6毫米,再加上長江洪峰下泄,江水上漲,全縣受災農田67.73萬畝。11萬畝顆粒無收,15萬畝嚴重減產。面對洪水肆虐,政府組織廣大農民,在江南大地上掀起了根治太湖水患的水利建設高潮,其中最重要的工程就是開挖太浦河。
由于地處江、浙、滬三個不同省市,步調不統一,因此開挖太浦河出現了一波三折的情況。太浦河工程分為三期:第一期開始于1958年10月,止于1959年7月;第二期開始于1960年春,因資金、勞力、材料不足而停工;第三期開始于1991年末,至1995年河道全線貫通。
1991年夏,太湖地區(qū)發(fā)生特大洪水,蘇州、無錫、常州大片城鄉(xiāng)被淹沒,損失上百億元。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和全國防汛總指揮、國務院副總理田紀云,親臨視察太浦河,并在吳江平望召開江、浙、滬抗御太湖洪水現場辦公會。會上田紀云指出:“洪水總要找出路,洪水自找出路比人為打開出路的損失大得多。與其讓洪水自找出路,還不如人為地給它一條出路?!彪S后下令炸開錢盛蕩壩,太湖洪水第一次通過太浦河直接流入黃浦江,匯入東海,使太湖洪水位迅速下降。同年10月,國務院決定興建治理太湖“十大工程”,其中排在首位的第一項工程就是疏浚太浦河。11月19日,國務院發(fā)出《關于進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決定》,提出“在八五期間著重解決太湖洪水出路問題”。同年11月,太浦河第三期工程上海段、浙江段動工。1992年11月,江蘇段動工,打響了太浦河第三期工程全面開工的戰(zhàn)役。
太浦河第一期工程時我才十一歲,無緣參加;1978年第二期工程時上海未開展行動。我親歷的是1991年11月開始動工的太浦河第三期工程,擔任的是太浦河工地政宣工作。
記得當時青浦的太浦河工程指揮部設在練塘鎮(zhèn)北王浜,具體負責的是縣水利局技術科長劉心奎(后升為局長)。第三期工程青浦段主要內容是疏浚河道和修正、拓直河岸,大批的技術員做了大量的測繪工作,然后依靠大型機械施工,摒棄了落后的人海戰(zhàn)術。挖泥船把航道挖深挖寬,清淤船把淤泥通過超長的管道吹到岸上,挖掘機伸出長臂把河灘邊的淤泥挖去,堆放到沿河修筑成公路雛形,壓路機隨后跟上,筑成沿江公路,最后兩邊植樹綠化,形成沿江公路林蔭道,既能作為防汛大堤,又能成為交通運輸、巡視水文狀況的路線。機械化程度的提高促進了生產力的發(fā)展,也節(jié)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農民再也不用拋妻別子來到他鄉(xiāng),干超負荷的體力活,這期工程對社會的牽動不大,比起第一、二期工程動輒幾萬人投入戰(zhàn)斗來,那是靜悄悄的戰(zhàn)役,除了水利局的工作人員和外聘的工程隊外,幾乎沒有在社會上掀起多少浪花,未影響農民的生活。
太浦河第三期工程分別由太湖流域管理局和上海市水務局、江蘇省水利廳、蘇州市和吳江縣組織實施。累計疏浚河道42.4公里,修建護坡73.52公里,完成水系調整項目,加固太浦閘、新建太浦河泵站、建成配套建筑物36座,防洪工程和跨河橋梁3座,實施浦南防洪補償,新建水文設施和工程管理設施等。工程總投資40151萬元,其中中央投資28992萬元,江蘇省投資11159萬元。
經過兩年機械化操作,太浦河全線疏通,從根本上提高了太湖地區(qū)的抗洪能力。2000年12月,國務院批準上海市提出的投資2億元建造太浦河節(jié)制閘,建設流量為300立方米/秒的太浦河泵站工程,確??菟谔凶銐虻乃苛魅朦S浦江,保證上海市用水和改善黃浦江水質。修成后的太浦河節(jié)制閘全長45.6米,29孔,泄洪量可達到580立方米每秒。
從此太浦河像巨龍一樣,安靜地俯臥在太湖到黃浦江之間,承載著將太湖地區(qū)洪水排放到黃浦江,再流進長江注入東海的主要任務,消除了江浙滬地區(qū)的水患,配套的泵站調節(jié)著下游的水源,保障了農業(yè)生產安全;那寬闊的河面還可以通航500噸左右的運輸船,成為江浙滬水上交通的大動脈。
水利是農業(yè)的命脈,上世紀的水利建設一直惠及如今,不管公社開的小河,縣里開的中河,還是省市聯合開的大河,都在發(fā)揮著灌溉、通航的作用,雖然現在的水利建設依靠的是大型機械,不再需要我們用血肉之軀與大自然搏斗,但都離不開原有的基礎。我們不能忘記上世紀成千上萬個不知名的農民工為水利建設做出的貢獻。
(作者為上海市青浦區(qū)作家協會及美術家協會會員)
責任編輯? 崖麗娟? 姚亞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