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琪 編
花紅柳綠,陽光燦爛,又到了人們紛紛走到戶外,感受春天氣息的時候了?;ú莘泵倘蛔屓诵臅缟疋ヒ巴馓で嘁惨⒁獍踩珕栴},如果在野外遇到險情,獨自一人應該如何應對?這里頭講究可就多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多數(shù)人本著對綠色的思念、對廣闊天空的向往和對新鮮空氣的迷戀,選擇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戶外旅行。但是,旅行也應把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準備好這些神器,在野外生存中的必要場合,它們可以派上大用場。
在野外,火種幾乎就是一切。在美國探索頻道著名的野外生存紀錄片——《荒野求生》中,男主角貝爾在極端的情況下只能隨身攜帶三件物品,其中之一就是打火石。打火石不僅可以用來取暖,還能用于做飯,另外,野外很多猛獸都對火有一定的恐懼,因此打火石在驅趕野獸時也能派上用場。多數(shù)人在野游時會選擇攜帶打火機或是火柴這樣的常規(guī)打火設備,但這兩者的局限性很大:前者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難以正常工作,后者的數(shù)量則十分有限。相比之下,打火石只需一塊鐵片就能引燃火花、提供火種。
在凡爾納的小說《神秘島》中,書中人物乘坐的大氣球落在一個荒島上,他們擁有的第一樣工具就是用小狗的鐵項圈制作的兩把刀。可見,在野外生存時擁有一把好刀是多么重要。英國作家和生存顧問、英國特種空勤團前成員約翰·懷斯曼曾說,在求生環(huán)境中,一把刀是一筆無價的財富。一把優(yōu)秀的刀至少應該滿足以下幾個特點:鋒利、操作流暢、結構合理不易壞。它不僅能用于切割,還能劈柴生火、筑營棲身、獵捕食物、防衛(wèi)護命。在你動身之前,可以參考他人的購買經驗,挑選一把最適合自己的刀。
如果你陷入困境,僅憑一己之力脫險或許非常困難,此時就需要呼叫救援,一旦救援人員知道你身處困境,就會立刻展開援救。此時求生哨就有了大顯身手的機會。雖然從外表看它只是一個普通的軍用哨子,但在荒郊野外,卻能迸發(fā)出巨大能量。如果你扯著嗓子喊“救命”,喊15分鐘左右你就會精疲力竭。此時只需對這只小小的哨子吹一口氣,它就能發(fā)出巨大的聲響。另外,它還能作為通訊工具,用來聯(lián)系同伴。如在出發(fā)時與同伴約定好每種哨聲所代表的意思,在野外就能用哨子進行短距離內的聯(lián)絡。
在戶外,難免會磕著或碰著,也許大家覺得區(qū)區(qū)外傷不足掛齒,殊不知,如果傷口處理不及時或處理方法不得當,很有可能會化膿感染,甚至引發(fā)破傷風等疾病。因此,對于喜愛野外生存的朋友,一定要掌握一些處理外傷的小技能。
根據(jù)有無傷口,一般將外傷分為開放性外傷和閉合性外傷兩大類。由于開放性外傷對人體的傷害較大,大多數(shù)傷者需要前往醫(yī)院處理傷口?;诖耍覀冎饕破找幌聦τ陂_放性外傷的處理技巧。
血液是維持生命的重要物質。在野外,當人體受到外傷血流不止時,應立即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以防止傷者大量出血。
先找到出血點,用干凈的棉布覆蓋其上并對其進行有效按壓,以達到止血的目的。如果此方法無法止住傷口流血,則說明傷口過大,此時可改用繃帶或布條對傷口進行包扎。
對傷口進行包扎時,應遵照以下幾項原則:
1.繃帶不能與皮膚直接接觸,需在中間放置消毒紗布;
2.左手握繃帶頭,右手握繃帶卷,以讓繃帶外面貼近局部;
3.遵循由左向右、由下向上的纏繞原則;
4.包扎不宜過緊,以不再大量出血為準。
野外物體毒素較多,一旦身體出現(xiàn)開放性外傷,傷口處理人員應及時通過以下兩個步驟對傷口進行處理,以預防傷口感染。
首先,在處理傷口前,必須洗凈雙手,如果條件允許,最好戴上一雙消毒手套。
然后,將傷口周圍的衣物剪掉,先用碘酒消毒,再用酒精二次消毒。消毒時,注意不要把碘酒或酒精擦入傷口內,應沿著傷口的邊緣由里向外擦。如果傷口中有異物,應用滅過菌的針或鑷子將異物取出,然后對傷口再一次進行消毒。
在野外遇到險情,想要獲救的首要前提是向外界準確發(fā)出求救信號,想辦法讓他人知道自己的處境。
1.撥打電話,如遇信號不好等情況可直接撥打112轉接各個應急電話。
2.發(fā)出煙花信號:火光是很明顯的信號,尤其在夜晚,熊熊的火光很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如果在白天,可以在篝火上放些潮濕的樹枝,使火堆冒出濃煙,以引起遠處人的注意。
3.發(fā)出光源信號:在有陽光的白天,如發(fā)現(xiàn)有飛機搜索,可利用隨身攜帶的能反光的物品,如罐頭皮、玻璃片、眼鏡、小化妝鏡等等,來反射太陽光,以引起注意。
4.留下標記:如果在野外迷路或者身處危險,一定要在你到過的地方留下標記。比如,把紅色的小布條系在樹枝上;沿途折下樹枝;丟下不必要但又能表明身份的個人物品;用刀刻下標志;用石頭擺放箭頭等。
5.利用聲音:如果體力允許或者在可見的范圍內發(fā)現(xiàn)有人跡,可以大聲呼救引起注意;如果隨身攜帶哨子,也可以吹響哨子,用哨子發(fā)出聲音信號,三短三長三短的循環(huán)聲音信號代表SOS摩爾斯電碼,方便搜尋人員快速找到你的位置,既節(jié)省體力,聲音傳播得又遠。
要是在野外迷路,辨別方向就成為非常重要的事情。以下四種方法,可以幫你確定方向。
1.利用太陽:在地面上,垂直豎起一根木棍,把木棍影子的頂點標為A,10分鐘后,把此刻木棍影子的頂點標為B,將AB兩點連成一條直線,直線的指向即為東西方向,與直線垂直的即為南北方向。向著太陽的一端為南方。
2.利用手表指針:把手表水平放置,觀察時針所指示的時間(24小時制),將其減半后的位置朝太陽,此時,12點所指的方向是北方。比如,現(xiàn)在是14點,將7點的刻度指向太陽,此時,12點所指的就是北方。
3.利用地物:獨立的樹木通常南面枝葉茂盛,樹皮光滑;找個樹墩,看樹木的年輪,年輪肯定不是標準的同心圓,而是一邊寬一邊窄,寬的一邊就是向陽面,即北半球的南方;如果有果樹,我們可以看到向南的一面果實先成熟;土堆、田埂、高地的積雪通常是南面融化得快,北面融化得慢;巖石、大樹等南面草木茂密,而北則易生青苔;農村的房屋門窗和廟宇的正門通常朝南開,衛(wèi)星天線也都朝向南方。
4.利用星象:如果在夜晚,可通過尋找北極星來辨別方向——先要找到北斗七星,勺口兩顆星的連線向前延伸至這兩顆星約五倍遠的距離,即為北極星。
我們可以用燒開的方式去除水里的細菌病毒,一般情況下如果有條件,建議把水燒開保持沸騰5分鐘以上才可以喝,這樣可以去除水里幾乎95%以上的細菌和病毒。相對來說這是在沒有現(xiàn)代過濾設備的情況下最安全的方法。
如果沒有地表水,那我們可能就要費點時間來好好找找了。最直接的辦法:挖?。?/p>
想挖出來水,也是要點水平的。首先,一片高低不平的地方,最低處有水的可能性最大,所以盡可能找最低處。山區(qū)的話找山谷,如果山區(qū)有植被,山谷找到水的概率比較大。
但禿山就不一定了,禿山的話盡量找有植被的地方下手。如果你挖了40-50厘米以后,土壤還是沒有很濕潤,就應該放棄,去找別的地方,或者別的方法。
實在沒有辦法還可以利用生物。
首先是動物,動物本身的血液可以喝,但其實不安全,不建議直接飲用。換個角度思考,動物本身也要喝水啊,所以跟隨動物的足跡是一個很好的找水辦法。當然直接跟著動物也行。但切記,看到小型食素動物的腳印可以跟,別看到大型食肉動物也去跟,會有危險的。
其次是植物。在熱帶地區(qū)有一個很實用的取水辦法——找到一棵蕉樹,大概在小腿的高度,砍斷。蕉樹本身含水量就非常高,上面的半根夠你喝了,想要長期水源也可以依賴蕉樹,它強大的根系吸收力可以把水從地下抽出來。我們要做的就是在蕉樹樁上挖個凹坑,水將會在里面存儲,完全夠一個人的日常飲用,而且可以連用很多天。
有些竹子的竹節(jié)里也有水,而且如果竹子本身沒外傷,竹子里的水是可以直接飲用的,但有外傷的情況下細菌就會進入,記得喝之前檢查一下。
由于植物本身是有蒸騰作用的,所以我們可以利用植物來收集水。如果是小型灌木,我們可以用塑料袋或者別的不透水的材料把它整個罩住,這樣蒸騰出來的水就會被收集到里面。
看過書籍《魯濱遜漂流記》、電影《荒野獵人》或者電視節(jié)目《荒野求生》的人,一定對主人公們在野外獨自生存的技能佩服萬分,尤其是他們找尋食物的能力和稀奇古怪的食材都另人稱奇,這里就向大家展示一下特種兵們獨有的“野外管飽”技能。
在野外,一旦發(fā)現(xiàn)自己余糧不足時,不免會感到擔憂。充足的食物來源是我們在野外生存的基本保障,如果發(fā)現(xiàn)帶來的食物不足,則要想辦法獲取來自大自然的饋贈。在野外獵取可食性動物要掌握一條原則、兩個要點、三種方法。
一條原則:將精力放在較小的動物上,因為獵捕大型動物非常費力,而且比較危險。
兩個要點:了解動物的棲息地、掌握動物的生活規(guī)律,一定不能貿然行動。
三種方法:獵殺、誘餌、陷阱。前兩種方法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學習,而且不太適用于普通人。因此,我們重點了解“陷阱”這一捕殺動物的方法。首先,你需要選擇一個合適的位置來布置陷阱。所謂合適,即該地有動物活動的痕跡。其次,你需要偽裝你自己的氣味,防止被精明的動物們發(fā)現(xiàn)。此時,你可以考慮用煙熏掩蓋氣味、泥土掩住手等方法來將自己隱藏起來。以上步驟完成后,你就可以布置陷阱了?!袄K套陷阱”是最簡單的,只需要做一個套索,當動物經過時將套索鎖緊,就能夠獲得獵物。
獲得食物之后,便要想辦法解決煮熟食物這一難題。軍隊中,有一個獨門做飯技巧,那就是無煙灶,它是野外單兵最簡便實用的炊事用灶。只需要一把小鐵鍬,在五分鐘內就能搭建好無煙灶。具體原理其實就是挖坑壘土,增加隱蔽性,同時還能擴大散煙面積。
聽起來是不是很簡單?但在實施過程中還有一些細節(jié)需要多加注意。
首先要注意的是地點的選擇。在野外,并不是隨處都可以生火的,它至少得滿足三點要求:一是不會引起山火,即離火源中心至少1.5米的圓圈之內沒有任何易燃物,同時地面的草也要清理干凈;二是離水源近,但又不會污染河水;三是不會有野獸出沒。
選擇好地點后便進入“挖坑”階段了。具體步驟如下:先挖一個能讓一個人蹲下或者坐下的方形坑A,在距這個坑兩個手掌長的地方再挖一個小一點的坑B,大小以能架住鍋子為準。然后從底部將兩坑貫穿,把所有挖出的土堆在A坑周圍用于擋風,在B坑口上方向后延伸挖三道淺溝做煙道,煙道要高于爐口15到20厘米,方便出煙。然后把鍋放在B坑口,并用土把鍋邊和洞口間的空隙填死,用樹枝、麥稈之類的東西將煙道上方蓋起來,上面蓋上土,按照“鍋邊密、遠而疏”的方法將煙道隱蔽好,將引火物從一號坑底放入B坑內,這樣就可以加柴做飯了。
花費一番時間和精力才獲得的珍貴食物,千萬不能輕易浪費。在食物儲藏上,不可以將儲備的食物置于直射的陽光下,還要避開喜歡腐食的小動物。如果有可能的話,可采取風干、煙熏、高溫烹調后低溫密閉保存等方法來貯藏食物。
在野外,很多意外都可能發(fā)生。在低海拔地區(qū),危險性要小得多,但仍必須遵循營地選擇的基本原則。
1.在搭帳篷之前,必須仔細勘察地勢,營地上方不要有滾石、滾木以及風化的巖石,一旦發(fā)現(xiàn)附近有巖石散落的跡象,絕對不可以再搭帳篷,尤其是靠巖石壁越近的地方越要留意,盡量避免在凹狀的地方扎營。萬一發(fā)現(xiàn)滾石,應立即大聲喊叫,通知同行伙伴。
2.不要在泥石流多發(fā)地建營。許多石塊有被泥土包裹的痕跡,這是識別發(fā)生泥石流的主要標志。營地不要選在離泥石流通道太近的地方。
3.雷雨天不要在山頂或空曠地上安營,以免遭到雷擊。
4.雷雨天不要在河灘、河床、溪邊及川谷地帶建立營地,以防被突如其來的洪水沖走。許多時候,營地都會選擇在山脊上或河的兩岸,以便于欣賞風景。較為理想的露營場所,不外乎河岸的臺地或寬大的河岸。沙地平坦又干燥,而溪谷邊有清澈的水流,也有可作為薪材的流木,氣候良好時,這里是很不錯的宿營地。但是,如果下起傾盆大雨,山谷里的水很可能會突然暴漲,使河岸沒入水中,沖走登山鞋、食品等,甚至連人也會一起被水流沖走。
5.雨季在野外宿營前一定要關注宿營地當?shù)丶昂恿魃嫌蔚貐^(qū)的氣候、水文情況,宿營時要注意在離水面幾公尺高的高地上搭帳篷,不要選擇雨水通道,要選排水良好的地方,還要選擇危險時可逃生的路徑。一切都安頓好后,還需時常注意水源流水量、渾濁情況以及流水聲。一旦感覺異常,就要趕快逃。深夜或疲憊時是最容易陷入險情的時段,千萬不要粗心或觀察不仔細。
最后請大家注意:在野外要保護自然環(huán)境,不傷害野生動物,不亂砍亂伐,不破壞自然植被,不污染水源,撤營時必須將燃火徹底熄滅,垃圾廢物要盡可能帶出,丟放在指定的地方,特殊情況無法帶走時可將垃圾挖坑掩埋。
在無人監(jiān)管的野外碰到動物襲擊,首先要努力保持鎮(zhèn)定,迅速平復緊張情緒,思考下一步行動。行動之前必須始終牢記,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不能馬上做出挑釁的行為,也不能動作過快立即逃跑,因為動物對人類不熟悉,它們會首先判斷你是敵人還是獵物。尤其像狼、虎等喜歡追趕獵物的動物,如果你轉身逃跑,行動迅速的它們會立即判斷你是獵物,很顯然你是跑不過它們的。
逃離方式要視具體的動物而定,如果是虎、狼等,最好爬到大樹上;如果是蛇等爬行類,逃離時最好沿Z字形路線。
如果確定自己已成獵物,悄悄逃走的可能性已不大,就需要壯起膽子,尋找可利用的木棍等,讓它知道“獵物”會反擊,最好能利用木棍弄出很大的聲響,起到恐嚇作用。
當然,最重要的是盡量避免單獨行動;如無法避免,則需要隨身攜帶必要的武器如長棍等;走路時一定要集中注意力,觀察周圍環(huán)境是否有動物的痕跡,發(fā)現(xiàn)隱患后,第一時間尋求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