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騏
1986年,經(jīng)朋友介紹我認識了張鈺老師。張老師是我國著名報人、皖籍文化前輩張友鸞先生的大女兒。在這一年,筆耕不休的張友鸞先生因為腦血栓而不能寫作了,張老師開始籌劃出版其父的作品。
孕育《張友鸞選集》
張鈺老師在當年6月5日回復我的信中說:
志斌同志:
來函敬悉,謝謝您的關(guān)注。老父年邁多病,近來又患腦血栓,筆耕難以再繼,目前我正在收集整理他的舊作,除應報刊約稿外,將陸續(xù)出版。《佛經(jīng)寓言選》已交人民文學出版社,年內(nèi)可望出書。另一部《中國寓言200》,因兩年前即由貴省出版局陳向東同志約定,已于最近送去,不知他是否交由您社出版。
除上述兩部書稿已脫手外,尚有幾部書稿正在抄錄校訂中,雖有幾家出版社前來索稿,但因種種原因未作最后應諾。鑒于桑梓之情,家父囑我奉告,如選題符合您社要求,當盡可能交您社出版。年內(nèi)可以脫手的雜文集有①《巴山夜語》(見《團結(jié)報》),為名人軼事類雜文,共300則,約十六萬字;②《掀髯談》(去年《合肥晚報》曾刊出過幾篇),為文史知識類雜文,約七萬字;③《??敝唷罚怨诺湮膶W作品研究為內(nèi)容的雜文,約十一萬字;《新聞舊話》,系新聞工作雜憶,約十余萬字。此外,還有幾部小說:《沈萬山》(最近南京《揚子晚報》連載了縮寫本,原文約八萬字)、《胭脂井》、《志公傳》(各約十五萬字),因均系以南京歷史故事為題材的評話小說,擬收在一起以《金陵傳奇》為書名。以上是我的計劃,也許在整理中有些修改變動。
專此奉復。即頌
編安!
來信請寄北京團結(jié)湖北二條#號樓#單元#室
張鈺6.25
張友鸞先生的作品理應由家鄉(xiāng)出版社出版,這些作品合乎黃山書社的“專業(yè)分工”,都是可以做的書。我給社領(lǐng)導看張老師的信,他們都說不知《中國寓言200》-稿。陳向東先生時任省出版局副局長,皖省有七家出版社,那部稿子想必陳局也有想法。不過社領(lǐng)導若是對張友鸞先生的作品有興趣,也可以主動向陳局爭取之。我意識到呈報選題的條件還不成熟,便主動要求赴京拜訪張老師,在領(lǐng)導批準后遂有9月北京之行。
我到京把一些具體想法(例如有關(guān)作品的版權(quán),《巴山夜語》可否適當改訂等)與張老師當面交流了。我向張老師表示可爭取黃山書社陸續(xù)選刊張友鸞的作品從而形成規(guī)模的個人意向。這就催化出《張友鸞選集》的設(shè)想,張老師9月28日來信開首就說:“匆匆一面未及詳談,亦未能稍盡地主之誼,深以為憾”,“(選集)一年之內(nèi)可整理出四部書稿”。這四部分別是《金陵傳奇》《古典編余錄》《草廠說部》《新聞舊話》?!督鹆陚髌妗泛汀缎侣勁f話》所收內(nèi)容如前信所述;《古典編余錄》疑即前信所說的《??敝唷分拿?,所收內(nèi)容同前信所述大致仿佛?!恫輳S說部》系新提出者,其“約35萬字,包括《賽霸王》《十五貫》《杏花莊》《魯齋郎》《清風樓》、《救風塵》《魔合羅》等七部中篇說部”(引自9 28信)。10月12日張老師來信云:
如選集的原則能落實,明年可先出“金”“古”兩部,“草”“新”可往后放一放,作為第二步;另外,第三步計劃是雜文集《巴山夜語》(加注釋后出版)及中篇小說集(從國民黨南京建都至南京解放初期的作品,反映這一時期各個階段的南京社會現(xiàn)象)。總之,每一步計劃都以雜文、小說搭配,這對出版社也有好處。
此時《張友鸞選集》呈報選題的條件已經(jīng)具備了,不過將近年底的年度選題論證工作,需要上會定取舍。
編輯沒有“現(xiàn)成飯”
我在京時聽張老師說起《中國報人小說叢書》編輯出版之事,回到社里跟同事和領(lǐng)導聊起,大家都認為不錯,我便打起了《中國報人小說叢書》的主意,請張老師詳加介紹叢書的情況。張老師非常幫忙,在10月12日來信中不僅作了背景介紹,還附了一份手寫的《(中國報人小說叢書)編輯說明》。
據(jù)說從中國有了第一份近代化報紙起,報紙就刊有小說,此后《官場現(xiàn)形記》等杰出作品都是先在報紙上發(fā)表的。我國近現(xiàn)代不少知名報人十分關(guān)心小說的創(chuàng)作,重視小說的社會作用,極力主張在報紙上刊載小說。一些報人更是親歷親為,致力于小說的創(chuàng)作,例如王韜、孫玉聲、李伯元、吳趼人、黃世仲、包天笑、李涵秋、周瘦鵑、嚴獨鶴、張恨水、張友漁、薩空了、蕭乾、張友鸞等。編輯說明指出:前輩報人受新聞工作職業(yè)特點的影響,接觸社會和人物的面都比較寬,觀察歷史和時局比較細致,掌握和運用材料比較多,因而他們的小說具有明顯的特色,在中國的文學史上占有一定地位,是中國近現(xiàn)代小說中不可忽視的一翼。
《中國報人小說叢書》有一個編委會,設(shè)想一次推出幾本報人小說,分年陸續(xù)出版。叢書第一本《春明外史》由中國新聞出版社出版后,該社“即因歸屬問題停業(yè)整頓,我也離開了出版社”,“對于出版社來說,這套叢書無論從社會效果或經(jīng)濟效益考慮,都是值得出的。這是我當初在新聞出版社時重點抓的書,可惜夭折了?!保ㄒ?986.10.12信)。其時編委會對該社在合作中沒有兌現(xiàn)一些承諾也已經(jīng)有了意見,大家對繼續(xù)把叢書搞下去也沒有了動力,一些人認為還不如搞自己的專業(yè)著作為好。
上述老報人中有些人的作品我在高中和大學時讀過,如《官場現(xiàn)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老殘游記》《痛史》《阿Q正傳》《家》等。通過了解并結(jié)合自己的認知,我覺得“報人小說”之命名是立得住的,叢書是具有社會價值的,因而有出版意義。我也深知沒有編委會的精誠合作,這套書是搞不成的。我在與張老師的溝通中說本社對叢書非常有興趣,而張老師則陸續(xù)向我明確了幾點:一、愿意做一個穿針引線的角色;二、部分編委會成員表達了愿意合作編輯出版叢書的意向;三、必須把有知名度的報人所寫的有代表性的小說逐一出版;四、方漢奇教授是叢書的負責人;五、赴京商談。
眨眼間就進入了1987年,似乎春節(jié)過后才算正是進入工作狀態(tài)。3月便有張老師的來信:“為使合作有個良好的開始,編委會同意將以下選目較貴社審定:1葉楚傖的《如此京華》(諷刺袁世凱稱帝,描寫當時北京社會情狀);2畢倚虹的《十年回首》(寫清末民初北京官場情事);3張恨水的《春明新史》(繼《春明外史》寫上世紀20年代北京社會現(xiàn)象);4張友鸞的《白門秋柳記》(寫國民黨監(jiān)督南京時新官僚階級形成)……此外尚有蕭乾的《落日》和薩空了、張友漁等的短篇小說集,亦可列入第一批選目?!保ㄒ?.24信)
“何時來京,盼先期函告。方漢奇教授為‘叢書編委會負責人,他經(jīng)常外出,必須事先約好面晤時間?!保ㄒ?.5信)“今接方漢奇先生信,他近期將去青島講學,8月10日左右回京。您如月初來京,逗留數(shù)日,當可與他面晤?!保ㄒ?.16信)
8月上旬,分管編輯業(yè)務(wù)工作的徐子芳副總編輯一行六人赴京開展組稿活動,其間我們與張老師等人面晤,但沒有見到方教授。后來張老師來信說:“方漢奇先生16日始返京,來函說,未能踐約與‘黃山諸公見面,深感抱歉;對你們提出的叢書名稱及出書的設(shè)想,表示無異議”(引自8.31信)。
憾事也堪憶
《張友鸞選集》和《中國報人小說叢書》在黃山書社都沒有付諸實施,很是遺憾。不過這段經(jīng)歷令人難忘,至今猶有回味和梳理的價值。
當年我對古代小說著迷,想在選題上搞出一點名堂來。一直以來古代小說類讀物是各社競相爭取的資源,上世紀80年代黃山書社曾出動編輯到揚州古籍書店、上海書店選書,選來的一些古舊小說在整理出版后發(fā)行量大,賺了些錢。我雖也去了揚州、上海,但沒有參加選書,而是與當?shù)嘏笥蚜硗獠邉澚诉x題,事后感到失去這次選書的機會可惜了。我當時又想另辟蹊徑做小說書,張友鸞先生的小說和《中國報人小說叢書》恰好給了我這樣的機會,從而形成了我盡力抓選集和叢書的動力。
當年黃山書社經(jīng)濟太困難了,決策者認為上述作品合在一起體量大,擔心投入資金出版后沒有經(jīng)濟效益,還要使用多個書號,遲遲沒有拍板定下做選集還是叢書。以至于張老師在先后來信中有“上月為叢書事曾去一函,不見回音,不知何故?”“已經(jīng)二十多天了,未曾收到來信”等不安。其實“取”則應當滿足張老師以及編委會人員的有關(guān)訴求,“舍”就應該盡快地告訴對方做不了,作為編輯個人不可能總是做“保持聯(lián)系”“跟進”“進一步了解情況”的工作。
那時作者方面做選集和叢書這樣的事兒也很不容易。在編委會的訴求中有一項是先期支付一些工作經(jīng)費用于開會、交通、復印等,張老師信中說:“……(僅前30萬字,圖書館即索復印費300元、資料費400元)。因不見你們消息,事情只得停頓下來。查找資料頗費時間和精力,我怕大家勞而無功,也不便催促……若無必要的經(jīng)費開支,我的組織工作也無能為力?!保ㄒ?.31信)又過了一個月,張老師來信說編委“都未曾與我聯(lián)系。看來,大家積極性不高”,“昨天去新聞所,得知何炳然同志突患胃癌,住院手術(shù)”(9.27),云云。何先生是編委,8月在京時見過面。
兩套有價值的圖書沒能出版,遺憾之外也有收獲。因為張鈺老師很有工作經(jīng)驗,知道重點難點要點亮點,諸如此類,但凡我想到的她都想到了,我沒有想到的她也想到了。我與張老師通信和電話交流以及見面洽談,像是相知相惜的業(yè)內(nèi)人士,既務(wù)實也節(jié)約時間。張老師深知編輯個人對選集和叢書是沒有拍板權(quán)的,來信內(nèi)容都很翔實,她還一直希望與社領(lǐng)導面談,這都是在幫助我推進選題工作。
張老師是安徽安慶人,1950年南京大學中文系肄業(yè),先后在《南京人報》、江蘇人民廣播電臺、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做記者、編輯。1979年調(diào)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先后任編輯出版室副主任、《新聞研究資料》副主編、《中國新聞年鑒》編輯等職(詳見《華夏婦女名人詞典》,華夏出版社1988年版)。
又知張老師44歲時喪夫,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都很優(yōu)秀……兒女先后成家,各自單立門戶,能體會母親的孤獨感,所以都支持母親跟陳明的“黃昏戀”。張鈺老師博學而溫婉,既能寫書編書,還能做一手好菜……2006年張鈺患食道癌,2016年去世(詳見陳漱渝《我憶陳明》,刊于2019年8月21日《文藝報》)。
2004年是張友鸞先生誕辰一百周年,張老師與女兒一道編選了《胡子的災難歷程:張友鸞隨筆選》,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5年出版。2015-2016年,商務(wù)印書館出版了《張友鸞作品系列》,包括《古譯佛經(jīng)寓言選》《中國古代寓言選》《中國古典戲曲故事七篇》。張友鸞先生的作品還有不少,張老師編輯出版工作《張友鸞選集》的愿望將能在該系列的繼續(xù)拓展下實現(xiàn)。
至于張老師以出版家視野所看好的并且當作“重點抓的書”的《中國報人小說叢書》,好像只有當年中國新聞出版社出版的《春明外史》一種,可謂曇花一現(xiàn)耳!而今卻見我友李輝兄策劃組織、大象出版社出版的“副刊文叢”,其策劃思想和出版價值與叢書前后踵續(xù),俱見前后報人聲氣相求、心曲相通。走筆至此,我對兩套書的回望就此打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