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先
《莊子》云:“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在“寫作”部分指出:力求有個性、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根據(jù)個人特長和興趣自主寫作;在生活和學習中多方面地積累素材,多想多寫,做到有感而發(fā)。
然而,當前少部分高中生的作文寫作狀況令人憂慮:或者情感失真,無病呻吟“一味抒情”;或者遠離生活,缺乏真實的生活體驗;或者機械模仿,一意孤行任逍遙;或者空話連篇,表露偏執(zhí)讓人厭煩。在文中,我們很少見到本該屬于他們這個年齡段的自然純真、朝氣蓬勃與獨特體驗,字里行間很難找到以情動人、以理服人的要素。
有些同學喜歡在高考作文中親近屈原、項羽、韓信、陶淵明、蘇軾等歷史文化名人,如果寫好了,可能是作文重要的得分點。但是任何事情總要有個度,如果過了,就不妥當了。每年一到高考,這幾位名人反復被考生請了出來:屈原一次次跳下汨羅江,成了“著名的跳水運動員”;項羽的寶劍始終架在脖子上,隨時準備自殺;韓信呢,只賴在胯下,干脆不起來……殊不知這樣寫作堆了經典,卻無思想;寫了文化,卻無底蘊;寫了古人,卻無自己;擺了歷史,卻無現(xiàn)實;增了套路,卻無創(chuàng)意;多了擺設,卻無價值。
作文作為高考最重要的考查內容之一,它反映著考生的人生態(tài)度與情感意志。在具體寫作中,它需要調動個人的情感因素,這其中既包含著對弱者的同情,也包含著對好人的褒獎。然后通過手中的筆,從人物性格、時代背景、生活環(huán)境以及其他各方面去解讀,文筆不必太偏激,也不必走極端,哪怕對“壞人”“仇人”也需要有一種理性的辨識。
著名作家龍應臺有一段經典的話語:“我想有一個家,家前有土,土上可種植絲瓜,絲瓜可沿竿而爬,迎光開出巨朵黃花,花謝結果,累累棚上。我就坐在那黃泥土地上,看絲瓜身上一粒粒突起的青色疙瘩……”讀到這里,相信我們每個人總是不經意間被這看似簡單的幸福所感動。這種感動源于作家熱愛生命,用真心、真情感受生活的美好。諾貝爾獎獲得者莫言曾說,生活其實就是一種態(tài)度,悲與樂就在自己的一念之間,想通了也就是那么回事。是的,生活應當是我們珍惜的一種體驗,而不是對過去的日子總是心生抱怨。
高中人教版教材《裝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國著名作家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的傳世經典名作。作品中別里科夫的形象,被作者刻畫得淋漓盡致。研讀小說,我們知道別里科夫是一個膽小多疑、極力維護現(xiàn)行秩序,思想上向反動政府看齊的令人厭惡的角色。但是作家并沒有花費筆墨去諷刺、批判這樣一個小人物,反而字里行間中透著對他的同情與理解。
小說中,作者為別里科夫安排了一場愛情戲?!翱墒?,這個裝在套子里的人,差點結了婚。有一個新史地教員,一個原籍烏克蘭,名叫密哈益·沙維奇·柯瓦連科的人,派到我們學校里來了,他是帶著姐姐華連卡一起來的。后來,由于校長太太的盡力撮合,華連卡開始對我們的別里科夫明白地表示好感了。在戀愛方面,特別是在婚姻方面,慫恿總要起很大的作用的……于是他昏了頭,決定結婚了?!边@是別里科夫對生活的渴望,嘗試走出套子里的體現(xiàn),自然也是作者所懷揣和贈予的一種愛心。
我們應當意識到,沒有愛心的文字,將會使文章處于一種干癟狀態(tài),自然也就不能令讀者產生共鳴。理解他人,尊重自然,善于反思,審視自我,具有獨特感受和真情實感,是新課標頒布后對高考作文的現(xiàn)實要求。
有些同學可能對日常的生活感到平淡、枯燥、乏味,其實在幾乎“無事”的生活中卻蘊含著深廣的人生哲理。我們只要有意識地去觀察生活,就能找出大千世界與自我內心融會貫通的路徑,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物一景,就會成為生發(fā)妙文的導引。
我們還須注意到,虛構不等于虛假,它是生活的加工,反映的是藝術的真實。作文應在生活的基礎上去加工提煉,醞釀出動人的效果。文章是有情之物,情感是文章之魂。春雨潤物,滋潤讀者心田的,正是生活中的真善美。
請及時定格瞬間的感受,用文字記錄下來,日積月累,將會為真情的抒發(fā)打下良好的基礎。要養(yǎng)成寫隨筆的習慣,一方面是練筆,更主要的是為真正寫作做思想情感的充分準備。讀書時,堅持不動筆墨不讀書。一旦書中文字觸發(fā)了你的思想感情,就要馬上記錄下來。當養(yǎng)成寫隨筆、作札記的習慣時,你就會發(fā)現(xiàn),寫作原來是一件很輕松的事情。
我們要重點圍繞作文觀、人才觀、做人觀,反對“偽情感,瞎做作,裝幼稚”的不良文風,倡導“說真實話語,抒真摯情感,敘真人真事”,努力讓“真實的生活,真摯的情感,真切的思想”在心靈安營扎寨。要在文章中充分展示其情感體驗,倡導寫出言情沁人心脾、寫景惑人耳目的語言。深刻的見解離不開深刻的思考,優(yōu)秀的文章離不開完美的人格。嘩眾取寵的文章,表面看來文學味十足,可是反映的卻是考生虛無的思想?!拔谋丶撼觥保黄婆f思想、舊觀念對心靈的束縛,多角度地去質疑求異,探究思考,形成深刻、有思想的文章。
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就會晝夜不息。只要去觀察生活,就能得出大千世界與自我內心融會貫通的路徑,從而把生活作為真情文字的源頭活水。作文先要做人,愛心成就佳作,以愛心真情打造考場佳作,力求達到作文人格與真實人格的完美統(tǒng)一,那么寫文章將不再是難事!
讓我們一起欣賞2020年貴州考生優(yōu)秀作文《卸下濾鏡,畫出最美的自畫像》,以此感悟以愛心真情打造考場佳作的范例。
佳作欣賞
卸下濾鏡,畫出最美的自畫像
親愛的學弟學妹們:
你們好!
一道美食,加了濾鏡后便會增色不少,令人饞涎欲滴;一處風景,加了濾鏡后便會亮麗不少,令人心馳神往;一張自拍,加了濾鏡后便會美麗不少,令人怦然心動。濾鏡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美麗的裝點,我們好像已經離不開它??墒?,若在審視自我、給自己畫像時也帶上“濾鏡”,可能就會迷失自我。因此,要想畫好人生的自畫像,你們一定要拋棄三重“濾鏡”。
你們要拋棄的第一重“濾鏡”是對自己過高的定位。和你們一樣,初入高中,我也想把自己培養(yǎng)成學習、社交等方方面面都優(yōu)秀的人??墒菍ψ约哼^高的定位,帶來的可能更多是失望。一旦成績不好,或生活稍遇挫折,便會自怨自艾。老子說:“自知者明?!北绕鸪蔀閯e人眼中“完美無瑕”的存在,我們更應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人生這場馬拉松,不必在開跑時就想著應以多么優(yōu)秀的成績奔向終點,從而讓自己為過高的目標所困所累,而應閑庭信步,漸入佳境,不斷調整,如此方能不斷提高對自我的認知,也不斷激發(fā)自己的潛能。
你們要拋棄的第二重“濾鏡”是過于在乎外界的聲音。在關注時事熱點、追逐時代潮流的同時,你們也應該保留自己的看法,不應被外界的聲音所左右。世間嘈雜,人事紛繁,如果你處處、事事都去找“鏡子”,為外界的聲音而活,想必你會很累。亦如我們高中階段的學習,別人的評價、點撥、指導永遠“外在”于我們,這些聲音我們要聽取、要關注,但卻不必過于在乎,只有外在與內在相合相契時,這些聲音或許才有價值與意義。
你們要拋棄的第三重“濾鏡”是對努力的盲目自信。現(xiàn)今,許多“心靈雞湯”告訴你,只要努力,便有回報,卻不告訴你虛假的努力比不努力更加可怕。真正的努力是一種堅持不懈、全情投入的自控與專一,而不是只花費時間,卻不求反思反省的所謂“努力”。當我們受挫時,我們會反躬自省,我們也常以“努力”之鏡自我寬解或是百思不得其解:那么努力,為何還是學無所獲,無所作為?學弟學妹們,當我們發(fā)出這樣的靈魂叩問時,就應再推進一步:我的所謂的“努力”是何種努力呢?它足以成就優(yōu)秀嗎?
學弟學妹們,濾鏡能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愿你們也常開“美顏”,留下美好的身影。但在為自己畫像時,濾鏡或只能讓你們迷茫無措、無所作為,愿進入高中的你們,卸下心靈的濾鏡,輕松上陣,堅持自我,用真誠譜寫生命的華章!
祝前程似錦!
你們的學長:×××
2020年7月7日
點評
作為高三的畢業(yè)生,寫給學弟學妹的一封信,字里行間透露著真摯情感。文章沒有空洞的說教,有的只是真情的流露,發(fā)自肺腑的諄諄告誡。讀完此篇作文,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是關注生活、感悟生活的“高手”。當多數(shù)考生在談如何尋找鏡子或尋找怎樣的鏡子來認識自己時,這位考生卻另辟蹊徑,反彈琵琶,從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從“卸下濾鏡”的角度,談如何更好地認識、提升自己。的確,生活需要我們去觀察,去感悟,去品鑒,然后拿起手中的筆,以此記錄美好的生活。不管從哪種角度出發(fā),只要用心,持之以恒,都會發(fā)現(xiàn)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