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立
一段刻骨銘心的師生緣
“我是1959年12月,從‘苦甲天下的甘肅省會寧縣來到蘭州市進入甘肅省圖書館工作的,當時是勤雜工,主要工作是給全館職工供熱開水,因為表現(xiàn)很好,工作踏實認真,能吃苦,所以才有機會被選派去北京學習古籍修復?!蹦鞘窃?961年,文化部(現(xiàn)文化和旅游部)舉辦“全國第一期裝修古舊線裝圖書技術人員訓練班”,從全國選派人員到北京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前身)學習兩年,訓練班采取師帶徒邊教邊學邊做的方式。師有寬一直很感恩自己的吃苦精神,他認為,能吃苦是勞動人民的本色,也是他能走上修復之路、并做好古籍修復的重要原因。
在訓練班的兩年時間里,師有寬有幸接觸過很多業(yè)界名家,修復領域有名的“三肖”(肖順華、肖振堂、肖振邦),版本學家趙萬里先生、冀淑英先生、李致忠先生等,都曾深深影響他。而與恩師“國手”張士達先生的那段師徒緣,更被他稱之為一生中刻骨銘心的記憶?!跋壬R淵博,鑒定版本和鑒別紙張的經(jīng)驗非常豐富,反復教我看、拉、摸三種技巧。”所謂“看”,即觀察紙張細膩度、勻整度及色澤等;“拉”,測試紙張是否堅韌有力、耐久性強;“摸”,識別紙張質(zhì)地柔韌性及平整光滑度?!拔矣浀脦煾嫡f,各種紙張都有它的鼎盛期,宋麻、明棉、清開化?!睅熡袑捇貞浾f。師傅淵博的知識和精湛的修復技法為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其嚴謹?shù)闹螌W精神和高尚的人格品質(zhì),則影響了他的一生?!皬埵窟_先生常常強調(diào),這是一門手藝活兒,每道工序都得細致認真,不能馬虎,上道工序做不好,會影響到下道工序,一個環(huán)節(jié)出問題就會前功盡棄,做出來的活兒肯定不成樣子。還說做手藝活兒,必須眼到、手到、心到?!闭f到師傅的言傳身教,師有寬難忍激動地說:“就是在那兩年,我逐漸愛上了古籍修復事業(yè),并一直堅守至今。”
在訓練班學習期間,學習技法的難度是循序漸進的,從一般破損的普通古籍到嚴重破損的珍貴古籍,包括對技藝有極高要求的“金鑲玉”,師有寬都在師傅的指導下有過接觸和深人學習,讓他感到驕傲的是,他還曾有機會見識“國寶”《永樂大典》的風采,并上手幫師傅把三冊《永樂大典》的書皮包裹粘好。
修復路上練就“十八般武藝”
結束了學習之后,師有寬于1963年8月回到甘肅省圖書館,很快便開始一個人在新設立的古籍裝修室摸索、工作。“當時在經(jīng)費十分困難的情況下,購置了一些簡單的設備和材料、工具,10月份之后,我開始動手修復一些殘破的普通古籍。可惜的是,幾年后趕上‘文革,修復工作也暫停了?!?/p>
再次恢復古籍修復工作是在1978年,那時候甘肅省圖書館裝訂工廠成立,師有寬作為負責人被委派到南京制本廠學習精裝技術,但他時刻不忘古籍修復事業(yè),回來后經(jīng)與領導研究,在裝訂工廠設立了精裝組和古籍裝修組?!熬b工作發(fā)展很快,不到兩年時間就有6人能熟練操作各道工序,能夠完成館里全年期刊雜志的精裝任務,甚至承接了蘭州市部分大專院校圖書報刊的精裝工作。古籍裝修組也培養(yǎng)了幾名修復人員,每年修復殘破古籍300余冊?!钡偶b修組一直面臨著各方面困難,到1982年甚至一度要關停。“當時工作臺是破舊的閱覽桌,壓平用的是被報紙包裹著的磚頭,就連做糨糊的面粉都要寫報告到糧食部門審批,所用修復舊紙還是和廢品收購站建立聯(lián)系,拿成倍的廢報紙交換來的……”
講到當時的修復狀況,師有寬感慨萬千:“我覺得近些年最大的變化,就是‘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以來,各級領導都非常重視古籍修復工作,經(jīng)費和人員都得到了保證,特別是古籍修復人員的職位、職稱和工資等方面得到較大改善,使這個行業(yè)能留住人才,得到發(fā)展。”
“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啟動以后,在歷屆館領導的大力支持下,甘肅省圖書館古籍修復工作得到了快速發(fā)展,不僅成立了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甘肅傳習所,還獲批國家古籍保護人才培訓基地,得到甘肅省文物局頒發(fā)的可移動文物修復資質(zhì)證書,在人員及配置上已經(jīng)與之前不可同日而語,近些年完成的清代珍貴劇本的搶修工程還成為古籍修復保護的范例?!斑@批劇本皆為手抄本,紙張是價廉質(zhì)劣的土麻紙、粉連紙、毛邊紙,以及本地產(chǎn)的土紙等,材質(zhì)、大小規(guī)格不一,而且90%以上不留天頭地腳,紙張酸化、霉變、蟲蛀鼠咬、水濕油漬粘連等特別嚴重,修復難度極大,是一項十分艱巨的工程?!睅熡袑捊榻B說,在具體修復時,要把修補古籍的“八法”技能全部用上才行。
“所謂‘八法,即揭、洗、補、托、裱、接、襯、鑲,特別是在揭上下的功夫最大。”對于一些水濕、油漬粘連特別嚴重的古籍,要想把整冊書頁揭開,師有寬每次都會先采取“濕揭法”或“沸水泡揭法”,如果還揭不開會采取“蒸揭法”。“我記得在修揭《金川會》時,因書口油漬粘連得特別嚴重,用前面幾種揭法都無法揭開,油漬也清除不掉,我們動腦想出一個辦法,在書頁上襯吸水紙,用加熱后的電熨斗在吸水紙上施加壓力,使書頁上油漬發(fā)軟而粘在吸水紙上,抽換幾次吸水紙后,書頁變得稍干凈些,也沒有粘性了?!睅熡袑捳f,古籍修復是手工活兒,每個人在修復中所執(zhí)手法有時相同,有時不相同,都是根據(jù)自己的用手動作習慣,有時也會根據(jù)古籍的不同受損情況選擇一些新的做法。
遵循“整舊如舊”的總原則
修復古籍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古籍,延長古籍的“壽命”,使之源遠流長,但修復方法不當、操作技術不規(guī)范,工作中粗心大意或者修復材料質(zhì)劣,都會給古籍帶來損害,師有寬強調(diào),一定要遵循“整舊如舊”原則。所謂“整舊如舊”,就是保護古籍的原貌,具體來講,就是保持古籍的文物性、資料性和藝術性。在修復中,必須忠實再現(xiàn)古籍的原始文獻形態(tài),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改變。
師有寬認為,古籍的資料性主要體現(xiàn)在書頁上承載的文字、圖像等信息上,修復時要注意保留這些信息,遵循“片紙只字”不能丟失的原則;古籍藝術性則體現(xiàn)在書皮、書簽、書角、書口等部位,是否平整,各部位之間占比是否恰當、顏色的搭配是否和諧等,這些都是在修復中需要保留的細節(jié)?!拔覀儸F(xiàn)在常常說四大修復原則,其實后三條,包括搶救為主、治病為輔,最少干預,以及過程可逆,都是圍繞著‘整舊如日這個總原則制定出來的,其本質(zhì)都是為了保護古籍?!?/p>
“不遇良工,寧存故物”,在師有寬看來,遵循修復原則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即不能立即修復的要懂得放手,不要造成不可逆的損傷?!拔以谛迯凸ぷ髦?,常常看到一些不當修復造成的損傷,每次看到都會心痛不已。比如任意改變裝幀形式;將大幅拓片割裝成冊;對易洇化的古籍在修復時大量使用水,造成跑墨污染;過度使用化學劑清洗書葉;不按紙張的性質(zhì)、色澤深淺、厚薄配紙;使用機制酸性紙或膠帶紙補古籍;有的修復時不專心,造成倒頁、錯頁,甚至丟頁,等等?!本拖癞斈陱埵窟_先生告誡他的一樣,師有寬也常常在多個場合強調(diào),做手工活兒,必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眼到,就是專心致志仔細地觀察;手到,就是動作靈巧、速度快、操作規(guī)范;心到,就是要細心、耐心、專心,最重要的,要有敬畏之心。
基于此,師有寬在日常修復工作和授徒過程中總結出做好古籍修復的“七要”,即要做出精準的修復方案;要保證修復材料的絕對安全和修復古籍資料的絕對安全;要細心、耐心和專心;要熟練掌握“八法”修復技藝;要保持原裝訂形式的高雅;要做到“整舊如舊”;要虛心學習全國同行業(yè)的先進經(jīng)驗,進行技藝改進、創(chuàng)新。
創(chuàng)新是時代進步的要求
師有寬認為,古籍修復要傳承,首先要傳承精益求精的修復技法,但在國家各行各業(yè)日新月異、高度發(fā)展的時代,古籍修復事業(yè)也應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適應形勢的變化和時代進步的要求?!凹垵{補書機的出現(xiàn)及應用,盡管目前還有很多不適應性,但預示著在不久的將來,古籍修復會實現(xiàn)機械化,而這就要依靠掌握精湛技藝又知識淵博的年輕人。”
將古籍修復事業(yè)代代傳承下去,是師有寬的愿望,也是他近些年一直在思考的事情?!拔矣X得要傳承古籍修復技藝,首先要做好古籍修復人才隊伍建設的頂層設計,可以由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牽頭做好組織規(guī)劃,從學科建設的高度,制定加強古籍修復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指導性意見?!贝送?,要更好地發(fā)揮古籍修復專家的作用,除傳習所和高校學科建設的模式,還可以考慮在國家古籍保護人才培訓基地設立專家工作室,并對全行業(yè)開放,形成古籍修復專業(yè)人才定期交流機制,以專家?guī)Ч歉伞⒐歉蓭F隊的模式,逐步形成人才培養(yǎng)的梯隊。
“在傳統(tǒng)修復方法傳承和培養(yǎng)的基礎上,還要把現(xiàn)代科技運用到古籍修復人才培養(yǎng)上,比如可以采取遠程培訓的方式,既節(jié)約成本,又擴大培訓面,惠及更多對古籍修復感興趣的年輕人?!眲?chuàng)新傳承模式很重要,但師有寬始終把人才放在首要位置,他認為,要注重從工作中選拔留得住、用得上的青年人員進行培養(yǎng)?!耙部梢詮拿耖g古書收藏家群體和古字畫裝裱店選拔一些修復裝裱高手,加入到古籍修復隊伍,擴大修復業(yè)務范圍,改進和提高修復水平?!痹趲熡袑捒磥?,要重視民間修復力量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很多古籍修復界的前輩都是從民間古舊書店走出來的高手,沒有他們,也就沒有古籍修復繁榮的今天?!爱斎?,選拔的人才要有心靈手巧的天分,要有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定力,還要有對古籍修復事業(yè)的赤誠之心?!睅熡袑拸娬{(di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