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艷
【摘 要】本文基于教育信息化2.0背景,分析《基礎護理學》課程教學目標,論述《基礎護理學》課程教學設計、教學實踐及教學反思,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進行闡述,旨在為護理專業(yè)信息化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2.0 護理專業(yè) 《基礎護理學》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3-0086-03
《基礎護理學》是護理專業(yè)的專業(yè)核心課程,是構成護理專業(yè)課程體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內科護理學、兒科護理學等專科護理學學習的基礎,是護理禮儀及人際溝通等課程的綜合應用。其為護生養(yǎng)成職業(yè)素養(yǎng)、專業(yè)價值觀奠定基礎,對護生今后臨床工作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教育部印發(fā)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正式提出教育信息化2.0,它是教育信息化的升級,即要實現從專用資源向大資源轉變、從提升學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向提升信息技術素養(yǎng)轉變、從應用融合發(fā)展向創(chuàng)新融合發(fā)展轉變。教育信息化2.0能使《基礎護理學》課程的教學更具趣味性、教學內容更簡單易懂,有效達成教書育人的目的。
一、《基礎護理學》課程教學目標
《基礎護理學》課程主要為社會培養(yǎng)既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又有過硬的護理技能和高尚的職業(yè)道德等較強綜合素質的護理人才。醫(yī)院臨床護理、社區(qū)護理、養(yǎng)老服務中心、康復中心等是護理專業(yè)人才就業(yè)的重點。護理專業(yè)人才的招聘機構及崗位情況詳見表1。
基于以上分析,可從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對《基礎護理學》課程教學目標進行定位。知識目標,即要熟練掌握護理專業(yè)的理論知識,能滿足工作需要;能力目標,即要能熟練和規(guī)范地操作各種護理技能,并有溝通交流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素質目標,即要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較高的職業(yè)道德。
二、《基礎護理學》課程教學設計與實踐
(一)教學內容分析
《基礎護理學》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入院護理、住院護理和出院護理。入院護理屬于門診護理,其教學重點體現在鋪床法、搬運法、生命體征測量法、標本采集、護理文件書寫等方面;住院護理屬于急診護理、安全護理、治療性護理、生活護理,其教學重點體現在臥位放置、無菌技術、口腔護理、導尿術、床上擦浴、藥物過敏試驗、霧化吸入、吸氧、心肺復蘇、靜脈輸液等方面;出院護理屬于健康指導病案管理,其教學重點主要體現在出院健康指導、尸體護理、病歷記錄等方面?!痘A護理學》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基礎護理工作流程息息相關,具體的基礎護理工作流程見圖1。
(二)教學策略
首先,以教育信息化2.0的教學理念為指導,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學習平臺。在課前,教師通過職教云平臺發(fā)布課前作業(yè),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習慣。在課堂上,教師借助信息技術,通過希沃助手、希沃傳屏、希沃白板、問卷星等進行教學。希沃助手、希沃傳屏均可實現手機與電腦、教室大屏幕傳屏;希沃白板具有時間回溯功能,可以記錄教師講課的過程,且可以隨時播放;問卷星可以幫助教師組卷,實現網上答卷、網上做題的功能,各軟件的主要用途見表2。這些軟件在使用功能上有重合之處,教師應結合實際教學情況,選擇更適合的教學軟件。其次,重視精品課程的建設,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采用科學先進的教學方法,健全管理制度,根據所學課程的不同制訂相應的教學內容,達到培養(yǎng)更多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三)教學過程
以《基礎護理學》中的《靜脈輸液》為例,從課前預習、課中學習及課后評價對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的護理專業(yè)信息化課堂進行設計。首先,教師在課前發(fā)布預習任務,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其次,在課堂授課中,教師選擇合適的信息化平臺進行教學。最后,在課程教學結束后,教師在信息化平臺布置作業(yè)、對學生進行評價、調整教學計劃。
1.課前預習
在正式課程開始前,教師通過職教云平臺發(fā)布課前任務,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完成預習和布置的測試題;同時開放訓練室,讓學生更多地動手操作并將動手操作過程錄制成視頻上傳到學習平臺。教師查看后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給學生評分,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優(yōu)化教學設計、確定教學重難點。
2.課中學習
第一步,任務驅動+自主學習,引入課程教學內容。教師先根據課前在信息化平臺上發(fā)布的任務及學生的預習情況,在課堂上通過情境任務,引導學生理解靜脈輸液的要點。然后,教師再在信息平臺上播放一段與本課相關的視頻,讓學生更清楚地了解即將要學習的課程內容,同時增加課堂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步,信息化學習+仿真模擬,突破教學重難點。采用教育信息化2.0的教學模式(見圖2),有效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與學習參與度。首先,教師利用信息化平臺對學生的課前預習情況加以點評,使學生對自己的真實情況有大概的了解,促使學生進一步完善學習計劃。其次,點評完成后,教師對靜脈輸液做示范,細致講解操作步驟,之后再讓學生練習,教師巡視和指導,幫助學生提高操作技能。教學重難點為:針對不同人群靜脈特點的輸液技巧,如脫水患者、肥胖癥患者、老年患者、水腫患者等不同的輸液方法,教師通過信息化平臺,采用圖片、視頻等形式進行講解。對脫水患者,可以采用視頻的方式向學生展示其靜脈特點和穿刺難因,教會學生采用拍打、按摩等方法使患者血管充盈,并讓學生一對一分組練習,在彼此扎好止血帶之后,嘗試上述方法,對比手背前后的血管變化;對肥胖癥患者,先要分析穿刺困難的原因,再教授靜脈穿刺技巧,教師可依據高度模擬的輸液臂模型進行教學,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并隨時解答學生的疑問;對老年患者,運用視頻方式展現老年人血管的特點,讓學生一目了然,然后再用三維動畫演示固定和穿刺的技巧;對水腫患者,運用三維動畫來表現其靜脈特征,示范穿刺技巧。最后,講解完教學重難點之后,教師制作一些小游戲鞏固學習效果、增加學習的樂趣,使學生在游戲中熟練掌握操作技巧、提高技能水平。游戲中,學生可采用高度模擬的輸液臂模型進行練習,也可采用真人配對練習。教師在學生練習的過程中,及時指出學生的不足,并進行答疑解惑。
3.課后評價
課程教學結束后,教師給學生布置課后的作業(yè)、學習任務。課后章節(jié)的評估、課后案例的擴展以及模擬訓練都通過信息化平臺進行。首先,當學生完成課后作業(yè)后,教師將錄制規(guī)范操作的視頻上傳到信息化平臺,讓學生在平臺上對所學課程內容進行檢測,并在信息化平臺上及時回答學生的問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能夠發(fā)現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進。其次,教師通過信息化平臺對學生的學習數據進行采集和分析,隨時跟蹤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隨時調整教學計劃。最后,教師通過信息化平臺對學生進行多角度的考核。其中,信息化平臺答題小測試能夠準確地反映學生對本課程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該部分考核占20%;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如回答問題情況等,占10%;操作技術占30%;課后對信息化平臺的使用程度,如預習情況、線上學習情況、咨詢教師問題情況等,占20%;期末考試成績占20%。
三、《基礎護理學》課程教學反思
(一)要建設《基礎護理學》精品課程
精品課程建設是提高護理專業(yè)信息化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精品課程建設要有較高水平的“雙師型”教師隊伍、適應學生和社會需要的教材、科學的教學方法、完善的教學管理體系、先進的教學設備、超高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痘A護理學》精品課程建設的最重要因素是師資力量,學校要聘請高學歷、高水平的專業(yè)人員擔任教師,同時全面培養(yǎng)現有師資隊伍,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yè)知識和實操水平;組織教師到醫(yī)院等一線開展活動,使教師掌握行業(yè)動態(tài)、提高實踐教學能力,成為“雙師型”教師;聘請醫(yī)學專家來校講授,負責校內操作、實習指導等工作;建立仿真實訓基地,增加具有實用性的教學設備,為《基礎護理學》精品課程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要創(chuàng)新信息化教學方式
一是針對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情況,教師要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如學生長期接觸單一題目,極易產生厭倦心理和抵觸情緒,對此教師應不斷地改變題型和答題方式,設計學生更容易接受的內容和呈現方式。二是部分學生在信息化平臺考試時可能會出現切換屏幕到網頁進行答題作弊的情況,對此教師可從以下四方面著手:第一,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二,限制答題時間,一旦超時答題,系統(tǒng)將終止學生繼續(xù)答題,使學生沒有作弊的時間;第三,設置無法切換屏幕的模式;第四,加大監(jiān)考力度。
(三)要將課程思政與《基礎護理學》課程相結合
思政教育是基礎護理專業(yè)的重要教學內容,也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護理人才的重要保證。醫(yī)療行業(yè)人員的職業(yè)素養(yǎng)與職業(yè)技能同等重要,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將專業(yè)課程與思政教育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尊重人、愛護人、關心人的品德。在《基礎護理學》課程中實施課程思政教育,應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將其有機地融入專業(yè)課程教學中,如針對“給藥”這項課程內容,不僅考驗護士藥理方面的理論知識,也考驗護士對病人是否有強烈的責任感,教師除了要教會學生如何將醫(yī)生開出的藥物配伍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還要培養(yǎng)學生成為一名擁有極強責任心的醫(yī)護工作者,使其對生命抱有敬畏之心,小心謹慎地做好每個環(huán)節(jié)的工作,不可隨意敷衍地對待患者。課程思政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職業(yè)素質的重要渠道,是培養(yǎng)醫(yī)德兼?zhèn)溽t(yī)護人員的重要保障。
總而言之,教育信息化2.0背景為護理專業(yè)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助力,將信息技術應用于護理專業(yè)《基礎護理學》課程教學中,可以有效突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局限,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增強教學的針對性,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和操作能力,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能力和職業(yè)素養(yǎng),提升護理專業(yè)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韓瑜.臨床護理人員崗位強化培訓對護理質量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科學,2020(5).
[2]吳家俊,李佳玲,陳亞婷,等.護理學專業(yè)學生對《基礎護理學》開展慕課教學態(tài)度的質性研究[J].全科護理,2020(10).
[3]劉旭.“互聯網+”背景下外科護理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策略[J].作家天地,2020(20).
[4]吳嫩萍,陳麗珍.信息化背景下護理學基礎實訓的智慧教學改革初探[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20(8).
[5]王靜.基于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教學改革實踐:以基本護理技術課程為例[J].現代職業(yè)教育,2020(33).
[6]韓美玲,尤思淼,張凈雯,等.如何在基礎護理學教學中實施思政教育[J].中國新通信,2020(8).
【作者簡介】梁 艷(1983— ),女,廣西梧州人,梧州職業(yè)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護理教育、基礎護理。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