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紫薇
摘? ?要: 二戰(zhàn)至今短短七十幾年內,為了適應日本國內教育發(fā)展及國際社會變革,日本國立大學的統(tǒng)一考試制度先后經歷了四次改革。近幾年,在“高大接續(xù)改革”背景下,日本又掀起了新一輪的統(tǒng)一考試制度改革。本文對日本國立大學統(tǒng)一考試制度進行梳理,剖示其長處和教訓,為我國新高考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 日本國立大學? ?統(tǒng)一考試制度? ?改革歷程
二戰(zhàn)至今短短七十幾年內,為了適應日本國內教育發(fā)展及國際社會變革,日本國立大學的統(tǒng)一考試制度先后歷經了四次改革。日本和中國同屬東方文化圈,由于曾長期受中國儒家文化的影響,因此日本在教育觀、考試制度等方面和中國有很多相似之處。研究二戰(zhàn)后日本國立大學統(tǒng)一考試制度的改革歷程,可以給我國新高考改革以啟示。
一、日本國立大學統(tǒng)一考試制度改革歷程回顧
二戰(zhàn)前,日本各大學各自組織本校的招生考試,統(tǒng)一的大學招生考試制度并不存在。二戰(zhàn)后日本的國際國內情況迅速發(fā)生變化,為了選拔高素質的人才、從長遠計推動日本社會的發(fā)展,日本文部?。?001年由原文部省及科學技術廳合并組成新的文部科學?。╅_始探索建立統(tǒng)一的大學招生考試制度,直屬文部省的國立大學自然成為改革的先頭部隊。
在對文獻資料進行梳理后,本研究認為,日本國立大學對大學招生考試制度的探索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時期:初建時期、探索時期、成熟時期。
(一)初建時期(1945年—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
日本國立大學統(tǒng)一考試制度的初建時期指二戰(zhàn)結束后的1945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這一時期,日本開始探索建立統(tǒng)一的考試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美國及其盟國開始對日本實施軍事占領及管制措施,由此,日本社會開始推進民主化改革的進程。在民主化改革進程中,教育改革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在教育改革中,日本否定了戰(zhàn)時軍國主義教育體制,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教育體制,并開始探索建立國立大學的統(tǒng)一考試制度。
1946年,文部省決定仿效美國的學術性向測驗建立一個由文部省統(tǒng)一命題的大學招生考試制度。1947年,文部省第一次舉行了以“舊制高等學校”畢業(yè)生為對象的統(tǒng)一入學考試——“智力測驗”;隨后,在1948年—1954年間,“升學適應性考試”取代了“智力測驗”。不同于“智力測驗”的是,該考試以報考國立大學和公立大學的考生為實施對象,私立大學可自行決定是否采用該考試?!吧龑W適應性考試”由文部省組織統(tǒng)一命題,旨在測定考生的推理能力、理解能力、學習能力和智力[1]。報考國立大學、公立大學的學生若想參加各大學組織的自主招生考試必須先通過“升學適應性考試”才有報名資格。自此,日本國立大學形成了統(tǒng)一考試與大學自主招生考試“統(tǒng)分結合”的方式。
在“升學適應性考試”實施后,一些社會辦學機構紛紛舉辦各種補習班和模擬測驗幫助考生應付該考試,為了升學,家長和考生對此趨之若鶩,學生整日奔波于各種補習班大大加重了考生的負擔。不僅如此,考生還要參加各個大學單獨舉辦的入學考試,這對考生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F實情況是,“升學適應性考試”并未取得預想的成果,因為各大學更看中本校組織的自主招考試,所以以“升學適應性考試”的成績?yōu)闃藴蔬x拔考生的國立大學很少?;谏鲜銮闆r,日本文部省于1955年廢止了該考試。
(二)探索時期(1955年—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
在“升學適應性考試”被廢止后,日本國立大學的統(tǒng)一考試制度建設進入了短暫的空白期(1955年—1963年)。一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日本高中畢業(yè)生急劇增加,越來越多的適齡青年想進入大學學習。盡管許多大學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擴招,但容量仍然有限[2](47-49),這樣必然迫使高校采取高淘汰率的入學考試選拔更優(yōu)秀的學生。此外,不同大學所組織的自主招生考試內容和形式各不相同,一場又一場考試使學生難以應對。再加之各大學組織的考試每年只有一次,基本上是“一考定終身”,社會上出現了很多考生多次落榜的現象。學生和家長要求全國統(tǒng)考的呼聲愈來愈強。1963年,文部省成立了“財團法人·能力開發(fā)研究所”(以下簡稱“能研所”)研究大學統(tǒng)一的入學考試問題,并在“能研所”的組織下實施了以國立大學為對象的統(tǒng)一命題的招生考試——“能力開發(fā)研究所考試”(簡稱“能研考試”)。該考試將個人能力作為重點考核內容,采取能力為上的錄取標準。在實行“能研考試”期間,各國立大學仍然組織本校自主招生考試,目的是考查學生以基礎知識為主的學力。最終,學生的錄取需要綜合考慮“能研考試”及國立大學自主招生考試兩次考試的成績。
“能研考試”從開始實施起就受到了社會的廣泛議論,尤其是其主要的利益相關者——國立大學和高中都對該考試的科學性與客觀性提出了質疑。日本教師工會直接批評道:“這一考試反映了文部省錯誤的人才選拔政策?!盵3](187-195)由于高中和大學都對“能研考試”持懷疑態(tài)度,因此利用該考試結果的大學只有少數,參加“能研考試”的人數年年減少。由于能力開發(fā)研究所主要依靠考試報名費作為收入,報考人數的減少使得能研所的經費來源成為問題,直接影響了“能研考試”的進行。文部省在綜合各方面的考慮后,決定從1969年起停止實施“能力開發(fā)研究所考試”,能力開發(fā)研究所也于當年三月份解散。
(三)成熟時期(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
由于前兩次建立統(tǒng)考制度的失敗,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日本各國立大學又恢復了各校自主招考的模式。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期是日本高等教育迅速發(fā)展的時期。這期間,入學人數的激增使各國立大學難以招架,大學要求舉辦統(tǒng)一招生考試的呼聲愈來愈高。此外,在經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大發(fā)展后,日本經濟進入了緩慢增長期,尋求產業(yè)轉型成為日本面臨的重要問題[4]。產業(yè)轉型對人才的選拔與培養(yǎng)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要求人才具有扎實的知識和技能,還要求人才具有開闊的視野、豐富的個性及創(chuàng)造性。原有各自為政的考試制度已經不能適應選拔新型人才的需要,亟待改革。正是在這一時期,日本國立大學的統(tǒng)一考試制度趨于成熟。
1977年3月,日本國會通過了《國立學校設置法》修正案,增加了成立“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的相關條款;同年5月份,在國會支持下大學入學考試中心正式成立。1979年,在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的主持下,日本的國立大學、公立大學舉辦了“共通第一次學力考試”(以下簡稱“共通一試”),標志日本統(tǒng)一的大學入學考試制度的正式確立?!肮餐ㄒ辉嚒辈环治睦砜?國語、數學、外語、社會、理科為該考試的五大學科,所有報考國立大學和公立大學的考生都必須參加五個學科的考試;考試內容全都限定在文部省發(fā)行的《高中教學大綱》的范圍內;為了確??荚嚨目陀^性和公正性,“共通一試”的題型均為客觀題,沒有簡答、論述等主觀題型。統(tǒng)一考試制度的確立使各國立大學有了統(tǒng)一的評價標準,保障了人才選拔過程的有效性與科學性,考試的公平與公正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體現。
然而,隨著考試的實施,弊端逐漸顯露。弊端之一是考試題型全都是選擇題,題目類型過于單一。盡管選擇題有利于評價的客觀性,但是只能體現結果的對錯,不能很好地考察學生的思考過程,存在缺陷。弊端之二是“共通一試”加重了考生的負擔。報考國立大學的考生必須參加五大學科七個科目的考試,考試通過后才有參加各國立大學單獨組織的自主招生考試的資格;在自主招生考試合格后才可以被心儀的國立大學錄取。相比之下,報考私立大學的考生輕松許多,他們只需參加三大學科三到四個科目的考試,或者直接靠推薦入學?!肮餐ㄒ辉嚒钡膶嵤┦箞罂紘⒋髮W的考生面臨比報考私立大學的考生更大的壓力,毫無公平性而言。除了以上兩個方面的弊端外,“共通一試”在實行過程中還產生了諸如“各大學過分依賴考試結果,在錄取新生時只看總成績排名”的現象,使得序列化傾向在國立大學之間尤為明顯[5](43-46)。此外,學生為了應付考試只注重知識的機械記憶,忽略知識的靈活運用,阻礙了創(chuàng)造性和獨立思考能力的發(fā)展。由于弊端過大,1989年“共通第一次學力考試”被廢止。
二、日本國立大學現行的統(tǒng)一考試制度及其改革新動向
在經過半個世紀的探索后,日本國立大學現行的招生考試制度的基本模式已固定為統(tǒng)一考試結合自主考試的兩次考試制度。近年來,隨著學生學力下降、少子化背景下的“大學全入”等問題的凸顯,該招考模式的局限性與弊端日漸凸顯。當下日本進行的“高大接續(xù)改革”將大學招生考試制度作為改革的中介,推動了日本大學招生考試制度的新一輪改革。
(一)日本國立大學現行的統(tǒng)一考試
在“共通第一次學力考試”被廢止后,1990年日本文部省“大學入學考試中心”推出了“大學入學中心考試”(以下簡稱“中心考試”),這一考試到今天一直在施行中?!爸行目荚嚒惫苍O有六大學科(國語、數學、外語、理科、地理歷史、公民)三十個科目,考試范圍限定在《高中教學大綱》內,除國語是必選科目外其余科目皆可自由選擇。各國立大學及不同學部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自主決定考生需要報考的學科及科目,使國立大學有了更多的自主性?!爸行目荚嚒比∠藢荚嚳颇康南拗?,允許各國立大學基于本校需求自主選擇考試科目,賦予國立大學更多的自主權,推動大學的自由化、個性化發(fā)展。以東京大學為例,報考該校文科各學部及理科各學部均需要參加五大學科的考試,但是考試科目有所不同[6]。這些考試的要求全是根據東京大學不同學部的要求設定的,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東京大學的辦學理念,充分發(fā)揮了大學的自主性。
盡管“中心考試”存在許多優(yōu)點,但是該考試依舊有一些令人“詬病”之處。首先,“中心考試”的題型依舊只有選擇題,并沒有解決“共通第一次學力考試”單一選擇題型帶來的問題。其次,劃分過于細致的考試科目產生了一系列問題。尤其是不同的大學及學部對考生報考的科目要求并不相同,考生必須綜合考慮所有大學的要求選擇報考的科目,當考生既報考國公立大學又報考私立大學時,要選擇的考試科目更多樣復雜,無疑更加重了考生的負擔。
(二)日本國立大學統(tǒng)一考試制度改革新動向
基于少子化問題突出、學生學力低下、高中教育和大學教育脫節(jié)、現行的統(tǒng)一考試依舊存有弊端等問題,2008年12月,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提出要探討新的統(tǒng)一考試制度。2017年日本文部科學省對高中教育、大學招生考試制度和大學教育實施了一系列的一體化改革,這一系列改革被統(tǒng)稱為“高大接續(xù)改革”[7](42-48+113)。日本文部科學省于2017年7月13日公布了《大學入學共通考試實施方針》,規(guī)定自2021年1月起廢除現行的“中心考試”,實施新的全國統(tǒng)一考試“大學入學共通考試”。本次考試將按照難易度分為“高中基礎學力測試”(暫稱)和“大學入學志愿者學力評價測試”[8]兩種?!案咧谢A學力測試”在高二和高三兩個學年內舉行,用于測試學生的學力水平,旨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聚焦于基礎科目的測試?!按髮W入學志愿者學力評價測試”取代“大學中心考試”在高三畢業(yè)時舉行,意在考查學生思考力和批判力、表現力。文部科學省認為這“三力”是學生接受高等教育所必需的能力[9]。2019年,“基礎學力測試”已經在語文、數學、英語科目中實施。
總體來看,新的招生考試制度進行了如下改革:首先,考試題型不再局限于客觀題型,在考試題型中增加了記述式問題,注重考查學力三要素(思考力、判斷力、表現力)。其次,“大學入學志愿者學力評價測試”將取消考試的分數評級,實行成績等級制。再次,實行英語社會化考試,各大學可根據共通考試成績、社會化考試成績中的一項或者同時采用兩項評價考生的英語能力。從2024年4月開始,日本將全面實行英語社會化考試。對英語的考查將從偏重閱讀與語法的聽說能力測試轉為聽說讀寫四種能力的全面測試,從只注重知識的輸入轉變?yōu)橹R輸入與輸出并重。最后,新的招生考試的學力考查從傳統(tǒng)的重視知識技能的學力觀轉向“三位一體”學力觀,即關注知識技能、“思考力、判斷力、表現力”與自主學習態(tài)度的融匯。
三、日本國立大學統(tǒng)一考試改革歷程對我國新高考改革的啟發(fā)
2014年,我國浙江省、上海市作為試點進行了新高考改革的嘗試;2018年,江蘇、湖北、福建、遼寧等八個省也開始推進改革,新高考改革正在全國范圍內如火如荼地推進。縱觀日本統(tǒng)一考試制度的改革歷程有得有失,可以給予我國新高考改革一定的啟示。
(一)統(tǒng)一考試不能被廢止
回顧日本國立大學統(tǒng)一考試制度的改革歷程,不難發(fā)現,當國家統(tǒng)一考試停止時,統(tǒng)一評價標準的缺乏會導致各種各樣的問題。最突出的問題是,統(tǒng)一考試一旦停止,各大學便進行自主招生考試,盡管自主招生有利于保持大學招生制度的多樣化,但是各大學招生考試的評價標準并不統(tǒng)一,考生負擔加重,教育的公平與公正難以保證。公平公正是考試制度的核心原則之一,統(tǒng)一的考試制度是保證公平公正的前提之一。因此,無論考試制度如何改革,統(tǒng)一的招生考試絕對不能被廢止。
(二)關注統(tǒng)一考試的導向性
高考常常被認做高中教育的指揮棒,經常出現“考什么便教什么,怎樣考便怎樣教”的現象,高考對于高中教育具有無法忽視的導向性。無論統(tǒng)一考試形式和內容如何變化,都不能脫離高中教學大綱。同時,大學的統(tǒng)一考試是銜接高中教育和大學教育的中介,應當注重大學教育和高中教育的銜接。
(三)科學設置統(tǒng)一考試的科目
日本國立大學統(tǒng)一考試制度經驗教訓表明:統(tǒng)一考試的科目設置應當具有科學性。一方面,統(tǒng)一考試必須設置必考科目,這是不能越過的底線。任由學生自由選擇考試科目,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但是在激烈的升學競爭下,將無法避免學生為了應付高考只選擇簡單的科目學習的情況,并不能測試出學生的真實水平。另一方面,選考科目的設置不宜過于復雜。盡管選科目設置得多樣化能夠滿足不同知識結構學生的需要,但是劃分過細的考試科目容易割裂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tǒng)性。因此,應當科學設置統(tǒng)一考試的科目,將考試的統(tǒng)一性和可選擇性科學地結合起來。
(四)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試需要加強規(guī)范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才需求變得更加多樣化,單一的人才選拔標準已經無法滿足社會對多種人才的需要,因此多元化的評價方式顯得尤為重要,高校組織的自主招生考試就是其中之一。但是,通過梳理日本國立大學統(tǒng)一考試制度改革的歷程可以發(fā)現,人才選拔方式的多元化必須是以統(tǒng)一考試為前提的多元化,具體體現為所有報考國立大學的考生都必須參加文部科學省的統(tǒng)一考試,考試合格后才可以參加大學組織的自主考試。在我國,高校自主招生考試從2004年實施起到2020年已經17年。2020年,教育部宣布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將被“強基計劃”所取代。但是高考+“強基計劃”的錄取模式依舊是統(tǒng)一考試+自招考試相結合的二次考試模式。要想使統(tǒng)考+“強基計劃”發(fā)揮應有的優(yōu)勢,就必須為試點高校組織的自主考試制定一個統(tǒng)一的評價標準,并且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對高校自主考試加以規(guī)范。
總之,對日本國立大學統(tǒng)一考試制度的改革歷程進行梳理,總結其經驗教訓,對我國新高考制度改革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通過梳理日本統(tǒng)一考試改革歷程能加深我國對新高考改革的認識,形成更加科學、合理、有效的人才選拔制度。
參考文獻:
[1]劉云.統(tǒng)一與多樣—戰(zhàn)后日本國立大學招生考試制度的演進[D].保定:河北大學,2016.
[2]溫芬.戰(zhàn)后日本大學入學考試制度的發(fā)展軌跡[J].中國電力教育,2010(18).
[3]木村拓也,倉元直樹.戦後大學入學者選抜における原理原則の変遷——『大學入學者選抜実施要項』「第1項選抜方法」の変遷を中心に[J].大學入試研究ジヤーナル,2006(16).
[4]賀國慶,王保星,朱文富,等.外國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張宜年,史亞杰,張德偉.日本大學招生考試制度的多樣化[J].外國教育研究,2002(06).
[6]東京大學.東京大學入學者選抜要項[EB/OL].http://www.dnc.ac. jp/albums/abm. php? f=abm00010634.pdf&n.
[7]劉海峰,胡永紅.日本高校招生考試改革困境與最新動向[J].現代大學教育,2015(03).
[8]文部科學省.高大接続に関する參考データ[EB∕OL].http://www.kantei.go.jp/jp/singi/kyouikusaisei/dai9/siryou2.pdf.
[9]日本文部科學省.高大接続システム改革會議「最終報告」[EB/OL].http://www.mext.go.jp/b_menu/shingi/chousa/shougai/033/toushin/13692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