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顯盈 尤愛惠
(1.溫州中學,浙江 溫州 325000;2.溫州市南浦實驗中學,浙江 溫州 325000)
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要求具有建構理想模型的意識和能力,能正確運用科學思維方法,具有批判性思維的意識,能基于證據(jù)大膽質(zhì)疑,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下面以2020年第37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預賽第11題為例,從尋找問題解決的模式角度分析如何合理建構不同的物理模型.
例題.大氣中存在可自由運動的帶電粒子,其密度隨距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增大,離地面50 km以下的大氣可視為具有一定程度漏電(即電阻率較大)的物質(zhì),離地面50 km以上的大氣可視為帶電粒子密度非常高的良導體.地球本身帶負電,其周圍空間存在電場.離地面50 km處的大氣層與地面之間的電勢差約為U=3.0×105V.由于電場的作用,地球處于放電狀態(tài).但大氣中頻繁發(fā)生雷暴又對地球充電,從而保證了地球周圍電場強度大小恒定不變;統(tǒng)計表明,雷暴每秒給地球的平均電荷約為q=1.8×103C.已知地球半徑r=6.4×103km.求離地面50 km以下的大氣層(漏電大氣層)的平均電阻率和該大氣層向地球的平均漏電功率.
點評:該競賽題是2020年舉行的第37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預賽的第11題,以自然界漏電大氣層的充放電現(xiàn)象為情境考查大氣層的平均電阻率和向地球的平均漏電功率問題.
點評:參考答案將漏電大氣層的“球殼”結(jié)構視為“柱體”結(jié)構,采用了“化球面為平面”和“化不均為均勻”的近似等效替代法,解法簡潔而巧妙.但是,該解法選取面積最小的內(nèi)球面積作為橫截面積定,所推算結(jié)果相對準確值會偏小,可見該解法可行但并非是最可靠的(偏差最多,具體見表2).
科學模型是指人們按照科學研究的目的,對研究對象或過程用各種手段與方法(包括物質(zhì)形式或思維形式)進行再線的產(chǎn)物,具體包括對象模型、條件模型和過程模型等各類模型.科學模型可以是對實際問題或?qū)嶋H情境的抽象與概括,可以是對問題的現(xiàn)象的假設與解釋,也可以用模型的本質(zhì)特征可解釋或解決問題.為了解決漏電大氣層的平均電阻率問題,可以從尋找問題解決的模式角度建構不同的物理模型(科學模型).如圖1所示,漏電大氣層實際上是一種內(nèi)小外大的“球殼”結(jié)構,其內(nèi)半徑為地球半徑r=6.4×103km,外半徑為r′=6.45×103km,厚度為l=50 km,無法直接運用電阻定律公式R=ρl/S求解,而需要近似等效為粗細均勻的柱體或直接用積分法進行推導.
圖1 漏電大氣層“球殼”結(jié)構
由于大氣層“球殼”的厚度遠小于內(nèi)、外半徑,可以構建不同的物理模型.如表1所示,在將“球殼”結(jié)構近似等效為“柱體”結(jié)構的同時,除了用內(nèi)球面積之外(見模型1),還可以分別用外球面積、內(nèi)外球面積的平均值、平均半徑所對應的球面積或者等體積時所對應的面積作為“柱體”的橫截面積(見模型2-5).另外,也可以等效為“倒圓臺”結(jié)構或者直接保留“球殼”結(jié)構(見模型6、7).
表1 不同的物理模型
點評:很顯然,粗細均勻的“柱體”模型更加簡單,而“倒圓臺”和“球殼”模型雖然復雜,還需要運用積分知識推導,但是更加符合漏電大氣層的實際模型.
表2 不同的解題方法和結(jié)果
續(xù)表
如表2所示,解法1和解法2分別選取內(nèi)球面積和外球面積作為“柱體”的橫截面積,雖然在幾種解法中偏差是最多的,但是偏差已較?。蚀_到小數(shù)點后2位);解法3、4和5分別選取不同方法得到的“平均”面積作為橫截面積,已經(jīng)體現(xiàn)“平均”思想,偏差極?。蚀_到小數(shù)點后5位);解法6建構的“倒圓臺”模型與實際“球殼”模型并不相同,但是解題過程和結(jié)果到小數(shù)點后五位相同.而解法7保留“球殼”模型,解題過程嚴謹科學,計算結(jié)果準確可靠.
點評:解法1和解法2屬于基本近似解法;解法3、4和5屬于高度近似解法;解法6和解法7屬于嚴謹準確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