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志華
“沉寂”了七年,巴以沖突再次成為國際輿論的焦點。2014 年加沙戰(zhàn)爭后,雖然巴勒斯坦與以色列之間時不時爆發(fā)沖突,但還沒有像這次這樣大打出手。
截至5月18日,這場沖突已造成約200人死亡,1000 多人受傷。何時以及如何收場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雙方最終都會收起手中的槍。因為,巴以都不得不正視對方的“存在”。
不過,正視存在與認同共存,是兩回事。雖然這次沖突爆發(fā)的原因,與巴以都進入選舉季有關(guān),但最根本的原因,還在于雙方都缺乏共存思維。
巴勒斯坦內(nèi)部,以及更廣范圍的阿拉伯世界里較為極端的勢力,把“消滅”以色列作為目標,甚至以這個目標為自己存在的理由。這當然不是共存思維。而被阿拉伯國家“包裹”的以色列,長期以來把某些阿拉伯政治實體“臣服性”的存在作為戰(zhàn)略目標。讓別人“卑微”地存在,這顯然也不是共存思維。
在部落時代,為了爭奪生存資源,一個部落把消滅另一個部落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
那時的人類社會,消滅別人是常態(tài),共存是例外。這樣的現(xiàn)象,在人類社會持續(xù)了數(shù)千年。有學者做過統(tǒng)計,在公元前1000 年,世界上有約60 萬個獨立的政治實體。從那時起的人類歷史,某種程度上說也是“滅國”的歷史,直到減為現(xiàn)在的近200 個。
從國際關(guān)系理論角度分析,那是因為很多國家遵循進攻性現(xiàn)實主義的邏輯。也就是說,把潛在對手或敵人的存在,視為自己的生存威脅,所以在對外行為上,把“消滅”作為終極目標。雖然進攻性現(xiàn)實主義受到批判,但很難否認它對國家大量消亡現(xiàn)象的解釋力。
人類社會進入近現(xiàn)代,尤其是二戰(zhàn)結(jié)束后,世界上國家的數(shù)量再也沒有大幅減少。這一方面是因為“滅國”,尤其是消滅強大的對手,難度系數(shù)越來越高;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國際政治的進化。簡單來說,就是“消滅思維”有了實質(zhì)性的外部約束。
論實力,以色列消滅或吞并巴勒斯坦,可以說是易如反掌。但它為何不敢這么干?因為世界不會容忍人類社會退回到部落時代。
但是,進攻性現(xiàn)實主義也在“進化”,導致“消滅思維”一直以另一種形式存在。
誠然,如今任何一個國家生存資源的獲取,都沒有必要再以別國的消失為前提。但進攻性現(xiàn)實主義里對于生存威脅的恐懼,演變成了讓別國“臣服”的沖動。換句話說,就是通過各種手段,把潛在的威脅對象“鎖定”在弱勢的位置上。
只要強勢方把弱勢方卑微地活著作為目標,弱勢方的反抗就不會停止。這樣一來,“共存”就是一種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