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紅
大多數(shù)性侵者沒有使用暴力,而是以“給你檢查身體”“我們來玩一個游戲”等借口來誘騙孩子,其中熟人作案比例占68%。
3月2日,2021年“女童保護”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座談會在京舉辦。座談會上,多位代表、委員建議,將兒童防性侵教育納入必修課。
很多家長認為兒童性侵案發(fā)生在經(jīng)濟不發(fā)達、人員受教育程度低的邊遠地區(qū),離自己的孩子很遠。但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性侵者沒有使用暴力,而是以“給你檢查身體”“我們來玩一個游戲”等借口來誘騙孩子,其中熟人作案比例占68%。還有的家長認為,兒童性侵案中,女童是受害者,事實上,據(jù)有關(guān)資料顯示,男童遭遇性侵的概率并不比女童小。
性侵給孩子帶來不可磨滅的精神和心理陰影,給孩子及家庭帶來永久性的傷害。因此,樹立防性侵意識必須從幼兒開始。那么,教師和家長如何攜起手來,為幼兒普及防性侵知識呢?
幼兒園應該購入幼兒健康教育繪本,比如,《我從哪里來》《可愛的身體》《男生女生不一樣》,以及童話大王鄭淵潔所著的性教育啟蒙繪本等,并設置相應課程。由老師根據(jù)繪本的內(nèi)容,為幼兒園小班的孩子以故事的形式,繪聲繪色地講述出來,并根據(jù)書中內(nèi)容設計互動問題,讓幼兒積極思考、記牢相關(guān)知識;對于中班、大班的幼兒,老師可以指導他們自己閱讀,讓孩子在課后思考,讓他們學著用自己的話總結(jié)概括書中的內(nèi)容,這樣他們才會記得更牢固。
不要覺得孩子年齡小,聽不明白、看不懂。正是因為幼兒處于懵懂階段,教師才更應該對幼兒開展防性侵知識的教育,讓這些在幼兒的腦海中形成最深的印象,萬一遇到書上描述的情況,也可按照書中教的辦法應對。
美國一個名為“How To Tell Your Child”的教育機構(gòu),在2014年制作了一套兒童防性侵教材的配套視頻,視頻以通俗易懂、寓教于樂的動畫形式,教孩子發(fā)出“身體警報”,分為:不能讓他人看幼童隱私部位的“視覺警報”、他人向幼童談論隱私部位的“言語警報”、他人觸摸幼童隱私部位的“觸碰警報”、他人與幼童單獨相處的“獨處警報”、他人擁抱或親吻幼童的“約束警報”等。這個動畫片非常具有參考價值,能夠使孩子輕松記住里面的內(nèi)容。
教師可以設計出符合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觀看的防性侵動畫片或系列短視頻,在視頻中以好念好記、高度概括的短語,或者歌謠的形式,串聯(lián)整個動畫片或短視頻,讓孩子輕松記住,并在播放結(jié)束后進行復盤,通過多次播放,不斷加深孩子的印象。
通過召開主題班會,讓幼兒了解性別差異,學會尊重異性同學。比如,讓小班的男女幼童分別畫游泳的圖畫,男孩穿著游泳褲,女孩穿著連體泳衣。教師可以告訴他們,游泳衣遮住的地方,就是男孩和女孩的隱私部位,除了爸媽,別人都不能隨便碰。如果有人觸碰,可以大聲喊叫,或者向信得過的大人求助;讓孩子學習分辨不同形式的觸摸,告訴孩子表示親切和友好可以摸頭、拍肩膀,但不可以摸臀部及隱私部位等,即使是關(guān)系再好的親人、朋友也不行。
通過圖片或幻燈片展示,告訴幼兒園中班、大班的孩子,穿脫衣服要背著人或到衛(wèi)生間去;在公眾場合大小便是特別不雅的,也是將自己的隱私暴露于大庭廣眾之下;洗澡時要記得關(guān)門……讓孩子從小樹立性別意識,以及保護個人隱私的意識。
教師在給小班幼兒上課或者與幼兒做游戲時,可以扮演“壞人”,模擬各種場景,并觀察幼兒的臨場反應,然后加以指導。比如,教師扮作路人問路,懇求幫忙帶路,如果孩子真的出于熱心答應了,一定要告訴他們,遇到陌生人問路,一律只指明方向,但不帶路,如果對方強拉著他們走,一定要拒絕并呼救;如果家中突然闖入陌生人,或者自己被誘騙進無人的小屋,發(fā)現(xiàn)情況不對,可以抓起手邊能抓到的物體砸破玻璃,或者大聲朝樓下喊“著火了”,吸引路人注意。
教師裝成路人,給中班、大班的孩子一個玩具、一瓶飲料或一袋薯片,然后讓其跟自己走。如果孩子真的接受了,一定要告訴他們,“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不要接受陌生人給的任何食物,更不可以喝陌生人給的飲料,否則會陷入危險;讓孩子們記住家長的手機號,如果有陌生人主動跟自己搭訕,稱其是父親或母親的同事,一定不要盲目相信,而是找對方借手機給家長打電話確認,如果對方拒絕借手機,或倉惶逃走,必是騙子無疑。
從小為孩子樹立保護隱私、防性侵意識,要從家長做起。很多家長不拘小節(jié),特別是奶奶姥姥,覺得給孫子外孫洗澡是天經(jīng)地義的,還有的媽媽帶兒子去單位的女浴室洗澡、去商場的女洗手間上廁所,不僅不能讓孩子樹立正確的性別意識,而且是對處在同一場所的女性的不尊重。
從上幼兒園起,在給孩子洗澡、帶孩子上公共衛(wèi)生間時,請同性家人陪同為最佳,如果只有異性家人在,可以鍛煉著讓孩子自己洗澡、上廁所,家長可以在門外守候,遇到孩子需要幫助,或者需要求助時,再適時幫助孩子。
家長盡量不要留上幼兒園的孩子獨自在家,不管是否有緊急的事,就算家長因故不得不臨時出門,也不要讓孩子代收外賣或快遞,應委托鄰居、物業(yè)工作人員代收。即使是收煤氣費、收水費的工作人員敲門,也要叮囑孩子不要出聲回應,要注意自我保護。
如果陌生人知道孩子獨自在家,不斷敲門,家長可以教孩子打開家中電視機,制造出家中有人的錯覺,或者讓孩子站在門邊,打電話報警,故意讓對方聽到。如果有條件,家長不妨在外出辦事時,隔一段時間給孩子打微信視頻電話,確認孩子平安。
有的家長平時對孩子管教過嚴,或者給孩子樹立了錯誤的價值觀,致使孩子在遭遇壞人威脅和恐嚇時,因為怕弄破新買的衣服、弄丟自行車、擔心錢被搶走等,與壞人搶奪,以保護自己的財產(chǎn),其實這會因小失大,非常不可取。家長要叮囑孩子,無論身處何種環(huán)境,都要遵循“生命第一、財物第二”的原則,如果壞人的目標是孩子手中的財物,不妨讓孩子奮力把東西扔到遠一點兒的地方,吸引壞人去撿,再趁此機會往相反的方向拼命跑,并大聲呼救,以脫離險境。
家長有事不能陪伴孩子時,如果能夠選擇,盡量委托與孩子性別相同的老人照顧。因為在某些新聞報道里,也有異性中青年人、異性老人,對孩子實施性侵犯的案例。
待家長回家后,可以單獨問孩子去了哪里、做了什么,如果發(fā)現(xiàn)孩子神情不對、身上有傷痕、低頭不說話等反常舉動,一定要第一時間追問孩子發(fā)生了什么事,以及帶孩子去醫(yī)院進行身體檢查。
綜上所述,教師和家長要通過各自的方式,共同為幼兒撐起一把防性侵的“保護傘”,保護好孩子幼小的身體和心靈,讓他們在健康的環(huán)境下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