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五過端午。端午節(jié)前夕,小北和媽媽一起去買粽子。來到一家店鋪,媽媽認真挑選粽子。她左看看右看看,好像對這些粽子都不滿意。這時小北忍不住問道:“媽媽,你在看什么?”媽媽回答:“這些粽子的粽葉都泛黃,看起來都不新鮮。我在找綠一點的粽葉,用那種粽葉包裹的粽子比較新鮮。”
事實真如小北的媽媽說的那樣嗎?
真相:
實際上,粽葉顏色過于鮮綠的粽子安全性反倒沒有保障。
粽葉的綠色主要來自葉子中的葉綠素,葉綠素其實是一種非常不穩(wěn)定的色素。在高溫、氧氣等影響下,葉綠素被破壞,導致顏色逐漸變黃或變褐色。綠葉蔬菜放置一段時間后會變黃,炒菜時間過久、溫度過高,也會變成黃褐色,就是因為菜葉中的葉綠素發(fā)生了變化,粽葉也是如此。
由于運輸和儲存時間等影響,粽子被我們買到手的時候粽葉也難保鮮綠色。而且,蒸煮熟透后,粽葉幾乎很難呈現(xiàn)綠色。有些商家為了迎合顧客喜歡鮮綠色粽葉的心理,可能采用一些手段防止粽葉變色。比如曾經(jīng)就有新聞報道揭露不法商家為了使粽葉保持鮮綠色,用工業(yè)硫酸銅和工業(yè)氯化銅浸泡粽葉,而使用工業(yè)級產(chǎn)品更有可能增加食品安全風險。
所以,在選購粽子時,我們不用刻意挑選粽葉鮮綠甚至藍綠的粽子。
辟謠專家:阮光鋒,科信食品與營養(yǎng)信息交流中心科學技術(shù)部主任
出品方:科學辟謠平臺(微信公眾號:Science_Facts)