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英美文學散論
作者:陳光明
出版單位: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6年
ISBN:9787533736286
定價:18元
《英美文學散論》是將作者陳光明教授有關英美文學的二十篇隨筆性文論匯整而成的著作。所謂“散論”,在行文上更接近于漫談,相比于常見的以時代為經、以流派為緯的英美文學論著,該書在內容上更側重于拾遺補闕。另外,該書貼近英美文學的教學實際,牢牢抓住了英美文學閱讀過程中難于理解或易于出錯的知識點。這對初讀英美文學的讀者來說,既能解決其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也能提高其理解和認識水平。筆者在開展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基于薩特存在主義的經典哥特文學研究(編號:2015-ZC-1210)”時認真研讀了該書。該書共收錄二十篇文章,在內容上雖不相關聯(lián),但都圍繞英美文學作品的思想深度、表達方式和寫作技巧等方面展開闡述,尤其關注戲劇性沖突手法在作品中的運用和表現(xiàn)。
綜觀全書,根據研究對象可將內容歸納為三類:第一類是評介最具代表性的英美文學作品,如《淺談勞倫斯的(兒子與情人)》《(麥田里的守望者)的象征藝術和語言特色》《(雪夜林邊停)賞析》等;第二類是探析作者的創(chuàng)作風格,如《由(蠅王)看戈爾丁的創(chuàng)作思想和小說藝術》《格蘭切斯特及詩人魯珀特·布魯克》等;第三類則是解讀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技巧和表現(xiàn)手法,如《沒有英雄:(名利場)副標題命意》《(蠅王)中的節(jié)奏與擴展》《英美作家化用(圣經)典故及其方法》等。
對于戲劇性沖突手法的應用研究,該書在第一類內容的文章中闡述得最為深入、充分。如作者在《(麥田里的守望者)的象征藝術和語言特色》一文中分析道:通過中學生霍爾頓·考爾菲德“浪跡于紐約三天兩夜的經歷和感受,反映了五十年代美國青少年精神上所面臨的問題和困境:他們不滿現(xiàn)狀,要反抗又無能為力,最后陷于苦悶、幻想和困惑”,通過成功地運用戲劇性沖突,為讀者創(chuàng)造出超過一般性描寫更為深刻的閱讀感受和代入感,也讓讀者感受到作者塞林格作為現(xiàn)代文學大師所具有的超凡的語言文字駕馭能力。第二類內容的文章中,《由(蠅王)看戈爾丁的創(chuàng)作思想和小說藝術》一文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作者客觀評價了這部名作在藝術和思想層面上的價值,向讀者展示了如何將戲劇化沖突與寫實相結合,將抽象的哲學命題以具體的故事形態(tài)刻畫出來。該書雖然看似是隨意而編的“散論”,但第三類內容的文章中對于創(chuàng)作技巧和表現(xiàn)手法的解析深入淺出、有的放矢,使得全書無論是在閱讀賞析還是寫作實踐上,都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和指導價值。最后,作者在《對英美文學史及選讀課教改的思考》和《(英語泛讀教程)的長與短》兩篇文章中,闡述了學習英美文學作品的時代意義和現(xiàn)實價值,即閱讀英美文學作品,獲得不同文化對思想和精神的啟發(fā),進一步提升國人的文學素養(yǎng)和辯證思維,從而推動新時代的文化建設。
綜上所述,該書散形于外而藏神于內。書中蘊藏著對作家、作品以及時代的理解和探索,闡發(fā)出豐富的文化內涵、精神境界與哲學思想,值得讀者細細體會。
(許昌職業(yè)技術學院 忽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